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戶曉娟 安苗
摘要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水產養殖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與實踐聯系密切。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和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和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關鍵詞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翻轉課堂;多元化考核;教學改革;成效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8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Reform of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JIANG Hai-bo 1 HU Xiao-juan 2 AN Miao 1 CHEN Jiang-feng 1 CHEN Yan-xi 1 SHAO Jian 1 CHEN Dun-xue 1
LIN Yan-hong 1
(1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Abstract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i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for aquaculture major,the course cont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ractic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content a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teaching,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the reform of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s,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eamwork spirit are cultivated,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re aroused,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re motivated,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Key words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flipped classroom;diversified assessment;teaching reform;effect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高等院校水產養殖、水族科學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講授水產動物的營養生理、營養需求、飼料原料種類及選擇、配方設計、水產飼料加工工藝、水產飼料投喂技術、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的研究方法等知識。同時,還涵蓋了現代水產動物營養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水產飼料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所規定的相關內容[1]。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一門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具有系統性、實驗性、動態性及進展快和應用性強等特點,在現代水產養殖業及飼料工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2-3]。近年來,隨著我國水產養殖產業及飼料工業的快速發展,對相關專業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升。為了適應這一變化,筆者根據課程及學生的特點,對課程教學方法和考核模式進行了改革探索,以期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1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方法
目前,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即通過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相結合,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該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傾聽者,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如同一個等待填滿知識的容器,不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創新,重理論、輕操作”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1.2 考核方式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仍沿襲閉卷筆試為主并輔以實驗考核的傳統考核方式,雖然該考核方式具有其鮮明的優點,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以下3個方面弊端最為突出。一是考試內容拘泥于教材,重知識輕能力。考試大多側重于對知識掌握程度、知識再現水平的考核,學生往往采取“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忘筆記”的應試做法[4-5]。二是考試方式單一。閉卷筆試為主的傳統考核方式大大削弱了考試在教學過程中的反饋作用,不利于教師根據考核結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不利于發揮考試對學生平時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及能力的提高[6]。三是實驗考核流于形式。傳統實驗多為基礎的驗證性實驗,且考核模式僅僅是將實驗課程作為理論課程的附屬品。考核采用實驗報告與考勤相結合的方式,由于形式簡單,導致部分學生對實驗操作敷衍了事,實驗報告雷同。這既縱容了部分學生的惰性,又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2 教學改革
2.1 教學方法改革
翻轉課堂的日漸走紅歸因于其教學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教學課堂。學習的本質過程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2個階段[7]。就傳統課堂而言,知識傳授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則是學習者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者實踐來完成。翻轉課堂則顛覆了傳統思路,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后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通過師生互動、答疑、討論而完成[8]。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是課堂學習知識的唯一受益者,也是課堂效果的最終體驗者。相比于傳統課堂,翻轉課堂更側重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強調成果評價的多元性[9]。翻轉課堂更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可促進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項目式學習是以項目為導向開展教學,讓學習者圍繞項目進行調查、觀察、研究、表達新學知識、展示和分享學習成果。它的特點在于給學習者創造主動學習的氛圍,并真正落實到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建構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協作能力[10]。
