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應福
摘要 本文總結了近年來騰沖市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快推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的對策措施,以期為提高騰沖市農村土地流轉水平與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村土地;流轉;成效;問題;對策;云南騰沖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89-02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土地流轉是在目前農村土地基本制度下發展規模化農業的關鍵。近年來,騰沖市在穩定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礎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針對云南高原農村人均土地少及土地流轉難、土地流轉成本高的實情,積極實踐與探索土地流轉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 騰沖市農村土地流轉成效
截至2017年6月,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5 800 hm2,占承包耕地合同總面積的13%。流轉的土地主要用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及創意農業。從土地流轉的期限看,10年以下的占34.5%,10年以上的占65.5%;從土地流轉的形式看,轉包的占9.9%,出租的占69.6%,互換的占7.6%,轉讓的占4.5%,股份合作的占7.7%,其他形式的占0.7%;從土地流轉方向看,流入企業的占47.3%,流入合作社的占2.9%,流入種養大戶的占25.8%,流入家庭農場的占11.8%,農戶間相互流轉的占12.2%;從土地流轉規模看,流轉面積在6.67 hm2以下的占24.3%,有經營戶1 677戶,6.67 hm2以上的占75.7%,有經營戶87戶。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的流轉示范典型。主要模式有如下幾種。
1.1 “公平模式”
曲石鎮公平社區以黨總支為引領,將一家一戶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農戶以土地入社,合作社再以水田每年3 750 kg/hm2稻谷、旱地每年3 270 kg/hm2稻谷將753.3 hm2土地流轉給云南禾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以發展銀杏采葉林和南方紅豆杉采葉林的種植,同時發展林下生態雞、生態肉牛養殖及林下中藥材種植,打造現代高標準農林業旅游觀光示范園。當地剩余勞動力到種植基地務工收入為60~100元/d,部分群眾還被聘用到公司,月工資2 000元左右,公司創立以來已累計支付農民地租、務工等費用逾4 000萬元,帶動2 000余名農民增收。“公平模式”解決了產業用地集中難、弱勢群體增收難、集體經濟壯大難等實際難題,對開展規模化土地流轉具有較強的示范引導作用[1-2]。
1.2 “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模式”
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依托“高黎貢山”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以每年4 500~7 500元/hm2不等的價格在新華、中和、清水等鄉鎮流轉茶園面積810 hm2,采用“公司+院士工作站+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新型社會化經營模式,以三產融合、茶旅養生發展的思路經營。目前,已累計支付土地流轉費逾3 20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茶園逾6 666.67 hm2,實現了公司盈利、群眾增收的雙贏局面。
1.3 “鴉烏山模式”
文山高田公司和文山種植大戶在鴉烏山、大黑山累計流轉土地1 000 hm2(目前還有425 hm2)種植三七,采取政府引導、村委會組織、統一租賃的方式將農民的土地流轉給公司,以每年13 500~15 000元/hm2的租金兌現給農戶,以9 000元/hm2的基礎設施維護費兌現到鎮村,用于3個鎮村級各項事業發展。目前,農戶已收取土地租金共1 361.51萬元,農民到基地務工收入近1億元。
1.4 “十里荷花模式”
引進云南牟定興華食品有限公司在盈水、油燈2個社區流轉土地46.67 hm2用以種植蓮藕,實施“十里荷花”三產融合項目。該項目由村民小組牽頭對各農戶田塊進行丈量確認后,委托社區代為流轉并簽定委托書,社區將各戶田塊匯總打包并與公司簽定合同。每年保底租金為13 500元/hm2,公司每年再拿出純利潤的9%進行分紅,其中農戶占5%,社區、小組各占2%。該流轉模式兼顧了各方利益,破解了城市周邊土地流轉難、用地成本高的難題,實現了“1份土地5份收入”,減輕了企業階段性投入成本,保障了農民的長期利益,激發了農民自愿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4]。
以上土地流轉典型模式的主要經驗:群眾依托村社區或專業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村社區或專業合作社代表群眾與經營主體合作,確定土地租金、分紅等利益關系,簽訂協議,由經營主體帶動發展,使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了土地效益,促進了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實現了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經營主體獲益,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2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 部分干部與群眾思想禁錮,對土地流轉工作認識不足
一是部分群眾戀土情結深,小農意識較強,認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但由于自身農業技術落后、信息閉塞,跟風種植,結果種植效益不佳,一旦有能力的業主想入駐發展,農民又有戒心,害怕失去生存基礎。有的寧可粗放經營、撂荒閑置也不愿將土地流轉出去,或是愿意流轉但對企業提出不切實際的條件,致使土地流轉難以推進。二是部分鄉村干部認為承包到戶后土地由農民自己管理使用,農民做什么、怎么做是農民自己的事,對如何發揮土地潛力,讓土地增值增效、群眾增產增收的宣傳、引導、研究不多,主動作為不夠。
2.2 流轉數量少,帶動作用有限
