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平 吳海鵬 姜忠旭
摘要 2017年,上海農場在條播機的基礎上,自主研發了機穴播機械。本試驗通過對穴播苗情進行跟蹤調查,將機穴播水稻分別與條機播水稻、機插秧水稻進行對比,探索穴播的產量結構及優勢情況。結果表明,機穴播產量與機條播產量基本相當,較機插秧略低,但穴播的成本較機插秧低2 160元/hm2左右,結合產量效益,最終效益增加1 804.5元/hm2。機穴播還有通風透光性好、利于雜草稻的去除等優點,可以初步模擬機器插秧,試驗結果可為機穴播的進一步推廣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 水稻;機穴播;種植模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038-02
1 上海農場地區機穴播模式探索背景
目前,上海農場地區水稻種植主要有機插秧、機條水直播和旱直播3種模式,3種模式各有其優缺點。
機插秧的優點:一是秧苗的抗逆性強、生長量足、利于形成高產;二是定行、定穴、定苗,通風透光、滿足了高產栽培路線,有利于實現高產。缺點:一是育秧過程用工密集;二是育秧成本高。
機條播的優點:一是無育秧、移栽等繁雜工序,較省工;二是節本增效。缺點:一是受溫光條件約束,適宜播期短;二是雜草稻易發生且難去除;三是后期有倒伏風險。
旱直播的優點:一是旱整地節約用水;二是整地環節程序少,操作簡單、節約成本;三是播種后則建立溝系,進排水方便。缺點:一是草害易發生,防治難度大;二是播種期間對天氣要求較高,連續陰雨天不能正常播種;三是雜草稻易發生且難去除;四是分蘗性稍差。
通過對3種主要水稻栽培方式進行總結,亟須探索一種結合直播與機插秧優點的新的輕型水稻種植模式——機穴播。
2 機穴播實施基本情況
試驗設2個試驗點,即上海農場四隊2排14號、十二隊2排7號,通過設置對比試驗,對試驗點進行跟蹤調查。2個試驗點播期與栽插日期基本一致,栽培品種均為南粳9108。
水稻機穴播是一種可以定量調節單位面積穴數和每穴粒數的輕型栽插模式。成行成穴,稻株分布均勻,通風透光,穴內多株水稻競爭生長,生育進程加快,分蘗勢強,分蘗多,易獲得足夠的穗數,同時群體結構協調,光合速率快,干物質積累多,根系活力強。
機穴播的行距為22~23 cm,穴距為16.66 cm,穴數為26.7萬穴/hm2,基本苗控制在180萬~240萬株/hm2之間,穴距均勻清晰、通風透光,利于水稻的高產穩產。
2017年上海農場示范推廣機穴播的面積達666.67 hm2以上,其中4隊14.53 hm2、5隊12.67 hm2、9隊236.4 hm2、11隊166.8 hm2、12隊114.27 hm2、15隊128.33 hm2。主要種植品種有南粳9108、淮稻5號等。
3 機穴播栽培管理模式
3.1 肥料運籌
2017年機穴播肥料施用情況:整個生育期施用尿素562.5 kg/hm2、復合肥450 kg/hm2左右,其中基肥施復合肥225 kg/hm2+尿素112.5 kg/hm2。五至七葉期分2次施用分蘗肥,分別施尿素112.5、187.5~225.0 kg/hm2。穗肥在破口前40~45 d(15張葉片,11~12葉)施用復合肥225 kg/hm2,以實現平衡壯稈。葉齡余數在3葉左右時,根據葉色施用促花肥尿素112.5~150.0 kg/hm2 [1]。
3.2 水層管理
2017年機穴播水層管理情況:現青后至秧苗五葉期,適當控水,利于根系生長,秧苗5~9葉時,適當建立淺水層,確保分蘗早生快發。主要抓好6~9葉的大分蘗,促壯蘗,在第一、二節間伸長時要嚴格控水,防止基部節間拉長。灌漿結實期進行干濕交替管理,增加干物質的積累[2]。
