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玲莉
摘要 2016年桂林市農業科學院承擔了廣西花生區域試驗,參試品種共13個,以桂花21為對照,隨機排列進行試驗。結果表明,賀油133和桂T10的莢果產量最高,分別達到4 013.55、3 951.00 kg/hm2;賀油935-2、賀油445、桂花39、桂花37、桂19-8、桂T13、桂202產量均高于對照品種桂花21,可在桂北地區進行示范推廣。
關鍵詞 花生;品種;聯合區域試驗;廣西壯族自治區;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565.2.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033-01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1],我國的花生總產量和出口均居世界首位[2]。廣西是我國花生主產區之一,每年累計種植面積18萬hm2,占油料面積的90%以上,居全國第8位[3],是花生消費和生產的主產區。因此,篩選出適應性廣、產量高的花生新品種,對促進廣西花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2016年廣西區域試驗新品種桂林試點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篩選出豐產性、抗性強的花生新品種,為品種的審定和推廣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桂林市農業科學院進行,試驗地土壤為黃壤土,平整,肥力中等,前茬種植作物為黃豆。
1.2 試驗材料
參試花生品種共13個,分別是賀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的賀油935-2、賀油445和賀油133;北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的雙花68和雙花86;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提供的桂花37、桂花39、桂T10、桂T13、桂46、桂19-8、桂202,對照品種是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桂花21。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3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桂花21作對照(CK)。3次重復,試驗統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4-6],小區面積13.33 m2(包溝),畦寬80 cm,2行種植,穴距16.7 cm,每穴播雙粒,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6行以上。播種密度為27萬~30萬粒/hm2。
1.4 試驗實施
試驗于2016年4月2日播種,種植前旋耙1次,人工起畦開行種植,基肥施用鈣鎂磷肥750 kg/hm2,花期噴施2次葉面肥(磷酸二氫鉀和硼肥)。花生成熟后及時收獲并做好生育期記載、考種等工作。2016年7月24日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物學特性
由表1可知,除雙花68外,其他11個品種的主莖均較對照桂花21(CK)高,其中桂花37主莖高94.3 cm;分枝長度較桂花21(CK)高的有雙花86、賀油445、桂花39、桂花37、桂花46、桂198、桂T10和桂T13,最長的是桂花37(94.9 cm),最短的是賀油935-2(42.6 cm);總分枝條數最多的是雙花86和賀油445;結果枝數最多的是雙花86,為7.3條;其次是賀油445,為7.0條;最少的是桂花21,只有4.0條;主莖葉片數最多的是桂T13、桂花37和賀油133,葉片數分別為19.6、18.0、17.8片,最少的是桂花46,葉片數為15.6片。
2.2 主要經濟性狀
由表2可知,桂19-8和雙花86的單株總結果數和飽果數最高,較對照桂花21(CK)高7.5個以上,最少的是賀油935-2和桂花202;桂花202和桂T13的百果重在13個花生品種中最高,分別為220.1、208.2 g,雙花86、雙花68和桂19-8的百果重最輕,其他品種與對照桂花21(CK)相差不大;百仁重較高的有賀油133、桂花39、桂花37、桂T13、桂202,均達到70 g以上,雙花86、雙花68和賀油445百仁重最少;對照桂花21(CK)的莢果產量為2 925.75 kg/hm2,賀油935-2、賀油133、賀油445、桂花39、桂19-8、桂T10、桂202和桂T13的莢果產量均較對照桂花21(CK)高,其中賀油33莢果產量最高,為4 013.55 kg/hm2,雙花68莢果產量最低,僅有1 612.95 kg/hm2。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賀油935-2、賀油133、賀油445、桂花39、桂19-8、桂T10、桂202和桂T13的莢果產量均較對照桂花21高,適應性強,豐產性好,適宜在桂北地區推廣,同時該試驗結果與廣西其他5個試驗點的數據基本一致。同時,花生品種主要經濟性狀室內考種數據與實際莢果產量存在一定差距,這是由田間采樣誤差造成的,需要提升試驗的準確度,本試驗缺少對花生的生化數據分析,如出油率、亞油酸、病害程度等項目的生化測定,需進一步深化試驗。
4 參考文獻
[1] 趙盼盼,張良文,阿依夏木,等.三個花生新品種的經濟效益分析及模糊綜合評判[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7,29(4):70-75.
[2] 許澤水,廖伯壽,晏立英,等.轉基因花生研究進展[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7,29(4):489-496.
[3] 鐘瑞春,韓柱強,唐榮華,等.2014花生新品種桂花32選育及其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學報,2015,46(3):381-384.
[4] 陳志德,沈一,劉永惠.國內不同地區花生品種主要農藝性狀的比較[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36):55-61.
[5] 陳友強,于伯成,馬江平,等.引進花生品種比較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1(3):94-96.
[6] 馮希錦,江日東,汪云,等.優良花生品種比較試驗[J].廣東農業科學,2007(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