從翻轉課堂與項目式學習的本質來看,兩者皆以學習者為中心。翻轉課堂旨在培養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從而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要。項目式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習者自主探究為主,關注問題探究和解決的過程,注重學習者能力的培養[10]。鑒于此,筆者將翻轉課堂與項目式學習2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教學方法改革方案流程見圖1。
2.1.1 課前。
(1)教師方面。教學的分析與設計: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結合教學目的,設計并編制教學目標,其中一個綜合性目標需細化成許多小的、分散性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一是根據細化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和評測題庫;二是教學關鍵內容呈現一般采用教師提供視頻、文本、音頻等形式;三是教學內容要具有層次性,以便不同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四是設置課前學習單,讓學生回答“我知道什么”“我想學什么”“我發現了什么問題”“我已經學會了什么”“我是如何學會的”等問題。自主學習策略選擇設計: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自主學習策略(如拋錨式教學策略、隨機進入式教學策略等)。課內教學準備:通過QQ、微信等軟件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前評測和課前學習單,總結出有針對性的探究性課題用于課堂教學。
(2)學生方面。了解學習任務:自主學習細化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并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觀看教學視頻或其他材料:通過觀看相關教學資料,記錄學習收獲,利用交流軟件提出問題。課前評測:學生完成教師設計的課前練習,并發現學習中的問題,通過交流軟件提出問題。填寫課前學習單:回答教師提出的5個方面問題,并反饋給教師。
2.1.2 課中。
(1)教師方面。教學組織與指導:根據學生課前提出的問題和教師總結的探究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協作探究和成果匯報。問題互動討論:針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進行互動討論,協同探究,反饋總結。若過程中出現新的問題,且課堂時間充足,可針對新問題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或者作為課后探究主題進行后續學習。綜合評價與反饋:對學生記憶理解階段及應用分析階段的成果進行評價,從中發現教學準備階段的不足。
(2)學生方面。獨立或協作學習:通過教師的指導,以獨立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學習探究。培養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自尊心。成果交流與匯報:通過獨立探究、協作學習,完成個人或團隊的成果,并在課堂進行匯報、交流學習。填寫課內學習單:學生將課內探究中的學習心得與問題以學習單的形式反饋給教師。
2.1.3 課后。
(1)教師方面。針對課中的新問題或具有深入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教學指導:根據學生課中提出的新問題或具有深入探究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協作探究和成果匯報。問題互動討論、實施方案完善與創新性試驗指導:針對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互動討論,協同探究。若問題具有深入探究的價值及實際操作的可能性,則組織學生以科研項目的形式進行深入探討。綜合評價與反饋:對學生深入探究階段的成果進行評價,從中發現教學階段和學生科研訓練方面的不足。
(2)學生方面。獨立或協作學習:通過教師的指導,以獨立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對課中發現的新問題或具有深入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學習探究。成果交流、匯報及實施方案制定:通過獨立探究、協作學習,完成個人或團隊的成果,并在課后與教師進行匯報、交流學習。若問題具有深入探究的價值,以項目課題的形式撰寫項目實施方案,與教師進行深入溝通交流并不斷完善。項目式試驗探究:根據試驗方案進行實踐探究。項目總結:實踐探究完成后撰寫總結報告,并反饋給指導教師。
2.2 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方案設計為期末理論考核成績+課程科研綜合訓練成績(包括科研報告撰寫、科研實驗的實施2個部分)+課程演講(匯報)成績+互動討論成績+日常考勤成績+設計性(或綜合性)實驗成績相結合的考核模式,將考核貫穿于平時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具體實施如下。
2.2.1 期末理論考核成績。該部分占總成績的40%,采取的考核方式為閉卷筆試。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英文專業術語翻譯題、判斷題、問答題、設計題。考試內容減少了需死記硬背的內容,增加了綜合性、靈活性和理論聯系實踐的內容,目的是著重考查學生對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
2.2.2 課程科研綜合訓練成績。該部分占總成績的20%,其中科研報告撰寫占10%、科研實驗的實施占10%。科研項目的申報與實施是大學生未來從事科研課題工作的一項重要前提工作。該考核板塊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研項目報告撰寫與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為主要目的。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在學習、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通過文獻資料的查閱及相互討論,并根據貴州大學“SRT計劃”項目的申報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選題、形成項目申報書。之后由課程組內教師進行評審,提出修改意見,并將意見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其再進行思考,進而獲得更清晰的研究思路。若現有條件下可滿足項目實施,則由課程組內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2.2.3 課程演講(匯報)成績。該部分占總成績的10%。按照學生自愿的原則,自由組合成課程小組,一般3~5人/組。針對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課程小組自由選擇問題(一般每個課程組選擇1~2個問題),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文獻資料的收集、講義撰寫及課件制作,在課中學習過程中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課堂講解(代表采取輪換制),并回答教師及其他學生的提問(答疑環節全體小組成員均需參與)。教師根據匯報內容、PPT制作精良程度、回答問題時的總體思路、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問題答復的完成與正確程度給予評判打分。
