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瑜 劉燕南 林偉
摘 要:黨的十九大之后我國全面進入法治化社會,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應步入法治化的軌道。本文通過對河北省五所大學的學生和輔導員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得出目前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
關鍵詞:高校管理;法治化;問題;對策機制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總體部署,即“依法”應涉及社會各領域,黨的十九大引領“依法治國”新時代,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要求。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應摒棄傳統的行政管理手段,實現依法治校。在法律規范內對高校實行管理創新,推進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 高校學生法治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對于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存在問題的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作為調查方法收集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軟件整理和分析數據。
本次調查范圍為河北省A市的兩所大學以及B市的三所大學,調查對象為五所大學的學生與輔導員。其中,學生采取問卷調查法,采取多段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900份,回收873份,有效回收率為97%;輔導員則采取訪談法,五所大學中分別抽取6名輔導員(共30名輔導員)進行結構式訪談作為研究結論的依據。通過為時兩個半月的數據搜集與分析,得出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存在以下問題:
1.1 管理理念的偏差
法治化管理背景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應是平等的法律關系,但事實上所調研學校中呈現出的結果卻并非如此。
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當問到“你覺得自己與學校管理者的關系是怎樣的”時,36.36%的學生認為僅僅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14.55%的學生認為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43.64%的學生認為是管理與服務皆有的雙重關系,僅只有5.45%的學生認為是平等的法律關系,可見關于平等法律關系的認知遠遠不夠。在對輔導員的調查中,只有4名輔導員認為應該是平等的法律關系,大部分的輔導員表學生需要老師的引導管理,然而一旦涉及到管理,則不可避免有不公平的因素存在。
《高等教育法》強調受教育者與學校的法律地位平等以及受教育者與學校之間是雙方自愿達成的知識教育合同關系。而調研結果顯示,輔導員和學生,在關于兩者之間關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1.2 管理程序規范的缺失
法治化管理要求管理程序的合法化以及規范化,但是在高校學生管理的實踐中卻存在程序規范的缺失現象。
在對學生的調研中,當問及“學校獎懲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時,71.6%的學生認為人為操作嚴重,19.0%的學生認為法治化運行,9.4%的學生不清楚。當問及“學生受到處分時,學校是否會進行聽證或者申辯環節”時,僅有3.3%的學生認為學校有此環節,51.3%的學生則否定此環節的存在,另有45.4%的學生不清楚是否存在此環節,可見程序化管理的現狀很不樂觀。在對輔導員的訪談中,當問及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和日常的執行是否符合法律規定與規范時,大部分輔導員表示并不清楚,自身只是按照學校的規定進行工作。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學生管理的程序并不具備合法性與規范性。
1.3 權利救濟機制的不健全
學生法定權利得以實現得益于通暢的權利救濟渠道。然而,現實中權利救濟的實施并沒有達到其效果。
在對學生的問卷調研中,問到多選題“維權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時,58.18%的學生選擇不知道應該向什么部門反映,61.82%比率的學生表示對維權的相關法規不了解,36.36%比率的學生表示并不了解維權程序,還有45.45%比率的學生表示維權根本得不到回復。
在對輔導員的調研中,只有5名輔導員表示學校設立的權益部門可發揮作用,大部分輔導員表示學校雖設有權益部門,但基本形同虛設,可見高校的權利救濟機制并不健全。
2 高校學生管理創新的法治化路徑及其實現機制
2.1 國家各級立法機構盡快完善高等教育學生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首先需要建立遵循管理規律、反映學生權益的法律體系。這需要各級立法機關的介入,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包括憲法的有關規定、基本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等多個層面。鑒于高校管理的實際,考慮建立高校學生管理的基礎法、基本法以及實施法。其中基礎法涉及到《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的調整,基本法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明晰學生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準確清楚規定學生學業標準、違紀處分的標準等,明文規定學生權益救濟制度。實施法為具體實行學生管理工作的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比如《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等,這些法律往往注重實體規范而非程序規范,因此還有必要建立學生權益維護的法律,救濟途徑及程序規定的法律,針對特定高校內部管理規定,也可作為管理法律體系的補充。
2.2 樹立正確認知學生地位轉變的新理念
高等學校具有行政主體和民事主體雙重身份,學生與高等學校之間關系也兼有行政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雙重關系。當高校以民事主體身份與學生發生關系時,學校和學生的地位是彼此平等的,如有糾紛則采取民事訴訟;涉及到獎懲、學籍學位等,高校則為法律授權的行政主體,此時雙方為行政法律關系。由于實際中高校與學生的地位并不對等,高校管理法治化的重點應是規范高校的行為。首先應轉變高校與學生關系的定位,摒棄“人治”思維,相關法律雖然給了高校一定的行政管理權,但是實際上高校更多的是承擔民事主體的身份,倘若還以老眼光進行指導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在服務層面,高校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契約關系,而在需要行政授權的學籍學位等事項方面,高校則以管理者的角度對學生行為予以制約。在這種關系下,學生的實體權利將會得以規范化,也會促進高校和學生管理者發揮積極的作用。
2.3 高校程序正當機制的構建
只有相對應的程序作為保障,才能實現高校管理的公平公正,符合高校法治化的要求。所有涉及學生利益的行為例如獎勵和處罰都需有完備的程序作為支撐,并且做到處理結果都告知學生本人。嚴謹合理的程序是高校法治的內在要求,建立嚴謹的高校學生管理程序須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將高校管理相關規章制度公開給學生,包括相應事件及證據、依何種規章制度會獲得何種處罰、一定的辯護準備時間等,組織學生進行系統學習。事中參與即先聆聽學生的辯護,并詳細向學生闡釋所做決議依據的規章制度,最后再給學生闡釋的機會并組織聽證,最終以事實為根據做出決定,整個過程保證學生的參與。事后參與即把處理結果送達學生手中,由學生親筆簽字,并告知學生救濟權行使的方式和時效,整個救濟程序結束后,結果報相關部門備案。
2.4 高校權利救濟機制的完善
建立健全高校學生管理的權利救濟機制,是推動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進程的重點。高校須再次審視現行的規章制度,不利于學生合法權益的制度須予以修正,以保證學生利益的最大化。高校應重視學務公開制度,使學生對高校的管理行為有知情權、參與權和評議權,增加學生工作的透明度。要在校內建立有效的學生權利救濟系統,需要完善的校內聽證系統和申訴系統,聽證人員和學生申訴委員會的成員都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學生,保證程序過程的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2]尹曉敏.高等學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張世信等,行政法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