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萍 曹俊 鄭智慧
摘要 深兩優571是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秈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本文介紹了該組合參加安徽省六安市2016年水稻新品種展示和2017年水稻新品種示范的種植表現,并總結提出了該品種的栽培技術,以期為深兩優571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深兩優571;示范表現;栽培技術;安徽六安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021-01
深兩優571是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用深08S、R571配組育成的中秈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1],2016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稻2016004。深兩優571參加了安徽省六安市2016年的水稻新品種展示和2017年水稻新品種示范,表現出熟期適中、株型緊湊、耐肥抗倒、豐產性良好等優良性狀。為促進深兩優571在六安市推廣種植,現將其展示、示范表現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產量表現
深兩優571在2016年六安市水稻新品種展示中,六安木廠展示點533 m2,折合產干谷10 816 kg/hm2,居10個參展品種的第1位;在金安區張店鎮展示點1 200 m2,折合產干谷10 636.5 kg/hm2,居9個參展品種的第2位;2018年參加安徽省六安市水稻新品種示范,平均產量10 432.5 kg/hm2;2018年參加安徽省省級展示,產量8 842.5 kg/hm2,在參展的68個中秈品種中,是省專家組綜合評價為“好”的8個品種之一,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性、穩產性、抗逆性和適應性,在六安市具有良好的推廣性。
2 特征特性
2.1 全生育期
在六安木廠4月26日播種,全生育期138 d;在金安區張店4月28日播種,全生育期137 d;在六安木廠示范4月30日播種,全生育期137 d,平均137.3 d,與Ⅱ優838相仿。
2.2 農藝性狀
在六安作一季中稻種植,株型緊湊,劍葉挺直內卷,莖基部及稃尖無色,熟期轉色好,平均有效穗數258萬穗/hm2,株高117.5 cm,穗長29.9 cm,每穗總粒數 214.7粒,結實率89.7%,千粒重25.2 g。
2.3 抗性
經安徽省植保所鑒定:中抗稻瘟病,抗稻曲病,感紋枯病,中抗白葉枯病。2016年展示田間表現抗病、抗倒[1]。2017年示范田間未有明顯的病蟲危害和倒伏發生。2016年該品種抽穗揚花期與8月上旬的第二段高溫天氣相遇,未造成結實率下降,2017年的高溫天氣和8月下旬的大風多雨天氣,均未造成該品種的結實率明顯下降和倒伏發生,2017年湖北省農業大學耐高溫性鑒定為1級。
2.4 品質分析
深兩優571稻米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該品種達部頒四等食用秈稻品種品質標準。稻米外觀品質好,食味佳。精米率73.8%,堊白粒率89%,堊白度0.7%,透明度2級,堿消值6.7級,膠稠度80 mm,蛋白質含量10.2%。
3 栽培技術
3.1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根據當地溫光資源,合理安排播栽期,播種量150 kg/hm2左右,大田用種量15 kg/hm2左右,適施秧田肥,培育壯秧,栽前綜合防治病蟲,不帶病蟲下大田。
3.2 及時移栽,合理密植
秧齡30 d內為宜,提倡寬行窄株栽插,栽插株行距15 cm×30 cm或17 cm×27 cm,一般肥力中等偏上的田塊建議在19.5萬~22.5萬穴/hm2之間[1-2],每穴2粒種子苗。
3.3 肥水運籌
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比例為1.0∶0.5∶1.0,總施氮量一般為180~210 kg/hm2,基肥氮、鉀肥占40%左右,磷肥占80%~100%,分蘗肥單施氮肥,烤田復水增施鉀肥或復合肥,穗粒肥側重鉀肥。采用寸水移栽,落干后上水除草,再落干露田上淺水,反復至莖蘗達240萬個/hm2時及時烤田,旺苗、泥深田重烤。孕穗期干濕交替田不干,抽穗期保持田間淺水,遇高溫可上深水。后期干濕交替,成熟前7 d斷水[1-2]。
3.4 病蟲害防治
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病蟲情報及田間發生情況,及時防治病蟲害。重點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及水稻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1]。該品種雖中抗稻瘟病和抗稻曲病,但生產上還應特別注意防治,尤其是稻瘟病重發的地區。一是開展秧田期的防治,確保不帶病移栽。二是注意大田不可長期關水,實行淺水常露田,苗夠要及時、充分烤田。三是氮、磷、鉀配合使用,中期嚴格控制氮肥,注意群體不要過大,特別注意控制無效分蘗。四是藥劑防治。雨水多的年份,應及時防治稻曲病,抽穗前10 d左右進行第1次防治,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是劍葉與倒二葉枕平,第2次防治是在第1次噴藥后7~10 d,或觀察田間抽穗率達80%時再施藥1次[3-4]。
4 參考文獻
[1] 胡宗兵,曹洪,王成榮.雜交水稻新品種深兩優571選育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技術,2016,44(18):88-89.
[2] 吳光線.深兩優5814中稻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8):45.
[3] 黃自聰.水稻機插秧的優勢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3):34-35.
[4] 薛亞光,楊建昌.水稻超高產生理特性與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9(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