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摘 要:我國現階段法律建設深受西方影響,而西方法律與社會制度建設的基礎理論之一就是社會契約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經典之一,對社會契約論的批判可以對我國現階段法律建設起到去除西方不良影響、加強對平等的保障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契約論;馬克思主義思想;法律建設
馬克思主義思想是社會主義理論的源泉,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當用馬克思思想來思考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在運用時要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手術刀來使用,正確學習其他理論思想的優點,剔除其弊病和缺點,而不是完全的去否定和排斥其他理論。
馬克思對社會契約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社會契約論下構建國家權力的過程和結果不是自由平等的。
具體來說,馬克思認為,在社會契約論的背景下,人們通過契約,將自己的自然權利社會化為社會權利,進而構建國家權力與政權,這個過程和結果都是是不自由的,個體之間也是不能平等的充分表達自己意愿的。這是馬克思對社會契約論進行批判的核心。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社會是不自由,不平等的,首先是社會個人的不自由不平等,然后是社會關系的不自由不平等。所以,即使每個人在自由的“自然狀態”下,擁有平等的“自然權利”,在與社會簽訂契約完成自然權利的讓渡和社會權利的獲得過程中,也會因為資產階級社會中個人生存狀態的不自由,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和社會契約關系的不自由平等導致最后構建的社會權利體系的不自由平等,而社會權利體系的不自由平等又會加重個人不自由平等,進而循環往復。具體來說,馬克思認為,資本關系分工相較于自然關系分工,帶來了更多的競爭性,使得社會各個個體之間更加孤立,“盡管競爭把每個人匯集在一起,它卻使各個人,不僅使資產者,而且更使無產者彼此孤立起來”,而這種孤立又使得競爭進一步加劇,“他們作為個人是分散的,是由于分工使他們有了一種必然的聯合,而這種聯合又因為他們的分散而成了一種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聯系”,最終這種劇烈的競爭使得“每一個人的個人生活同他的屈從于某一勞動部門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條件的生活之間出現了差別”,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個人生活不再有自己決定,而是取決于外部各種條件,人失去了決定自己生活的自由。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也提出,私有財產構成自由的基本要素,是個人自由的根本保障,自由地擁有并處置私有財產是人的自然權利,這一點也被后來的社會契約論者承認和繼承。馬克思認為這種將“財產”作為“自由”基礎,由物質來決定個人生活的理論使得資產階級社會中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一方面,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社會完全失去了自由,其與資產階級沒有平等的權利,其個人生活完全取決于外部各種條件。馬克思將把這樣完全受外界偶然性條件支配而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條件的個人稱為“偶然的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這些“偶然的個人”沒有生產資料,也沒有私有財產,唯一的“財產”可能就是自己的勞動力,自然就不再擁有自由,那么無產者要是真有什么自由的話,也就是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而在資產階級社會中即使有對無產者的自由進行政治或法律上的保障,那也只是對他們“自由”出賣自己勞動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對于資產階級,馬克思除了認為他們因為擁有財產,使得他們比無產階級更“自由”這一不平等現象外,資產階級實際上也沒有真正的自由,馬克思將資產階級劃分為“有個性的個人”,因為資產階級擁有并掌握著生產資料,相對于無產階級其能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自己的個人生活,但是這一點除了加劇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不平等外,不算是真正的自由,馬克思認為:“各個人在資產階級的統治下被設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因為他們的生活條件對他們來說是偶然的;事實上,他們當然更不自由,因為他們更加屈從于物的力量”,馬克思從資產階級的內部關系出發來說明這個問題,他將資產階級的內部關系定義為物的關系:“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的社會關系”,而“物”在資產階級社會中就表現為“私人財產”,說明資產階級的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財產關系,那么,資產階級個人的自由與財產有很大關系,資產階級個人的自由就受到個人的財產條件的限制,很顯然這不是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的唯一后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所以資產階級也沒有真正的自由。除了資產階級整體沒有自由平等,資產階層社會的社會契約關系也是不自由平等的,社會契約論中的契約關系實際上是將商品經濟關系推廣到社會政治關系中形成的,用商品經濟關系中的自由平等來等同于社會政治關系中的自由平等,但是這樣的“推廣”會將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天然的聯系起來,使得契約關系帶有資產階級經濟關系中不平等占有的特點,使得無產階級在契約關系中沒有平等只有可言,正如馬克思說的:“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于自己的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后結果。但是,一旦離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工人就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揉”。
而馬克思對真正的“自由”的敘述:是勞動就是實現自由的方式,“勞動尺度本身在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須達到的目的和為達到目的而必須克服的那些障礙所提供的,但是克服這些障礙,就是自由的實現,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的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必然性的外觀,被看作個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主體的物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是勞動。”通過勞動,人類能夠消除外界環境對自己施加的障礙,使得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識進行,進而逐步獲得自由。
馬克思對社會契約學說在資產階級社會產生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做了深刻的批判,這對處于市場經濟階段的我國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即使人民真的擁有完全自由平等的“自然權利”和“自然狀態”,其實際社會權力也會因為現實社會對權利不平等的分配和不自由平等的社會契約關系變得不自由平等,要修正這種畸形的權利社會化過程,實現人民社會權利的自由平等,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1)不以財產作為個權利利的基礎。2)不以經濟關系為基礎構建政治關系。3)保證公民的勞動權,使公民有能力去消除外界的生活障礙。
這三點反映到法律建設上就是:1)應當明文規定財產與權利分離,特別是政治權利。2)對于表達和行使權利有困難的全體,如貧困人口,應當特別立法以提供幫助。3)應當明文規定政治與經濟分離,對人民代表大會中大實業家等資本代表和工農代表的比例應該立法向工農傾斜。4)加強保護公民的勞動權,具體而言:(a)保護公民的勞動資料獲取權,即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b)保護公民的勞動進行權,立法保障公民在教育,就業和失業時的利益,保障公民平等充分的進行勞動。(c)保護公民的勞動產品分配權,按需分配和按勞分配合理結合。(d)保護公民的勞動產品所有權,完善物權相關法律。
經過馬克思思想這一“手術”之后,社會契約論下法律理想狀態是:以“人生而自由”為基礎,以“自然權利換社會權利”為立法思想,在具體規定上注意公民權利與財產,政治與經濟的相對分離,并注重以保護勞動系列權來保護公民的自由。這為我國的法律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將成為我國未來一段時間法律建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