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佩
五四時期誕生了中國新詩,目前學術界存在爭議的胡適的《嘗試集》不管是否是開創了中國新詩的新紀元,但它所存在的歷史價值卻不可否認,而且當中由《希望》改編的校園民謠《蘭花草》也傳唱至今。被蕭友梅稱贊為“替我國音樂界開出了一個新紀元”的趙元任,他的《新詩歌集》收錄了由中國新詩譜為歌曲的作品。有詩人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經趙元任譜曲后,風靡全國。由此可見,五四時期的中國新詩人,一邊寫出優秀的新詩,一邊也讓新詩成為大眾傳唱的歌詞。不僅契合了古代歌詩的發展,延續了“詩之根在歌詞”的傳統,而且也讓中國新詩與現代歌詞得到了很好的融合。毫無疑問,“白話新詩的誕生給現代歌詞帶來新的生長土壤”。
中國新詩對現代歌詞的發展雖然有這樣良好的開頭,但新詩與歌詞很快便產生了分離。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出現了“毛毛雨派”之類的流行歌曲,“娛樂歌以及左翼電影歌曲”的出現,還有專業詞作家的積極創作,讓中國新詩與現代歌詞產生了分離。那么,中國新詩為何會與現代歌詞產生分離呢?又是怎樣分離的?分離后對于歌詞和新詩有什么影響呢?新詩能否又重新回到現代歌詞呢?對于中國新詩與現代歌詞的關系,學者們進行過屢次討論,至今仍是一股熱潮。本文就立足于中國新詩在二十年代后期與現代歌詞的分離及其原因,淺析中國新詩在二十年代后期為何不能與現代歌詞融合,從而探索中國新詩和現代歌詞新的結合點。
1 現代歌詞的開端:中國新詩的產生
晚清到五四以來,中國文學現代化產生了文學觀念的變革——“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文界革命”。對于“詩界革命”,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現代歌詞的誕生。被認為是現代音樂開端的學堂樂歌,其歌詞的創作可以看到新詩的身影。例如由沈心工先生創作的最早的學堂樂歌《體操》(后改名《男兒第一志氣高》),在最初創作的這一首歌詞中,完全沒有按照舊體詩格律進行創作。而是加以改變,句與句在整齊押韻的基礎上,漸漸呈現出新的寫作趨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除了音樂家們下意識中創作的學堂樂歌有新詩的軌跡之外,學者、文人們也自發地創作中國新詩,比如胡適、劉半農、郭沫若、徐志摩、陳夢家等詩人。他們不僅創作了優秀的新詩,也寫出了一些優秀的歌詞,為現代歌詞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好的開端。1926年,由劉半農創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由趙元任譜曲后,瞬間風靡全國,影響深遠。除了劉半農這首歌以外,由詩譜為歌曲的還有徐志摩的一些作品。徐志摩是新月派詩人,而新月派詩人代表聞一多所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這三美,概括出徐志摩詩呈現天然的音樂韻律,并且遵守詩歌的格律化,因此,他的詩擁有天然的音樂美,一經譜曲,立刻呈現出動人的音樂性,利于傳唱。比如他的詩《我不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被譜成曲,歌詞具有很強的音樂性,整首詞前兩句反復吟唱,最后一句整齊押韻,完全符合聞一多所提出的新詩的“三美”。歌詞優美整齊,唱起來朗朗上口,具有現代歌詞的特征。
由新詩演變成為現代歌詞,毫無疑問現代歌詞與新詩得到了很好的契合,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從“上古歌謠”到《詩經》、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民歌,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曲這一“歌詩”傳統,也讓現代歌詞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2 中國新詩與現代歌詞的分離:多種力量的結果
最早的新詩入歌也是具有選擇性,并非每一首新詩都可以進行譜曲演唱。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中提出“夫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所以,一種文體經過發展后漸漸會演變或者衍生為另外一種文體。那么,對于新詩與現代歌詞來說,分離也可能是一種必然的經過,更存在著多種原因。
2.1 詩語言與歌語言的不同
