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步琴 常洪 陶德洪
摘要 通過選用9個小麥品種進行安全性種植試驗,分析比較不同品種的產量水平、生育特性及在江蘇省洪澤地區的適應性、抗逆性,篩選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小麥新品種。結果表明,寧麥13號熟相好,穩產性好,可繼續推廣;華麥5號、華麥6號這2個品種可進一步示范種植。
關鍵詞 小麥;品種;安全性測試;江蘇淮安;洪澤區;2017年
中圖分類號 S512.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022-01
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緊緊圍繞“提產能、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堅持示范引導,立足本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品種應用情況,因地制宜,開展了不同小麥品種安全性測試試驗,以期篩選出增產潛力突出、性狀特征優良的新品種,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1-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年在洪澤區岔河鎮岔河村德富家庭農場進行,試驗地土壤肥力中等,含有機質30.74 g/kg、全氮0.91 g/kg、堿解氮20.2 mg/kg、有效磷29.75 mg/kg、速效鉀89.2 mg/kg。
1.2 供試品種
參試小麥品種9個,包括2個半冬性品種淮麥35、淮麥36及7個春性品種華麥5號、華麥6號、華麥7號、華麥8號、揚輻麥4號、寧麥13號、寧麥14號。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9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采用大田分區集中種植,總試驗面積1.2 hm2,每品種小區面積0.13 hm2。
1.4 試驗實施
12月7日播種,播種量337.5 kg/hm2。連續陰雨天氣,播種推遲,出苗不均衡,基本苗差異較大;基肥施45%復合肥375 kg/hm2、尿素225 kg/hm2;3月26日追施拔節孕穗肥尿素150 kg/hm2+45%復合肥225 kg/hm2。3月12日用50 g/L唑啉草酯·炔草酯乳油(大能)1 500~1 800 mL/hm2,4月15日用50 g/L唑啉草酯·炔草酯乳油(大能)1 500~1 800 mL/hm2防治菵草、日本看麥娘2次;4月27日用60%多·酮可濕性粉劑1.5 kg/hm2+10%烯啶蟲胺600 mL/hm2+葉面肥750 g/hm2防治赤霉病、蚜蟲,兼治白粉病、灰飛虱等[3-4]。
1.5 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2016年11月至12月中旬遇連續陰雨天氣,土壤含水量太高,爛耕爛種,耕種質量較差,冬前全部出苗,但出苗不均衡,差異較大;4月下旬至5月中旬平均氣溫正常略高,雨水偏少;赤霉病等病蟲害發生較輕,中后期天氣有利于抽穗揚花授粉灌漿,特別是成熟期天氣無雨,有利于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9個小麥品種統一于2016年12月7日播種,6月9日組織機械搶收。從表1可以看出,各品種小麥齊穗期集中在4月25—29日,其中,淮麥36、寧麥14號齊穗期較遲,籽粒灌漿受后期高溫影響風險大。 在季節矛盾突出、氣候條件不穩定的大形勢下,選育并推廣一批綜合性狀好、 產量潛力高的春性小麥品種(如寧麥13號、華麥5號)是當前降低稻麥周年生產風險的有效途徑之一。
2.2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9個小麥品種產量水平差異明顯,其中寧麥13號產量達7 800.00 kg/hm2;淮麥35、淮麥36產量相當,分別達7 435.50、7 441.80 kg/hm2;華麥5號、華麥6號、華麥8號、寧麥14產量均超過6 750 kg/hm2;揚輻麥4號、華麥7號產量較低。有效穗數集中在520.5萬~613.5萬穗/hm2,其中淮麥36、寧麥13號分蘗性較好。每穗總粒數多集中在33~37粒,其中華麥5號、華麥8號、淮麥35粒數均達37粒,粒數較往年增多。千粒重多集中39.7~41.9 g,其中淮麥35粒重最高(42.6 g),揚輻麥4號粒重最低(39.7 g)。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半冬性、弱春性品種淮麥35、淮麥36產量較高,分別達7 435.50、7 441.80 kg/hm2;氣候晴好紋枯病、白粉病均有發生,淮麥36抽穗期相對推遲1~2 d。
春性品種華麥5號、華麥6號、華麥7號、華麥8號、寧麥13號、寧麥14、揚輻4號中以寧麥13號產量最高,達7 800.00 kg/hm2;華麥7號產量最低,為6 019.50 kg/hm2;齊穗期集中在4月26—29日;紋枯病均有發生;中后期雨水偏少,天氣晴好,利于抽穗揚花授粉灌漿,特別是成熟期天氣無雨,有利于收獲;田間菵草、日本看麥娘等雜草防除效果較好。以上結論是在2017年特定天氣狀況和土壤耕作條件下得出的,對大面積生產有一定指導意義,但仍需進一步試驗驗證。具體品種的推廣應用要根據品種自身特征特性(豐產穩產性、抗病抗逆性),綜合考慮茬口、播栽方式、自然條件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因地制宜決策[5-6]。
4 參考文獻
[1] 張建偉,楊保安,范家霖,等.河南省中部地區優質小麥品種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0):54-57.
[2] 袁延樂.2014—2015年度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種業導刊,2015(9):17-19.
[3] 李淑梅,馬俊,董麗平,等.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天津農林科技,2014(6):12-13.
[4] 周海幸,管懷錦,儲開金.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0(17):82-83.
[5] 李志余,陸秋生,沈仁軍,等.小麥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9(5):68.
[6] 郭東升,李彩萍.小麥品種比較試驗總結[J].農業科技通訊,2008(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