3.3 觀摩記錄
9月下旬對穴播水稻開展了生產觀摩,品種為南粳9108,通過觀摩可以看出,其穗型較大,上部籽粒灌漿飽滿、穗子下垂,成穗數合理,秸稈粗壯,田間生長量較大,搭建了豐產框架[3]。
3.4 數據調查
播種以后進行數據調查、跟蹤拍攝等。結果表明,播種期、成苗期、分蘗期、齊穗期各生育期行距、穴距相對明顯,均勻清晰、通風透光,利于水稻的高產穩產[4]。
4 機穴播與機條播數據對比
機穴播與機條播同時于5月17日播種。由表1可以看出,機穴播穗數較機條播略少,但穗型較條播的稍大,機穴播的穗實粒數較機條播多2.4粒,千粒重基本相當,實際產量機穴播比機條播多120 kg/hm2,機穴播的基本苗略少,但實際產量稍高,可以看出機穴播具有高產的潛力。
2排7號東格為機穴播,于5月28日播種,2排7號西格為機插秧,于6月5日插秧。從表2可以看出,機穴播在有效穗數方面略占優勢,較機插秧高25.5萬穗/hm2,但機穴播的穗粒數和結實率略低,每穗粒數平均少4粒,二者千粒重在2017年的氣候條件下機插秧較機穴播高0.28 g,理論產量上機穴播稍高,但最終實際產量機穴播較機插秧低118.5 kg/hm2。
從表3可以看出,機穴播的成本和機插秧相比較低,機插秧的秧盤折舊、播種成本、育秧成本、種子成本合計為3 525元/hm2,而機穴播的4項成本合計為1 365元/hm2,機穴播比機插秧低2 160元/hm2,雖然水稻機穴播的產量與機插秧相比少118.5 kg/hm2,從而減少效益355.5元/hm2,但機穴播在綜合效益上優于機插秧。機穴播總效益較機插秧高1 804.5元/hm2。
5 結語
機穴播的通風透光性較好。因行距、穴距相對明顯,前期利于水稻分蘗,后期利于水稻養根保葉,形成高產,同時,利于雜草稻的去除。因稻株分布均勻,成行成穴,利于去雜,便于保種。
機穴播可以初步模擬機器插秧。穴播和機插秧均能發揮高稈大穗的優勢,但穴播成本與機插秧相比,4項(秧盤折舊、播種成本、育秧成本、種子成本)合計減少2 160元/hm2,綜合效益高于機插秧1 804.5元/hm2。
機穴播省工省時,與機插秧相比,簡化了作業程序,無育秧、秧田管理、栽插等繁雜工序,工作量和勞動力需求大大減少。
機穴播對種子芽口要求較高,要求芽口均勻且不能過長,可以配合種子發芽器進行播種,確保芽頭整齊一致,同時播種時要選擇發芽勢及發芽率較高的水稻種子(85%以上),確保出苗、成苗均勻一致,建立合理科學的基本苗。
水稻穴播的芽頭較短,立苗相對于芽頭較長的機條播晚3 d左右,存在難以成苗的風險。播種時對土壤干濕度要求較高,土壤過干,種子會裸露脫水,過淤,種子會下沉,影響水稻的成苗。
今后機穴播的行距將進一步調整,設想由原來的22 cm調至25 cm,并對穴播機械進行整機結構的優化,以進一步提高畦面和溝系及播種質量。
6 參考文獻
[1] 王新其,甘俊彥,朱敏,等.上海水稻精量機械穴直播技術研究與應用[J].中國稻米,2017,23(4):168-172.
[2] 王新其,趙志鵬,李國梁,等.水稻機穴播密度對群體冠層光截獲及產量構成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17,33(1):35-40.
[3] 曹秀娟,張珍,季青.“秀水134”機穴播不同種植密度試驗初報[J].上海農業科技,2016(4):55.
[4] 朱詠萍.雙季水稻精量機穴播技術應用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