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僅占承包耕地合同總面積的13%,流入企業的21戶,流入大戶的54戶,輻射帶動群眾僅為1萬余戶、6萬余人。主要是土地集中難,農民的流轉意識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資本進入少,科技含量低;農副產品深加工滯后,產業鏈不長,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緩慢。
2.3 土地流轉的體制機制不能適應發展需要
騰沖市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尚未建立,流轉信息不暢,土地流轉更多的是農民自發流轉,同時鄉鎮農經工作人員較少,監管工作不到位。一部分流入方與流出方簽訂的協議不夠規范,備案率較低,存在糾紛隱患;還有一部分鄰里和親友之間以口頭協議私下進行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難以保障。
3 對策
3.1 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土地流轉
充分認識土地流轉在提高農民收入、提高生產效益、促進城市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性,要把土地流轉作為規模農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深化農村土地全面改革,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以穩定承包經營權為基礎,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發展農業,大力宣傳、貫徹、落實《騰沖市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實施意見》,嚴格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產業優先、注重效益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以及規范管理、有序推進原則,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工作。
3.2 明確流轉布局,培植優勢產業
騰沖市各鄉鎮土地資源、產業狀況、區位優勢不同,北部鄉鎮土地面積較大、田塊規整且相應平緩,具備規模發展的條件,適合規模發展,重點以規模化進行流轉;中部鄉鎮靠近城區,適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以精品化進行流轉;南部鄉鎮土地面積狹小、田塊零碎且坡度較大,適合精細化發展,重點以多樣化進行流轉。在產業培植上,突出高原特色產業及生物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和觀光休閑創意農業,通過產業培植帶動土地流轉,通過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產業適度規模化發展。
3.3 強化農業招商,培育龍頭企業
一是強化農業招商,建立具備一定連片規模可流轉的土地資源庫,以地招商,篩選一批農業產業化發展招商項目,以產業項目招商;二是培育引進實力強、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涉農龍頭企業,參與騰沖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三是加大對現有龍頭企業的獎扶力度,鼓勵上規模、上檔次,發揮更大帶動作用,同時也要注重“小巨人”企業的培育,大力發展種養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綜合型農業“小巨人”企業,實現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3.4 規范流轉行為,優化流轉服務
一是盡快研究在市級建立服務中心、在鄉鎮建立服務站、在村級建立服務點的市、鄉、村三級農村產權綜合交易服務中心,設立土地流轉信息員,負責收集、反映流轉信息,采用網絡、報刊、微信等平臺為農民及經營主體提供土地流轉信息。二是盡快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土地流轉風險防范、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木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6項機制,為土地流轉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根據現有法律法規,主動探索解決農村土地承包和流轉存在的矛盾問題,協調金融部門盡早開展“三權三證”抵押融資試點工作,更好服務于騰沖市土地流轉。四是教育引導土地所有者和經營者進一步樹立協議意識,同時遵守協議、履行協議,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合作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處理好群眾、村社區或專業合作社和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經營主體要誠信合作,在經營較好的時候主動為群眾解決一些困難和問題,并回饋群眾,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3.5 鞏固提升現有成果,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方式
一是繼續鞏固、完善、提升專業大戶流轉土地、家庭農場生產、專業合作社經營、龍頭企業帶動流轉土地等模式,擴大流轉數量,提高流轉質量,帶動農村土地流轉,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效益。二是積極開展試點,學習借鑒先進流轉典型經驗,積極探索新的流轉模式和辦法,重點探索宅基地“集約開發”、農村“土地銀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種田等4種模式,取得經驗后進行推廣,以提高騰沖市土地流轉水平與質量。
4 參考文獻
[1] 吳鸞鶯,李力行,姚洋.農業稅費改革對土地流轉的影響:基于狀態轉換模型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4(7):48-60.
[2] 盧澤羽,陳曉萍.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4):114-119.
[3] 李勇,楊衛忠.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創新參與主體行為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2):75-80.
[4] 李景剛,高艷梅,臧俊梅.農戶風險意識對土地流轉決策行為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4(1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