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鳴 陳學進
摘要 本文闡述了農業推廣學教學改革的思路和實踐,提出了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建立開放教學的模式、革新教學方法、采用引導式教學和情景式教學4項改革措施,并總結了農業推廣學教學改革的效果,以期為教學改革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業推廣學;教學改革;措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87-01
農業推廣學是研究農業推廣人員通過信息交流幫助農民決策,改變農民行為,促使農業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門學科。該學科為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及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河南科技學院高職高專學院為植物生產類專業開設了農業推廣學,共62個學時。通過學習農業推廣學,使植物生產類專業的學生能夠從實際出發,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推廣學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教學內容和方法陳舊,理論與實際脫節。農業推廣學發展迅速,很多新方法與新模式在教材上沒有體現出來。其次是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對農業推廣實際問題的分析。多年來,筆者在農業推廣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從課程講授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課程體系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以期為相似課程的教學提供借鑒[1-3]。
1 改革措施
1.1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必須多與學生交流,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況、心理特點及變化趨勢,針對其思維和行為方式,從學生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著手開展教學。以學生為本的同時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要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教學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向師生互動的轉變,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的局面。
1.2 建立開放教學的理念
農業推廣學是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一門課程,教學不能局限于校內資源,教學內容更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走出校門到農業推廣的第一線去學習,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激發學生興趣。近年來,筆者在該課程教學中每學期開展3~4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農村,了解農業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到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和輝縣市農技推廣站實踐,讓學生了解農業推廣機構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和現場示范運作的過程;通過到衛輝市通達果蔬有限公司參觀,讓學生了解“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實踐和參觀,讓抽象的課程理論更直觀、生動,便于學生接受和鞏固。此外,筆者還經常邀請農業推廣領域的專家舉行專題報告,給學生介紹農業推廣領域的新進展,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及時了解到農業推廣領域的新知識和新動向[4-7]。
1.3 建立引導式的教學方式
引導式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牢固掌握課程理論知識。因此,選擇經典案例進行討論,教師適時引導,用于說明問題和原理。如為了說明不同農民對植物新品種采用的行為變化,常用的案例是我國水稻雜交種的推廣,通過不同農民采用水稻雜交種的開始年度和歷年雜交種種植面積的百分比變動來分析農民對新品種的行為變化。然后讓學生結合案例進行分析與討論,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書本理論。這些精選的案例均與我國農業推廣實際相聯系。再如在創新采用與擴散教學中選擇西瓜工廠化育苗及嫁接技術的推廣案例讓學生討論,西瓜工廠化育苗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的一項新的育苗技術,20世紀末在我國多地廣泛示范,直到近些年才逐漸推廣。通過這些案例可以使學生對農業創新采用與擴散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徹[8]。
1.4 加強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采用情景式教學
農業推廣學的課程特點決定了它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善于運用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對農業技術推廣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及優化整體解決方案并付諸實施的能力。這不僅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農業知識和社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改變農民行為,從而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為了培養學生該項能力,筆者提供了一些備選題目,如三倍體無籽西瓜新品種的推廣、黃瓜嫁接新技術的推廣等,學生也可自選題目,撰寫農業推廣計劃書或試驗示范方案。然后將選題相同的學生每3人組成一個推廣小組,經過討論完善推廣計劃并在課堂上演示,講述如何想方設法說服農民接受其計劃、方案或技術。其他學生則擔任農民的角色,對計劃或方案提出質疑、建議和意見,陳述接受或拒絕的理由。通過情景式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
2 改革效果
教學改革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僅消極被動地接收教師講授的知識,不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改革后教學過程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教學活動中知識的傳遞途徑更加多樣化,學生成為課程活動的主角,因而增強了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習效率也得到提高。學生對照農業推廣學原理,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學習變為具體的案例分析,使理論更加直觀生動,也使學生對課本理論理解得更加透徹、掌握得更加牢固、應用得更加熟練,有助于與將來的就業實現零距離對接。
3 參考文獻
[1] 湯錦如.農業推廣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18-19.
[2] 高啟杰.對如何認識和學習農業推廣學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8(7):47-49.
[3] 趙洪亮,劉恩才,侯立白,等.農業院校農業推廣學教學改革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07-210.
[4] 高啟杰,高雪蓮,申建為.《農業推廣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9,23(1):73-76.
[5] 傅雪琳.增強《農業推廣學》課程實踐功能的教學改革探索[J].農業教育研究,2010(2):13-15.
[6] 李佐同,楊克軍,王玉鳳.提高農業推廣學課程教學質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3):86-88.
[7] 顧萬榮,李晶,魏湜.《農業推廣學》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J].農業教育研究,2011(3):35-37.
[8] 張能坤.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及創新[J].農村經濟,2012(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