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林
摘要 總結了苦菊栽培技術,包括種植地塊選擇、品種選擇、栽培季節、播種育苗、整地做畦、栽植、栽植后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苦菊;品種選擇;播種育苗;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3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065-02
苦菊,又名苦苣、明目菜、苦細葉生菜,有消炎解毒的作用,是菊科菊苣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苦菊已經從高檔賓館逐步進入普通飯店,對苦菊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苦菊在長江流域栽培歷史悠久,特別是南京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現將苦菊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種植地塊選擇
苦菊的種植地塊宜選擇陽光充足、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排灌方便、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濕潤、保水保肥力較好、pH值為4.5~8.5的壤土或黏土地塊。對于土壤貧瘠板結、氣候干旱、陽光不充足的峽谷或背陰地帶則不宜選擇。氣溫達5 ℃以上時苦菊均能生長,甚至冬季-10 ℃的短期低溫,苗株仍能保持青綠。如果冬季氣溫長期-5 ℃以下則不能露地栽培,應選擇保護地栽培。
2 品種選擇
苦菊的栽培品種較多,農戶在種植時應選擇經濟性狀優良、抗病性強、商品性狀好、抗逆性強、適合目標市場消費需求的品種。常見品種有以下幾個:①荷蘭天香。荷蘭引進品種,碎葉,外葉綠色,心葉黃色,單株重450~500 g,略有苦味,定植后45~50 d可采收,適應性強,耐寒、耐熱、病蟲害少,易栽培,營養豐富,適合生食,可盆栽、保護地或露地栽培。本品種適合大型蔬菜基地、拱棚、大棚、溫室、陽臺、露天栽培,高產抗病[1]。②小狗牙。美國引進品種,屬菊苣的變種,植株半直立,開展度大。外葉綠葉碎,株型似雞冠狀,葉片質地柔軟,味佳,較耐熱,耐寒性強。單株500 g左右。生育期75~80 d。一年四季均可栽培。③碎葉苦菊。該品種由廣德縣農科所選育,葉簇半直立,株高25 cm,開展度30 cm左右,葉片特碎,花葉,外葉綠色,心葉淺綠,基部白色,單株重500 g。品質好,有苦味,適應性強,較耐熱,病蟲害少。適合在春秋露地及保護地栽培,種植行株距以40 cm×30 cm為宜。④花葉苦菊。葉族半直立,株高25 cm,開展度26~30 cm。葉片長形,葉緣缺刻深,并上下曲折呈雞冠狀,外葉綠色,心葉黃白色,漸直,中肋淺綠,基部白色,單株重500 g左右。品質較好,略有苦味,適用性強,病蟲害少,生育期70~80 d。可熟食,也可涼拌。生長期適宜溫度為18~25 ℃。適合在春秋露地及保護地栽培。種植行株距以40 cm×30 cm為宜。
3 栽培季節
保護地栽培,可以作為主栽蔬菜的前后茬插空栽培生產。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夏、秋均可采用露地栽培,冬季采用保護地栽培。一年四季均可播種,日平均氣溫高于10 ℃時,可在露地育苗;低于10 ℃時,應在保護地育苗;夏季育苗用遮陽網或草簾覆蓋遮陽防雨,如用草簾,應視光照情況靈活蓋簾或掀簾,每天視氣溫情況決定噴水次數,以降溫保濕[2]。
4 播種育苗
4.1 整理苗床
先將苗床地深翻,再將完全腐熟的農家肥均勻撒施后耙平,或先撒腐熟農家肥,再進行旋耕,做畦時可撒施少量優質復合肥,并結合做畦與苗床土混合均勻,以免燒苗,畦面寬一般為0.8~1.2 m,畦間溝寬40 cm左右,按苗床面積撒播種子3 g/m2,過密不利于培育壯苗,且易發生苗期病害。
4.2 種子處理及播種量確定
播前晾曬滅菌5~6 h,或用種子干重0.3%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也可用3~4倍于種子體積的55 ℃溫水浸種20 min,不停攪拌直至水溫降至30 ℃,浸種24~48 h后瀝干并用干凈濕紗布包好,在20~25 ℃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1~2次,有7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育苗移栽用種量300~450 g/hm2。
4.3 育苗
4.3.1 穴盤育苗。育苗基質用草木灰與蛭石按體積比3∶1混合,基質中加入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15-15)0.8 kg/m3,裝平穴孔并輕輕壓實,使基質微低于穴孔口。播種時應盡量做到每個穴孔有1~2粒種子,然后蓋厚0.3 cm左右的基質,輕輕壓實后用噴壺澆足水。
4.3.2 苗床育苗。選土質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作苗床,施入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22.5~30.0 t/hm2,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15-15)50 kg/hm2,精耕細耙,肥土混合均勻,做成寬100 cm、高25 cm左右的畦,苗床播種量3 g/m2左右[3]。
