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定市競秀區新市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高麗
電子健康檔案(EHR)是指與居民健康管理有關的各類原始的數字記錄。這些記錄有些是直接通過數字化方式形成的,有些是將原非數字形式的記錄數字化之后形成的。這些記錄通過數字健康管理平臺存儲和利用,涉及居民的門診住院信息、病歷病史和體檢記錄等多個方面。在我國十三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居民健康檔案工作位列第一位。在“互聯網+”新業態環境下,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給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管理工作和利用工作帶來新契機,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研究受到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重視。在“互聯網+健康醫療”視閾下研究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的相關問題,推進基層居民健康信息采集的標準化建設和健康信息共享機制,可以為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策略的構建提供理論支撐。
在我國,自200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以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和《“十三五”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等文件都涉及衛生信息化建設相關內容。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平臺的建設是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我國學界對電子健康檔案的研究是伴隨著醫藥衛生信息化發展而展開的。課題組以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為檢索平臺,檢得相關文獻278篇。通過文獻分析,發現這些文獻涉及多個學科,作者分布廣泛。從研究主題來看,國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國家政策尤其是新醫改政策環境下的策略研究,如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保障機制的構建等。2.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新技術環境或技術應用理念下的相關研究,如大數據時代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數據采集策略等。3.平臺設計與標準化問題研究,如社區衛生服務醫療信息服務平臺的設計等。
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為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現代化管理提供了社會基礎,民生保障的時代背景為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現代化管理提供了驅動力量。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環境下,數字技術對健康醫療各流程的整合可以為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數字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會大為提升,各醫療機構可以方便地共享社區居民健康信息。本文將檔案學、信息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運用于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研究領域,嘗試從“互聯網+健康醫療”的角度為社區居民的醫療保障和相關學術研究提供策略支持。
(一)推進基層居民健康信息采集的標準化。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建檔人員和管理人員脫節,或缺乏醫療專業知識和檔案專業知識,經常導致紙質健康記錄的歸檔不專業,嚴重影響歸檔質量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質量。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推動信息的標準化建設。從紙質檔案到電子檔案,社區居民健康信息的標準化建設有助于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實現資源共享,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各級醫院的協同能力。標準化問題涉及內容和指標的規范性、元數據的選擇、格式的統一性等等。基層居民健康信息采集的標準化要注意信息采集的安全性、完整性、可擴展性與可維護性。在信息格式、編碼標準等方面還要注意系統的兼容性和信息共享原則。
(二)數據庫建設。數據庫的建設是完善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數字化管理工作的基礎。數據更新速度和信息共享難度直接影響治療的針對性,影響社區居民參與和配合的主動性,影響為居民提供醫療的效率和預防保健服務的效果。在保證基本的數字設施完善的條件下,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的兼容性也是居民電子健康有效利用的前提。社區衛生中心健康檔案管理系統的建設要與醫院信息系統(HIS)、衛生系統數據庫和公安和民政等部門數據庫兼容。數據庫的可讀性、擴展性和平臺無關性等問題將直接影響電子健康檔案資源的共享。
(三)協作共享問題。信息共享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發揮作用的保障。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是各醫療機構使用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基礎,也是居民自主維護健康檔案的保障。解決了信息共享問題,才能向社區居民提供安全和有效的醫療衛生服務,也是大數據環境下實現“互聯網+健康醫療”的保障機制。“互聯網+健康醫療”理念下,各醫療機構可以通過云服務系統共享居民的健康信息、電子病歷和相關影像記錄,制定康復和治療方案,從而大大提升治療效率和治療質量,有效降低醫療和康復成本。同時,衛生部門通過分析匯總社區居民健康記錄,可以及時觀測傳染病和流行病的相關信息,制定預案和防治措施,降低傳染病和流行病暴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