張二元
摘 要:核心能力培養是人一生的課程,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或理論系統的教學,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通過職業活動(或模擬職業活動)過程的教學,通過以任務驅動型的學習為主的實踐過程,實踐探索高職院校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方式和途徑。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雙核;三自主;三創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2017-GX-163)
1 課題背景
黨的十八大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要把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高度融合,職業核心能力是職業精神培育的重要內涵,是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雙核”(專業核心技能、職業核心能力)培育,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職業核心能力幫助學生學業和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無論從社會需求,還是個人幸福的追求,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構建健康積極的職業生涯做準備,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與人溝通、與人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融入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能培養的各個環節中,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邁入新時代發展的改革創新之機。
學院近幾年在人才培養上,不斷總結探索教育教學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項目化教學、“三自主”育人模式、“大師工作室”與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周等方式在培養學生的“雙核”能力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得到企業較好的評價,企業對畢業生的認可度高。
學院于2016年6月正式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2017-GX-163)子課題單位,主要進行高職院校提高職業核心能力的方式和途徑研究。
2 主要的方式和途徑
2.1 將“雙核”培養寫入人才培養方案
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特定能力構成了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中職業能力的內涵。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中貫徹能力本位思想,將職業核心能力(職業方法能力和職業社會能力)、專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特定職業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1]將職業核心能力作為專業選修課寫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總學時32,課內實踐學時16。在相關崗位能力要求中明確列出了具備職業社會能力、具備職業方法能力;將基本職業技能訓練放在人才培養的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將職業資格鑒定放在了第二學年第三學期,將核心能力訓練放在第二學年第四學期。
2.2 將“雙核”培養融入項目化教學設計
實現教師教學方法由講授式向探究式、項目教學法轉變。[2]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特點、學生實際特點、教師自身素質、教學環境條件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并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授課計劃設計時,以真實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為標準,設置教學項目與教學任務書,把職業核心能力融合到專業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2.3 結合“雙核”培養探索實踐“三自主”育人模式
在“雙核”培養過程中積極創新實踐育人模式,“三自主”即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的發展。要求教師及班主任在教學育人環節,融入“三自主”育人模式,課堂上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學生完成課程的預習筆記、項目任務書預習等;教學過程中分組分角色等實現自我管理,學生學習重視小組內的討論交流、小組評定等,培養學習的小主人意識;自我發展是課堂學習有效的延續,學生通過課后的學習活動,提升自我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例如完成職場鑒定,參加物聯網系統集成工程師(中級)等相關職業資格認證;素質拓展,例如參加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物聯網技術應用競賽等。
2.4 依托“大師工作室”提升第二課堂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門課能夠完成的,需要一個全方位的課程體系,包括第一課堂的必修、選修,第二課堂的活動課程以及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的滲透培養。[3]學院的“陳良大師工作室”為學生提供了提升職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職業拓展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良好平臺。通過工作室,針對學生大一到大三,不同階段學習需求和能力特點,專家教師開設了豐富的“第二課堂”。“兩個課堂”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2.5 設立專項活動周,重視開展“三創”(創新、創意、創業)素質培養
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精神,學院設立專項活動周,結合教育教學開展創新、創意、創業等素質拓展活動。實施“三創”活動周,鼓勵各教學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師生的創新意識,全面培養學生具備創意思考、創新實作與創業發展的能力。例如,開設創意、創新及專利等各項師生培育課程,舉辦創意與創業專家講座,舉辦觀摩參訪活動等。
3 結語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電子和物聯網學院從教學管理制度入手,設計了支持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績點學分制,將職業核心能力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并不斷完善了以公共必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嵌入課為載體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實現教學計劃內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以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班級活動為載體,創設了項目制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實踐體系,在社會實踐及社團活動中注重發展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依托“大師工作室”為學生提供個性全面發展的“第二課堂”;結合國家職業核心能力鑒定標準,及相關崗位職場鑒定要求,構筑雙核能力訓練平臺,創建“鑒定培訓一體化”模式;探索實踐“三自主”育人模式,有意識通過課堂學習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人交流、解決問題、信息處理、自我學習等能力;通過項目任務驅動的學習實踐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終身學習;通過“專項活動周”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意、創業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產生積極效應。
參考文獻
[1]陳良,焦榮.基于職業能力的通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大家》,2009(9).
[2]陳良,李明,朱承.試論知識本位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0(20).
[3]童山東主編.職業教育中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