2.2.4 互動討論成績。該部分占總成績的10%。采取考核與教學同步進行的方法,教師在課前、課中或課后向學生提出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互動討論題目,供師生之間學習討論。討論并不拘泥于面對面的形式,也可以通過電話、微信、QQ和電子郵件等多種交流渠道完成。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課程基礎理論知識與相關專業知識儲備給予客觀評價。
2.2.5 日常考勤成績。該部分占總成績的10%。評定包括曠課、遲到、早退、請假等。曠課1次扣3分,曠課達3次取消該部分成績;遲到、早退等1次扣2分;請假1次扣1分,超過5次取消該部分成績。
2.2.6 設計性(或綜合性)實驗成績。該部分占總成績的10%。考核過程采取實驗報告(討論部分不允許與其他同學雷同)、實驗方案互動討論、日常實驗操作表現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內容不再是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取而代之的是設計性或綜合性實驗。首先由主講教師提出2~3個實驗題目,并與同學進行討論,根據多數同學的興趣,選擇其中1~2個題目作為課程實驗主題。然后由全班同學自愿組成5個實驗小組(9人/組),各組之間通力合作,自主完成實驗方案,并由課程組內教師進行討論,待方案完善后進入實驗實施階段。該實驗考核過程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撰寫實驗報告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本項目以2015級水產養殖專業1班為實施對象,該班級是由1年級綜合評測成績排名后25%的學生組成。通過前期深入調查研究發現,由于心理疏導不及時,加之之前的課程全部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該班級學生厭學情緒嚴重,課程考試不及格率較高,但該班級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愿望與能力普遍較強。鑒于此,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課程特點,及時調整課程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對其進行改革探索與實踐,通過1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體如下。
3.1 成績提升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考試結果為:90~100分2人次,占總人數的4.45%;80~89分17人次,占總人數的37.78%;70~79分10人次,占總人數的22.22%;60~69分16人次,占總人數的35.56%。本課程考核全班平均成績為75.14分,較之前7門專業課程平均成績提高5.76分。
3.2 學習主動性提升
通過對課程科研綜合訓練、課程演講(匯報)、互動討論、日常考勤和設計性(或綜合性)實驗5個板塊學生參與人數和參與效果的綜合分析,得出全班主動參與5個板塊學習與訓練的人數為29人,占總人數的64.44%;剩余16人主動參與了課程演講(匯報)、互動討論、日常考勤和設計性(或綜合性)實驗4個板塊的學習與訓練,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學習氛圍得到明顯提升。
3.3 學術文獻閱讀與總結概括能力提升
教學改革前,查閱過專業學術論文的學生僅2人,且每人查閱總量不超過15篇,無英文文獻。教學改革后,全班學生均主動查閱專業學術論文,人均查閱量為20篇,且至少有1篇為英文文獻。其中35人可對查閱的文獻進行較為準確的概括總結,并提出個人的觀點。
3.4 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愿望與能力進一步提升
學生通過設計性(或綜合性)實驗和課程科研綜合訓練2個環節而使自身實踐操作技能得到訓練與提升。課程設計性(或綜合性)實驗的內容為短期饑餓再投喂對雜交鱘幼魚生長性能和飼料利用的影響,實驗周期為24 d。在課程實驗訓練過程中,學生掌握了鱘魚實驗飼料配方設計與飼料制作技術、鱘魚常規養殖技術(如投喂技術、水質監測)、鱘魚病害防治技術(如水霉病防治)、飼料營養組成測定技術等。在課程科研綜合訓練環節,目前已有2項科研項目申報通過答辯并進入項目實施階段。另有5項正在積極修改申報書,準備進行二次答辯。
4 結語
將翻轉課堂和項目式教學方法融入到課堂教學改革中,同時通過多元化、過程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規避傳統考試模式的諸多弊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更加準確的評價。實踐結果表明,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是行之有效的。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應根據課程和學生的特點,進一步完善教學改革模式,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效果,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創新型與應用型專業人才。
5 參考文獻
[1] 麥康森.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M].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8.
[2] 烏蘭,羅旭光,冷向軍.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72):68-70.
[3] 趙玉華.小組參與式教學在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10):133-135.
[4] 謝發忠,楊彩霞,馬修水.創新人才培養與高等課程考試改革[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2):21-24.
[5] 翟晶.英國高校課程考試模式對我國高校考試改革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9(2):108-109.
[6] 劉建國.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高校考試改革[J].現代大學教育,2006(2):107-110.
[7] 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時間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7):108-115.
[8] 董黎明,焦寶聰.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應用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7):108-113.
[9] 李江,傅華.基于團隊合作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操作實踐性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2):107-112.
[10] 李慧芳.翻轉課堂與項目式學習的聯動教學模式探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1):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