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利霞
摘要 黃芩是一種常用中藥材,是治療溫熱發病類疾病的常用中成藥的原料,市場用量較大。本文總結了濮陽縣黃芩無公害栽培技術,包括選地整地、繁殖、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加工等方面內容,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黃芩;無公害;栽培技術;河南濮陽
中圖分類號 S567.23+9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083-01
Non-pollu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in Puyang County
WAN Li-xia
(Zi′an Town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Puyang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Puyang Henan 457100)
Abstract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is 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which is commonly used.It is the raw material of Chinese medicines for treating febrile disease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non-pollu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in Puyang County,including ground select-ion,breeding,field management,pest control and harvest processing,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Scutellaria baicalensis;non-pollution;cultivation technique;Puyang Henan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別名條芩、黃金茶、山茶根、土金茶根。黃芩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安胎等功效,主治肺炎、痢疾、溫病發熱、肝炎、目赤、咯血、黃疸、胎動不安等癥,常用制劑有銀黃口服液、黃芩膠囊、黛芩化痰丸、小柴胡湯、鼻炎糖漿、鼻炎膠囊、腸樂沖劑、蟬蛻止咳顆粒等。近年來,濮陽縣引進黃芩種植并總結出一套無公害栽培技術,現將其總結如下。
1 選地整地
黃芩喜溫暖,耐寒冷,耐干旱,成年植株可耐-35 ℃低溫,35 ℃高溫可正常生長,可耐短期40 ℃高溫。根據黃芩生長特性,在種植黃芩時堅持“五宜五不宜”的原則選地,即宜選擇地勢高燥,地勢低洼不宜;宜選砂壤土地種植,黏土地不宜;宜選中性微堿性地,酸性地不宜;宜前茬禾本科作物,十字花科不宜;宜土層深厚肥沃,土層淺地力薄不宜[1]。
地塊選好后,于整地前施用腐熟有機肥30.0~37.5 t/hm2、復合肥600 kg/hm2,深翻25~30 cm,耙細整平,做40 cm寬的壟,開好排水溝。
2 繁殖
黃芩繁殖方法一般有2種,以直播為好,直播后管理方便,生長快,根條長,分杈少,質量好,產量高。
2.1 育苗移栽
清明前后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2 cm開深0.5 cm的溝,將種子與細沙按1∶10的比例拌和均勻,然后撒放溝內,覆土耬平,稍加鎮壓,上面覆蓋一層麥秸或草,以保持表土濕潤,用種量37.5~45.0 kg/hm2 [2-3]。如果土壤過于干旱,則需先向壟內灌水,待水滲下后,表土稍干松時再下種。苗木育好后,選擇立秋前后或第2年發芽前移栽,大田移栽株行距8~10 cm×25 cm,將芽頭向上并低于地面約1.5 cm,使根部直立,并與土壤密切接觸。栽后澆水,以保證成活。
2.2 種子直播
種子直播分為春播和夏播,時間分別在春分至清明、夏至到立秋。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 cm開深1 cm的溝,將種子與10倍的細沙混合均勻,然后撒入溝內,覆細土厚0.5 cm,耬平,稍加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密切結合。用種量7.50~11.25 kg/hm2。播后保持畦面濕潤,約10 d即可出苗。
3 田間管理
3.1 幼苗期管理
播種后保持地面濕潤,以促進幼苗出土。幼苗出土后,將覆蓋的麥秸和雜草除去。為了促進根向下伸長,應保持地面疏松,地下濕潤。幼苗長到4 cm高時淺鋤1次,間去過密的弱苗。直播按株距8~10 cm定苗,育苗按株距5~6 cm留苗。定苗后有草就鋤,雨季注意防澇,地內不可積水,旱時澆水[4]。
3.2 移栽后管理
移栽成活后,保持地內清潔,并注意鋤地松土。黃芩抗旱力較強,一般不用常澆水,遇追肥后或嚴重干旱時可適當澆水。立夏以后,澆水時順水施入沼液、沼渣15 t/hm2或氮磷鉀復合肥225~300 kg/hm2。黃芩一般6月開花,開花后40 d種子成熟,種子成熟期不一致,且隨成熟隨掉落,如收種子應及時采收,儲存備用。如不需要采收種子,應去掉花蕾,以利于根部生長,提高黃芩的產量。生產試驗表明,通過摘花序及打頂,可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干物質積累多、根部產量高、有效成分積累量大。
4 病蟲害防治
4.1 根腐病
根腐病又名爛根病,多發生在低洼積水和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一般先從支根腐爛,然后從根的頭部開始向全根發展,最后整根變黑腐爛,根組織破壞,地上莖葉干枯。根腐病多發生在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塊,是由土壤中水分過大導致的。一般在8—9月發病,根頭腐爛,可使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雨后及時排除積水。發病初期用50%退菌特5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灌溉病株。拔除病株后用生石灰消毒[5]。
4.2 葉枯病
葉枯病病源是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危害部位為葉片,發病初期有不規則的黑褐色病斑著生于葉片,發病順序為葉尖至葉緣,自下而上,最終導致葉片枯死,發病時間集中在高溫多雨季節。
防治方法:冬季將感染病菌的病殘株連根拔出,集中燒毀,消滅越冬病菌。于發病初期用1∶1∶120倍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每隔7~10 d噴灑1次,連噴2~3次。
5 收獲加工
種子直播一般2~3年收獲,育苗移栽可1年收獲,以三年生黃芩產量高,質量好。在霜降前后,選晴天收割,先割除地上部分,然后挖出根,趁鮮或曬3~4成干后撞去栓皮,曬干,去凈須根。黃芩晾曬過程中,要注意以下2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防止水濕雨淋,以免見水變綠,最后變質發黑;二是要防止曝曬,以免導致根部變紅,影響藥材質量。二年生黃芩折干率30%左右,三年生黃芩折干率40%左右[6]。一般可收獲干貨3 750~5 250 kg/hm2,高產可達6 000 kg/hm2。經撞皮加工后以條粗、色黃、質堅實者為佳[7]。
6 參考文獻
[1] 韓立軍,崔愛輝,邵璽文.種植密度對黃芩生育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5(2):141-144.
[2] 趙晉,曾志海,顧曉燕,等.中藥黃芩規范化種植的問題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23):88-89.
[3] 牛紅莉.不同播期及黑白地膜對黃芩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15):74-75.
[4] 周潔,鄒琳,劉偉,等.人工打花對黃芩藥材生物量和有效物質積累的影響[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2):135-138.
[5] 何軍.摘花序、打頂對商洛黃芩生長的影響[J].陜西農業科學,2014(11):41-43.
[6] 蔣傳中.黃芩的無公害栽培技術[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2(7):56-59.
[7] 徐峰,閆龍民,車勇.黃芩的高產栽培技術[J].時珍國醫國藥,2000(5):46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