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宏
摘要 介紹了六安市裕安區小麥主要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及田間管理技術,具體包括播種、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方面內容,以期為小麥高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136-01
小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總產量和面積僅次于水稻,位居第2位。由于耕地逐步被大戶流轉,目前未實現機械收割的面積在逐年減少,小麥種植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六安市裕安區小麥常年種植面積在2萬hm2左右,近2年小麥赤霉病發生較重,小麥種植面積呈現下降趨勢。因此,做好小麥病蟲草害的預防及防治,不僅有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也有助于種植戶增產增收[1]。
1 播種
1.1 品種選擇
六安市裕安區地處江淮之間,氣候復雜,雨量充沛,小麥抽穗揚花期正逢梅雨季節,會導致小麥赤霉病普遍發生及穗發芽現象。選擇春性小麥,即紅皮小麥進行種植,有助于降低赤霉病發病率和避免穗發芽現象。
1.2 播期安排
經過連續3年不同播期的田間試驗,六安市裕安區春性小麥的最佳播期為10月20—30日。綜合考慮茬口、天氣、用工等多種因素影響,六安市裕安區小麥的播種時間可以推遲到11月底。
1.3 播種量
1.3.1 旱地麥。10月15—31日播種,播種量為180~210 kg/hm2;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種,播種量為225 kg/hm2;以后每推遲7 d播種量增加15 kg/hm2。
1.3.2 稻茬麥。10月底之前播種,播種量為187.5 kg/hm2;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種,播種量為202.5 kg/hm2;11月20日之前播種,播種量為217.5 kg/hm2。
2 施肥
2.1 基肥
以43%小麥專用肥為主。根據田塊土壤肥力狀況,施用43%小麥專用肥525~600 kg/hm2。由于稻茬麥的秸稈還田量大,需同時配施尿素150 kg/hm2左右混合作基肥。
2.2 追肥
一是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后追施尿素120 kg/hm2左右作返青肥;二是在農歷二月底前后追施尿素90 kg/hm2左右作拔節肥。
3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3.1 草害防治時期
一是芽前。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于小麥播種后1~3 d用41%丁草胺1 950 mL/hm2兌水375 kg/hm2對土面均勻噴霧,進行麥田封閉除草;或者于小麥播種后至三葉期使用72%噻磺·異丙隆進行土面及葉面噴霧,均可達到理想的除草效果。二是越冬前。對于前期除草效果不理想的田塊,在小麥越冬前(平均氣溫在8℃以上),用驃馬噴霧防除田間禾本科雜草(即除尖葉草)。三是年后。用100%麥潔(炔草酸)1 200 mL/hm2+己鑫750 g/hm2兌水375 kg/hm2進行葉面噴霧,或者用闊世馬除草。小麥拔節后禁止使用任何除草劑進行麥田除草。
3.2 病害防治指標
3.2.1 小麥紋枯病。小麥紋枯病在六安市裕安區有逐年加重發生趨勢,在小麥返青至拔節期病株率達到15%時要及時施藥防治,2月底至3月中旬為最佳防治時期。
3.2.2 小麥銹病。在小麥返青后,一般有2個多月的時間適合銹病的發生發展,早春銹病侵染小麥后經過發病中心階段,然后擴展流行。應積極消滅早期菌源,出現發病中心要及早施藥控制,病葉率在20%以上時進行防治。收獲前15~20 d應停止施藥。
3.2.3 小麥赤霉病。小麥揚花期如遇3 d以上連續陰雨天氣,會造成赤霉病的流行。因此,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是在小麥抽穗到開花階段,一般當小麥揚花株率達到10%以上,氣溫高于15 ℃,氣象預報連續3 d有雨即要開始施藥,重病區7 d左右再施藥1次。
3.3 綜合防治技術
3.3.1 農業防治。一是推廣種植抗(耐)病蟲品種;二是加強田間管理,清除菌源[2-3];三是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倡氮肥后移,科學用肥,加大生物肥用量;四是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確保“中溝、腰溝、邊溝”三溝相通;五是適時應用生物調節劑。
3.3.2 化學防治。在監測、調查掌握病蟲動態的基礎上,分類指導,科學運用藥劑。
(1)播種期。小麥播種期是預防和防治地下害蟲及病害的最佳時期。做好小麥播前藥劑拌種和土壤處理工作,能有效預防和控制冬前苗期病蟲害,推遲春季發病盛期,提高植株的抗逆性,促進有效分蘗早生快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
(2)苗期。主要是控制旺長和除草,如年前氣溫較常年偏高,早播和播種量大的田塊,可根據旺長情況采取鎮壓、中耕等措施控制旺長。麥田雜草在12月中旬左右雜草50株/m2以上時進行化除。防除闊葉草可選用75%巨星懸浮劑15 g/hm2或20%使它隆乳油600~750 mL/hm2;防除禾本科雜草可選用10%驃馬乳油450~600 mL/hm2或6.9%驃馬乳油600~900mL/hm2兌水450kg/hm2均勻噴霧。2類除草劑可混用,一次用藥防除全部雜草。施藥時要注意正確選擇除草劑劑型并隨配隨用、嚴格掌握用藥量及最佳施藥時期,一般平均氣溫穩定在8 ℃以上時使用除草劑效果較好,陰天、低溫條件施藥易引起藥害。
(3)小麥返青拔節期。開春后氣溫回升,多種病蟲逐步發生蔓延,六安市裕安區小麥病害主要有紋枯病、銹病,主防紋枯病。小麥紋枯病發病田塊用三唑酮750~1 500 g/hm2或井岡霉素750 g/hm2兌水450 kg/hm2防治,發病重的田塊間隔 7 d再防治1次。
(4)小麥拔節至抽穗揚花期。此期的防治重點是蚜蟲和赤霉病。蚜蟲百株蚜量達500頭時,選用50%辛硫磷乳油 750 mL/hm2兌水375 kg/hm2噴防;赤霉病用80%多菌靈粉劑1 200 g/hm2或60%多菌靈膠懸劑900 m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防治。
在小麥病蟲害化學防治中,應推廣“一噴三防”技術,混合使用殺蟲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減少用藥次數[4]。在應用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在掌握防治適期和防治指標的基礎上,采取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先進噴霧技術,減輕對天敵的傷害。
4 參考文獻
[1] 張敏.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1):148.
[2] 胡英梅,吾爾尼沙·麥合木提.小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J].農村科技,2016(4):42-43.
[3] 熊一,劉全哲.勉縣小麥病蟲草害綜合危害損失評估[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1):50-52.
[4] 徐顯中.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