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全 謝謙 伏松平
摘要 連續多年對天水地區玉米螟的發生規律進行調查研究,探明了為害天水玉米的主要蟲害為玉米螟,初步掌握了該蟲在天水地區的發生情況、危害程度及生活史。在掌握發生規律的基礎上,試驗了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提出了在玉米螟越冬代幼蟲化蛹前,采用白僵菌封垛,減少蟲源基數;在玉米螟成蟲發生期用太陽能殺蟲燈誘殺;在成蟲產卵初期、盛期連續2次釋放赤眼蜂的綠色防控措施。通過綠色防控方法適期集成應用,達到綠色防控玉米螟的目的。
關鍵詞 玉米螟;流行規律;綠色防控;甘肅天水
中圖分類號 S453.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123-02
天水市地處內陸,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為大陸性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過渡帶[1]。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0.2 ℃,無霜期140~200 d,年均降水量480~610 mm,年均光照時數2 114.3 h,≥10 ℃年均有效積溫2 881 ℃,平均海拔1 000~2 100 m。玉米作為天水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大,范圍廣。目前,全市種植玉米面積約8.6萬hm2,產量約60萬t。據調查,主要栽培品種有先玉335、長城706、登海3521、金凱3號、5號、興達5號、隴單4號、10號、登義2號、豫玉22、正德304、正大12等。
玉米螟俗稱玉米鉆心蟲,又叫箭桿蟲,屬鱗翅目螟蛾科,為世界性害蟲。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蟲,寄主植物多達200種以上,其中以玉米受害最重,可為害玉米各個部位[2]。調查發現,天水地區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蟲為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據統計,一般植株被害率達20%~40%,造成5%~15%減產,嚴重地塊可造成25%以上減產。為了有效控制其發生危害,筆者連續多年在天水市開展了玉米螟流行規律調查研究,總結出天水地區玉米螟流行規律及危害特點,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開展了綠色防治試驗,為指導玉米螟綠色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1 發生情況調查
1.1 危害癥狀
玉米螟幼蟲危害可造成玉米花葉、折雄、折稈、雌穗發育不良、籽粒霉爛,導致減產。初齡幼蟲為害玉米嫩葉,取食葉片表皮及葉肉后即潛入心葉內蛀食心葉,使葉片被害部位呈半透明薄膜狀或成排的小圓孔,形成花葉;2~3齡幼蟲大多爬入心葉內危害,心葉展開后,出現整齊的排孔;3齡后幼蟲蛀入莖稈,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蛀孔口常堆積大量糞渣,風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長出后,大量幼蟲到雌穗上為害籽?;蛑氪扑爰捌涓浇鞴潱纬伤淼?,影響植株內水分、養分運輸,使雌穗發育不良,受害玉米長勢衰弱,影響果實發育,導致千粒重降低、籽粒產量下降,在蟲蛀處易被風吹折斷,形成早枯和癟粒,造成大量減產[3-4]。
1.2 發生規律調查
在秦州、麥積、甘谷、清水、秦安、張川、武山7個縣區開展了全面普查,在甘泉、麥積、石佛、平南、天水、關子、安遠、新興、六峰、郭川、金集、土門12個鄉鎮做了重點調查。調查從4月上旬開始,9月下旬結束。調查對象為亞洲玉米螟。①天水地區玉米螟越冬調查。選不同海拔3個鄉鎮的9個村,在每個村莊選堆放玉米秸稈的玉米垛3處,每個點剖查玉米秸稈100株,記錄玉米螟活蟲數、死蟲數及蟲株率。②天水地區玉米螟發生規律調查。選不同海拔3個鄉鎮的9個村玉米連片種植的地塊3塊,每塊667 m2,采用田間觀察法調查,按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個點選20株,共選100株,調查3個重復。每隔10 d調查1次,整個生育期調查15次,計算病株率、蟲卵、百稈蟲量。③玉米螟發生程度分級標準。為了準確劃分玉米螟發生程度,第1代玉米螟發生期根據蟲株率(%)劃分發生程度,第2代玉米發生期根據百株蟲量(頭)劃分發生程度(表1)。
1.3 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玉米螟在天水市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內越冬。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苞葉、雌穗和葉鞘內化蛹。越冬老熟幼蟲于5月上中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進入化蛹盛期,6月上旬越冬代成蟲盛發,在玉米葉片上產卵時,卵產在葉背中脈附近,每塊卵20~60粒,每雌可以產卵400~500粒,幼蟲5齡。初孵幼蟲有吐絲下垂的習性,并且隨風或爬行擴散,鉆入心葉內啃食葉肉,只留表皮。1~3齡幼蟲群集在心葉喇叭口及雄穗中危害。幼蟲發育到4~5齡,開始向下轉移,蛀入雌穗影響雌穗發育和籽粒灌漿。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成蟲產卵盛期,進入1代幼蟲危害高峰期;1代幼蟲自7月上旬開始陸續化蛹,8月下旬2代幼蟲開始危害,9月上中旬進入危害盛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蛀入玉米稈等處越冬。各蟲態在天水地區歷期不同。越冬幼蟲期長達 200 d以上;蛹期一般為8~30 d,溫度達到25 ℃時為7~11 d,以越冬代最長;成蟲壽命為8~10 d;卵一般為3~5 d;幼蟲第1代為25~30 d,其他世代一般為15~25 d[5-6]。
2 綠色防控試驗
2.1 材料與方法
2.1.1 供試材料及蟲源。本試驗選用的白僵菌含孢子量為400 億個/g,由江西天人生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太陽能殺蟲燈,由甘肅盈騰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赤眼蜂蜂卡,由遼寧偉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試驗作物為玉米,防治對象為玉米螟。