“歌詞貴平易,詩多深奧;歌詞貴感性,詩多智性;歌詞貴直露,詩多掩飾;歌詞貴清晰,詩貴歧義;歌詞講究朗朗上口,節奏緊湊,詩歌多婉轉,曲徑通幽。”由此可以看出詩與歌還是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中國新詩在初期的探索發展到后面一步步趨向成熟。詩歌語言等也走向詩體化,而歌詞畢竟是大眾化、通俗化的文體,勢必在創作時會更加偏向于口語。這樣易于大眾傳唱和接受。三十年代的詩人卞之琳為例,他的代表作《斷章》,當劉半農的《叫我如何不想她》風靡一時的時候,這首新詩卻不能譜曲進行傳唱。同樣的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風往哪一個方向吹》整齊的韻律有一唱三嘆之感。音樂化的語言讓歌詞的音樂性更加強烈,這就是一首為歌而寫的詩。但聞一多的《紅燭》《死水》等,卻不能譜曲演唱。因此,詩語言與歌語言所存在的差異成為新詩與現代歌詞融合的一大阻礙。
2.2 新的音樂形式——流行音樂及影視歌曲的出現
從晚清以來,上海就是除了北京以外的另一個繁華都市。受殖民文化的影響,1920年代在這片“十里洋場”的上海灘,市民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對流行音樂的需求,流行音樂開始在上海萌芽。1927年,一首由黎錦暉創作的《毛毛雨》一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而拉開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序幕,流行歌曲和新詩是現代詩歌兩個分支。“在歌詞方面,黎錦暉打破了封建禮儀的束縛,大膽的寫出了男女之間的淳樸愛情,在當時被稱為‘家庭愛情歌詞,體現了‘新文化運動后,新女性突破長期封建思想束縛。因此受到了大眾的喜愛。但是當這首歌曲造成廣泛流行的同時,它和它的作者卻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批評與指責,引來了眾多非議。”而當流行音樂在上海這個“十里洋場”生根發芽的時候,有聲電影也在1926年進入了上海,電影和音樂開始密切合作,而電影歌曲也成為了新式音樂的一部分。
由于流行音樂和影視歌曲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歌詞的創作內容,“歌詞所呈現的內容多以愛情題材為主,以及花前月下、悠閑自在的生活題材,和部分描寫那個特殊時代“享樂主義”的內容,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顯得很格格不入”,因此,詩人們也都望而卻步。
2.3 專業作詞人的出現
如果說開創中國近代音樂新紀元的是“學堂樂歌”,那么,沈心工就是“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因為沈心工不僅在小學開設樂歌課,還大量進行樂歌歌詞創作,比如《體操─兵操》(又名《男兒第一志氣高》《黃河》《從軍歌》《愛國》。因此,他成了近代大量寫歌詞的詞作家。除了沈心工以外,還有李叔同、蕭友梅、黎錦暉等詞人。到了三十年代,創作方面除了黎錦光、陳歌辛之外,還有賀綠汀、田漢、塞克、光未然等。很顯然,這些詞作家(有些是音樂家)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我國音樂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歌詞內容的不斷豐富。他們的作品代表著歌詞創作的新水平。新詩給予現代歌詞的生長提供了土壤,但又在新詩的基礎上開拓出了新的天地。正是在這樣一種區分下,新詩與現代歌詞也漸漸產生了分離。
3 歌——詩結合的未來
在中國新詩產生之初,它是以譜曲傳唱的方式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與傳播,所以歌詞呈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到了二十年代末以后,隨著新詩不斷發展成熟,與歌詞的分離越來越遠,在后面的發展中,歌詞很少再與新詩結合。“詩人和詞人試圖重新尋找詩和歌新的結合點”,希望能呈現出詩與歌詞結合的復興,而且也越來越多的人在注意這個問題。
近期,央視推出的一檔深受大眾喜愛的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讓中國新詩與現代歌詞的融合看到了希望。《經典詠流傳》以古典詩詞為基礎,當代詞人對原有詩詞進行改編或原文引用,譜以現代曲調進行傳唱。那么同樣如此,出現了舒婷的《致橡樹》譜曲,到木心的《從前慢》,再到最近的李元勝的《我想和你虛度時光》譜曲進行傳唱,這是否預示著未來“歌——詩結合”會變成一種趨勢,也讓詩人和詞人找到了詩和歌的新的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