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霞
摘 要: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農村推廣互聯網金融必將推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成為趨勢。如何通過制度設計促使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良好發展,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
目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拉近城鄉之間的差距是我國經濟轉型的突破口。但由于農村傳統金融系統缺失、資金匱乏,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而“三農”問題是農村改革和建設的根本。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互聯網在“三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將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提高到了戰略位置,為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在農村推廣互聯網金融必將推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成為趨勢。
1 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
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地理位置偏遠,傳統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相對較少,農民獲取相應金融服務的機會比較少,產生了金融服務配置的嚴重失衡。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管是在質量方面還是在數量方面都很難滿足目前農村市場發展的要求。同時農村金融機構基層網點覆蓋率低、正規金融機構服務重心上移,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并不能滿足農村居民,這些都為農村金融發展的可獲得性以及便利性造成了嚴峻的挑戰。
近年來互聯網一直處于非常活躍的地位,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服務的融合,特別是2013年6月隨著余額寶的面世,互聯網金融得以迅猛發展,這也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農村地區被抑制的金融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供給緩解。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如何通過制度設計促使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良好發展,是當務之急。
1.1 農村經濟對互聯網金融有著強勁的內在需求
在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下,農村成為電子商務較為廣闊的市場,電子商務也已經成為農村地區最具潛力的交易模式,而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農村網民數量大量增加,電子商務在農村潛在市場需求比較大,故而農村電子商務將作為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和新經濟的強大引擎,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強大作用。
1.2 互聯網技術支撐日臻成熟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網民數量為7.3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3.1%。正是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在農村地區的快速發展,在為互聯網金融提供基礎條件和市場空間的同時,更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2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優勢
1)成本低。
2)覆蓋廣。
3)效率高。
4)具有創新性。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主要是指技術手段、業態、交易模式的創新。技術手段的創新可以使互聯網金融創造出創新性的金融產品以滿足客戶的多重需要,同時,也可實現信用網上記錄和評級從而規避風險。業態創新可以為金融服務提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平臺,從而使互聯網金融能夠與傳統金融優勢互補,為金融服務需要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交易模式的創新可以使用戶能夠及時有效地獲得金融服務,打破傳統金融時間、地點的局限。
3 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缺失
農村金融滯后于城市金融的發展,其本身的金融體系就不完善,況且互聯網金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還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專門做出規定,之前的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都是基于傳統金融業制定的。所以完善法律,建立針對農村互聯網金融有效完善的監管體系十分重要。
3.2 農村互聯網金融安全風險難以控制
互聯網有其便捷高效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由于與金融市場相結合,自然而然會產生一些無法避免的風險。一是信用風險,二是互聯網的安全技術風險,所以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3.3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后
在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且不說互聯網、電話信號的接入,就是村道建設、農業設備維護等基礎設施仍有待完善,俗話說“路通財通”,一些農村地區甚至連汽車都無法通行,更別說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所說的“互聯網金融”,金融是核心,而互聯網是前提,前提都沒有更談不上后續發展。因此,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也是相關政府機關的重要任務之一。
4 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措施
4.1 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完善監管
互聯網金融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以及金融改革。為了保證這種新型金融模式的正常發展,加強宏觀調控,就需要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規范,從法律層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業務范圍、機構形式、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規定。因此,立法部門也應當盡快制定完善的互聯網金融微觀監管體系,使互聯網金融監管實現有法可依、依法管理,更大程度的保障我國金融市場的安定和穩固。
4.2 加強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建設,增強風險防范能力
為避免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的高風險,我們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降低風險。首先,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互聯網技術的投資,不斷完善互聯網技術,防止黑客的攻擊以及各類病毒的侵犯,保護其業務的正常運行、客戶的資產安全和隱私安全。其次,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第三,加強風險控制,完善風險管理制度。最后,開展一系列的網絡安全教育講座,擴大互聯網金融風險教育渠道來增強公眾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和自我保護的認識,以此來防范互聯網金融非法集資問題。
4.3 優化農村金融服務環境,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互聯網金融尚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引導,不斷優化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環境。優化農村金融服務環境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積極支持各類互聯網金融企業設立,支持互聯網研發中心建設和互聯網金融機構要素市場發展,對互聯網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給予適當的風險補貼或貼息支持。其次,要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搭建互聯網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推動行業規范發展。第三,革新現有信貸模式,改善信用環境。第四,要加大網絡技術保護力度,建立可靠的網絡保護層,防止客戶信息及交易數據泄露,降低技術層面的安全風險,安全穩定的網絡技術環境可以贏得農村用戶的信任。第五,要提供符合農村居民切身利益的金融服務,保證雙方共同的利益,才是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成就雙贏才是穩定發展的保證。
4.4 加大農村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互聯網金融對電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具有強烈的依賴性。當前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普遍較差,特別是部分落后地區,有些村落甚至連移動信號都難以鏈接,更不用說互聯網進村、進戶。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公共財政支持,完善農村落后地區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并適當運用財政補貼等方式增加農村地區移動電子設備的普及率,以此為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的實施提供基建支持。政府還應積極扶持電信企業在農村地區加快網絡設施建設,提升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網絡服務水平,推動農村數字化網絡覆蓋項目建設,構建基于“三農”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便于廣大農民積極加入到互聯網金融服務中來。同時鼓勵農民在互聯網平臺上銷售本地區的特色產品,讓互聯網平臺真正地用到改善農民生活上來,提升農民學習互聯網知識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