4.3.3 直播。先根據栽培密度要求在畦面上點好直播穴,種植穴不可過深,然后再進行直播,每穴播1~2粒種子,用種量為450~750 g/hm2,播種后覆蓋基質或細土,厚度為0.6~0.8 cm,澆水最好用帶噴嘴的水壺或水管,并一次性澆透,后期視土壤干濕情況澆水。
4.4 苗期管理
保護地播種后遮蔭降溫防雨拍打,溫度白天控制在15~28 ℃之間,夜間控制在10~15 ℃之間。二葉一心期可結合間苗除去弱苗、畸形苗,視幼苗長勢噴施葉面肥1~2次,濃度為0.3%~0.5%。直播田應及時除去雜草。
5 整地做畦
栽植前結合深耕翻地,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施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45.0~52.5 t/hm2、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15-15)30 kg/hm2。耕深約30 cm,土肥充分混勻,整細耙平做畦,露地栽培畦寬1.3~1.4 m,保護地栽培畦寬1.2~1.3 m,溝深30 cm左右。秋季大棚栽培,于定植前10~15 d,建造或修繕塑料大棚。
6 栽植
4—9月育苗苗齡宜為25~30 d,10月至翌年3月育苗苗齡宜為35~40 d,苗達5~7片葉時即可移栽。露地栽植,行距35~45 cm,株距30~40 cm,定植5.70萬~8.25萬株/hm2,早熟品種宜適當密植。保護地栽培適當密植,但不應超過9萬株/hm2。
帶土移植,栽植時不宜太深或太淺,以種苗原有基質頂部入土2~3 cm為宜,秋栽比春栽要深些,但也不宜超過5 cm。定植后澆足水。高溫季節定植,應在移栽當天上午搭好棚架蓋遮陽網,16:00后移栽[4]。
7 栽植后管理
苦菊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2 ℃,大棚夜晚溫度控制在8~12 ℃之間,每天氣溫較高時段應放風;幼苗期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過干或過濕,生長后期和采收期宜控水,高溫季節澆水宜在早晚進行。雨季應及時清溝排水,防止澇害;小苗定植返青,及時補苗并摘除老葉、病葉;在施肥前,如土壤板結、雜草多時,要及時中耕除草。
8 病蟲害防治
在農業防治上,選用抗(耐)病品種,避免重茬,控制好田間密度,提高植株間的通透性,培育壯苗,清潔田園,深耕曬垡,增施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加強中耕除草,生產中應采用滴灌,及時清除病株,燒毀或深埋,生長期可適量噴施葉面營養劑。
在生物防治上,保護利用天敵,使用印楝素、苦參堿等植物源農藥和康壯素、Bt等生物源農藥。
在物理防治上,利用黃板誘殺、殺蟲燈誘殺、防蟲網、鋪設驅避蚜蟲的特種膜。
在化學防治上,霜霉病用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塞得福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10 d左右噴1次,連噴2~3次。需要注意的是,將藥液噴灑在基部葉片、葉背部,避免漏噴,延誤防治效果。病毒病可采用藥物拌種,以有效殺滅種子上的病菌。發病初期,可噴施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菌毒清水劑300倍液、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等防治,每隔8~10 d噴1次,連噴2~3次。白粉病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 800倍液等防治。猝倒病可用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用40%克蚜星800~1 000倍液、50%抗蚜威2 000~3 000倍液、20%殺滅菊酯2 000~3 000倍液、10%吡蟲啉1 500倍液、1.5%苦參堿可溶液劑1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地老虎用0.2%聯苯菊酯顆粒劑45~75 kg/hm2撒施防治。菜青蟲用Bt乳劑800~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0.36%苦參堿植物殺蟲劑800~1 200倍液等噴霧防治。
9 采收
根據市場行情、苗情及下茬作物安排情況適時采收,采收宜在早晨或傍晚后進行。采收時用刀從根基部截斷。裝卸、運輸時要輕拿、輕放。采收后要將落地的老葉、病葉及殘存在土壤中的菜根清理干凈并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保持田間清潔。
10 參考文獻
[1] 曲東明.苦菊菜的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5(8):181.
[2] 高慧敏.苦苣高產栽培技術[N].河北科技報,2016-07-28(B06).
[3] 蔣淑玲.日光溫室苦苣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12(5):29.
[4] 王洛彩.綠色保健蔬菜苦苣高產栽培技術[J].蔬菜,201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