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 馬玥含 王磊 耿建艷
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公共圖書館在發展中應不斷思考如何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信息時代所孕育的“互聯網+”的核心正是利用新興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結合,這些技術涉及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專業化、高效、便捷的服務,實現產業創新與升級。因此“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的融合發展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文獻資源智慧化整合與利用。圖書館可以整合所有信息資源,包括各種載體的文獻、各類數據庫中的元數據等,并以統一的數據標準來賦予其“身份信息”。同時,利用物聯網技術,如RFID、二維碼等,讓讀者可以“感知”資源信息,來決定是否需要此類資源。這樣資源信息與讀者信息之間可以互聯互通,實現讀者利用資源的智慧化。
(二)提供多種文獻檢索、獲取途徑。傳統的檢索途徑,是讀者利用互聯網登錄圖書館的書目檢索系統或數據庫搜索引擎來進行文獻檢索。“互聯網+”圖書館服務模式,建立圖書館統一的知識檢索平臺。讀者可以通過PC端、移動終端來訪問知識檢索平臺,進行文獻檢索。另外,通過開發圖書館的移動APP程序,讓讀者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安裝相應APP來實現對資源的檢索、獲取等。
(三)轉變圖書館員的服務方式。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模式中,圖書館員除了承擔信息服務外,還需要解答讀者咨詢,幫助讀者查找具體圖書擺放位置,并且進行圖書報刊的借還等工作。而“互聯網+”服務模式將物聯網技術中“RFID”運用到紙質文獻的信息收集中,讀者可以利用無線射頻設備自助查找所需圖書位置,并且自助借還。這樣,圖書館員將大大減少簡單借還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收集讀者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讀者的閱讀服務的需求、模式、習慣和愛好等信息,是圖書館讀者信息大數據構建的依據和有效評估標準。因此利用物聯網,在讀者首次到圖書館辦理讀者證時,將讀者的個人信息、興趣愛好、閱讀需求等存儲于讀者證的射頻信息內。后期館員通過射頻識別設備,就可以了解該讀者的各類信息,方便為其提供文獻推薦、參考咨詢等服務。
(一)制定資源信息標準。新的服務模式,需要對圖書館的所有資源進行整合。同時,對資源中的每一條單元信息,賦予特殊的信息標識,類似唯一標識符系統,方便讀者進行統一檢索,這樣需要對資源的信息制定相應的標準。每一條單元信息,需要涵括固定的字段信息,并且按照相應標準,對每個文獻或數字資源進行加工,形成完整的資源庫。在制定標準時,需要考慮到不同文獻類型、載體的不同區別,在實現資源庫文獻類型多樣化的同時保證資源數據加工有標準可依。
(二)加大軟硬件開發投入。在通信技術方面,無線網絡的覆蓋、蜂窩通信技術的使用都需要大量資金;同時,圖書館對技術的開發也需要人力物力的投資。圖書館作為公眾服務單位,是由各級政府的財政支持。由于經濟狀況、文化事業重視程度等區別,各地政府對于圖書館事業的投入程度也有所不同。資金匱乏將會成為物聯網在圖書館應用的障礙,如何能申請到充分的經費支持,也是公共圖書館考慮的重要問題。
(三)加快智慧館員培養。在“互聯網+”圖書館服務模式中,圖書館員的職責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圖書館員不再需要進行簡單的借還文獻、實體文獻的整理等工作,而相應的變為對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加工,及針對用戶提供參考咨詢服務。這種參考咨詢服務也不再是簡單的文獻傳遞,而是需要利用數據挖掘、分析等知識技術對信息進行分析提煉,轉知成智的一種知識增值性開發,這就要求圖書館加緊對智慧館員的培養, 將館員的工作技能、職業教育及業務培訓結合起來,全方位、多途徑地培養館員素質。
(四)提高物聯網技術可靠性。現有的物聯網技術的可靠性,依然是各圖書館需要解決的問題。如現在部分發達地區圖書館已普遍使用的自助借還機器,大多是基于文獻內的RFID芯片來完成。而實踐過程中,經常發現這些自助借還機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射頻干擾、機器穩定性、芯片被人工破壞等。現在的物聯網還在發展階段,相信隨著技術的越來越成熟,穩定性也將更加可靠。
雖然,實現新時期“互聯網+”圖書館服務模式還需要解決信息安全、技術開發、人員素養等各方面的問題,但筆者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圖書館將會出現更多的創新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