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政協履職能力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強政協隊伍建設的重要部署。文章從三個部分來論述:加強政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政協履職能力建設存在問題;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對策。文章針對當前區(縣)政協履職能力建設在理論上進行了研究,有利于為提升政協履職能力建設提供理論上的支持,以期政協履職能力在實踐中取得重大的進步,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事業貢獻應有的力量。
關鍵詞:政協;政協委員;履職能力
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如何以新時代、新思想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充分發揮政協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積極作用,是目前我們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必須深入思考和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1 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
1)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有助于社會和諧穩定。政協有廣泛聯系群眾的天然優勢,人民群眾具有更多的熱情和積極性參與政協的協商、監督、批評、建議等活動,這種優勢使社會各界群眾能夠很好的做到友好相處、共同協商,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2)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有助于新時代法制政府的建設。當前,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同時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也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給地方政府的社會治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職能,加強對政府權力運行的監督力度,規范政府運用公權力的行為,使政府權力能夠得到有效、規范、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健康有序的應用,使我們的政府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法治政府。
3)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有助于政協工作開創新局面,適應新時代改革發展的要求。政協履行職責的能力關系到參政議政的有效性,關系到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當前,政協要協調好關系,凝聚力量,提出建議,更好地服務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務必要進一步提高履行職責的能力、方式,增強履行職能的實效。
2 政協履職能力建設存在問題
2.1 政協委員履職能力建設的問題
1)政協委員自身角色意識淡薄。個別政協委員對政協的工作不積極性、不主動性、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只熱衷于做“掛名”委員,卻政協的具體工作不管不問,缺乏履行職責的內在動力。比如對政協召開的有關會議、安排的相關活動不喜歡參加,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對于要求政協委員要深入了解自己所在行業狀況,經常提交提供,一些委員也做不到、對于政協委員的職責也沒有履行。個別企業家,覺得當政協委員是一項無限關榮的事情,能夠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對自己的生意也有好處,甚至有的企業家為了當上政協委員出現賄選行為,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2)政協委員履職能力參差不齊。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界,所從事的行業不一樣,所受的教育層次不同。每次的政協委員換屆之后,對于新進的委員,會組織各種不同的培訓班、發放資料、網絡學習等多種形式,使新進委員能夠很快熟悉并且掌握政協委員的職能職責、履職程序等知識,但是不可否認,由于政協委員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會有一部分政協委員根本沒掌握到委員履職能力,進而在履職的過程中,尤其是需要對相關行業作出提案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思考、意見和建議,委員的職位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甚至影響了政協委員在群中的形象。
2.2 政協機關履職能力建設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夠。政協作為“四大家之一”,由于沒有決策權,使政協及一部分政協委員思想上沒有足夠重視,覺得只要參與了就行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對于政協工作也是得過且過,沒有積極主動的思想,所以會有一種思想,說去了政協就等于養老了。
2)相關方面支持不夠。一是政協履職需要得到相關單位的支持和重視,尤其是對政協委員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參加提高履職能力的各種學習活動等,需要相關單位配合支持的,相關單位不予充分的配合支持。二是對于委員的提案,得到一致認可肯定的,需要相關部門配合解決的問題、意見和建議,相關單位沒有積極主動的回應并解決,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委員履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政協委員有監督我們政府部門行使權力的只能,但是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很多單位對政協委員的監督根本不在意,覺得無關緊要,致使政協監督權力的弱化。
2.3 政協履職能力建設存在的體制困境
1)政協履職制度不夠細化。區(縣)政協的履職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政協履職的主要依據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雖然中共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地方上也出臺了相應的文件,這些文件雖然都為政協的履職做了相應的規范,但是這種具有指導性的規范,都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規定的,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并沒有很大的操作性。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的細則依據,從而使政協的履職功能受到影響和限制,最終影響的是政協工作的質量
2)政協委員履職制度保障不夠。目前部分區(縣)政協相關規章制度的不完善,委員履職過程中的部分權力得不到保障。部分委員以提案、社情民意或其他形式提出意見或建議后,沒有得到及時反饋,沒有定期的、暢通的知情渠道。某些好建議沒有得到合理的采納和運用,一定意義上打擊政協委員的參與熱情,影響政協委員的履職能力提高。
3 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的對策
3.1 加強委員隊伍建設,發揮委員主體作用
1)把握好政協委員學習關,提高整體素質。要結合實際情況,有組織、有計劃的組織政協委員進行學習。一是通過分類別分層次的辦培訓班對委員進行培訓,使他們在培訓中學習;二是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通過集體討論或者是分組討論交流中學習;三是通過在網上相關網站的學習,學習到最新的、本行業最前沿的各種知識,為履職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2)建立完善對委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完善對委員履職情況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履職成效好、貢獻突出的政協委員,要在每年的全體會上進行表彰獎勵,并作為繼續擔任下一屆委員的重要條件;要暢通出口,及時清退無正當理由長期不履職的政協委員。
3.2 加強機關建設,提高服務能力
1)打造學習型機關。政協工作涉及多領域、多方面,它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和實用性。如果我們不仔細研究和深入研究,就很難理解和把握它的獨特內容、方法和規律。因此,作為政協的干部,不斷增強學習意識,豐富學習內容,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強化各方面溝通聯系。一是要加強政協與相關單位的溝通,使政協監督、協商的只能得到和好的發揮;二是加強政協委員與相關單位的聯系,以便于政協委員對相關單位的監督以及調查研究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三是加強政協委員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很多政協委員來自于人民群眾,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是政協委員與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機會相互了解,使政協委員能夠真正的了解各階層人民群眾的需求,政協委員也能更好的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3.3 完善規章制度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強自身體制建設。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我們有關政協的法律制度,使政協及政協委員在履職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更明確的法律制度依據,如修訂完善《政協委員考核管理辦法》《政協委員視察、調研管理辦法》等,規范政協及政協委員的履職行為。
2)建立委員履職長效機制。區(縣)政協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委員履職長效機制。針對每個職能的履行、每個方面工作過程中的全部環節,建立合理、具體、細致和可操作的程序。通過建立情況通報會等制度,讓政協委員能有定期暢通的知情渠道;健全反饋環節,通過“函詢”、“答復”等方式使建議和辦理雙方實現良好的互動。
參考文獻
[1]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總要思想[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3.
[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專題摘編[M].全國政協委員會辦公廳編,2018.5.
作者簡介
李慧娟(1979-),女,漢,河南平頂山、碩士、重慶豐都縣委黨校、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