2.1.2 試驗方法。試驗地點選在麥積鎮、平南鎮、土門鎮。
設計1:在4月下旬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越冬幼蟲。施藥前當天調查藥前基數,在不同調查點隨機取樣3垛,每垛從上、中、下取玉米稈100株,剖玉米稈調查玉米螟死蟲數、活蟲數。然后用白僵菌封垛,在噴粉前向噴粉器藥箱內加入白僵菌粉劑,1 m3用木棍向垛內搗洞20~30 cm,將機動噴粉器噴管插入洞中進行噴粉,待冒出白煙時或當本垛對面有菌粉飛出即可停止噴粉,再噴其他位置,直到全垛噴完為止,要做到噴透、不漏垛。白僵菌在玉米螟活動時或通過氣流傳播到害蟲幼蟲體上,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孢子產生菌絲進入蟲體,使蟲體變成白色僵蟲而死亡,消滅玉米螟發生蟲源,從而減少玉米螟的田間危害。施藥后30 d進行防效調查[7]。
設計2:用太陽能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從5月中旬開始,在3個試驗地安裝太陽能殺蟲燈,選擇20 W黑光燈,引誘害蟲飛蛾撲燈,外配以頻振高壓電網觸殺。太陽能殺蟲燈要求安裝在四周無高大建筑物或樹木遮擋、遠離光源處,燈管下端與地面垂直距離1.8 m,每天傍晚開燈,翌日早上關燈。將誘捕到的成蟲收集到接蟲盒中,定期統計玉米螟雄、雌蛾數量及消長動態,同時清理蟲盒,并記錄開燈期間的氣象要素。對照區距防治區2 km以上[8]。
設計3: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于6月玉米螟成蟲產卵初期,百株卵塊達到1~2塊時釋放赤眼蜂,每次釋放赤眼蜂15萬~20萬頭/hm2,設放蜂點45~75個/hm2,7~10 d進行第2次放蜂。放蜂時蜂卡經變溫鍛煉后,用竹簽將從蜂卡撕下的卵塊別在玉米下部第5~6片葉背面,使卵粒朝外并做好標記[9-10]。試驗設放蜂區和不放蜂對照區2個處理,3次重復,放蜂區距對照區1 km以上。
2.2 結果與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防治前平均百株蟲量為88.35頭,施藥30 d后平均百株蟲量為24.63頭。5月下旬,施藥后平均百株死蟲量為86.34頭,存活率為21.53%;對照區玉米螟幼蟲百株死蟲量為32.05頭,存活率為63.43%。結果表明,利用白僵菌封垛取得了良好效果。
從表4可以看出,通過在玉米生長期應用太陽能殺蟲燈、成蟲發生關鍵時期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麥積、平南、土門3個鎮的蟲口減退率分別為75.84%、83.27%、84.76%,千粒重分別為2.93、3.01、2.56 kg,表明對玉米螟綠色綜合防控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時綠色防控對玉米品質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大量詳實的調查研究,總結了亞洲玉米螟在天水地區的生活史,為生產上預測預報、防治玉米螟提供了科學參考依據。
為了綠色防治玉米螟,減少生產中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本文研究了白僵菌封垛、太陽能殺蟲燈誘殺、赤眼蜂寄生蟲卵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白僵菌對玉米螟越冬幼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玉米螟越冬期間,采用白僵菌進行防治[11-12],對控制蟲源基數意義重大。在玉米生長期間,通過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成蟲,在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卵寄生率非常高,有效阻止了卵的孵化,達到了有效控制該蟲危害的目的。通過應用綠色綜合防控手段,9月下旬玉米螟蟲口減退率在75.84%~84.76%之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天水地區防治玉米螟危害可以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的方法,既能達到防控玉米螟的目的,又不產生藥害,還提高了玉米的品質,建議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使用。
4 參考文獻
[1] 張應華,彭鴻嘉.天水一城兩園一集團的發展思考[J].甘肅農業,2010(12):12-15.
[2] 高宏偉.玉米螟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1):28.
[3] 王曉鳴,石清,晉齊鳴,等.玉米病蟲害田間手冊:病蟲害鑒別與抗性鑒定[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2:31-33.
[4] 張振鐸,李國忠,王江,等.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的復合應用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0,47(6):1208-1211.
[5] 魏俊杰.玉米螟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8):183.
[6] 劉宏偉,魯新,李麗娟,等.我國亞洲玉米螟的防治現狀及展望[J].玉米科學,2005,13(增刊1):142-143.
[7] 王愛華.天水市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J].甘肅農業,2012(7):64-65.
[8] 高圓圓,張玉濤,趙酉城,等.小型無人機低空噴灑在玉米田的霧滴沉積分布及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初探[J].植物保護,2013,39(2):152-157.
[9] 玉米螟[EB/OL].[2018-01-28]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9%E7%B1%B3%E8%9E%9F/2235452?fr=Aladdin.
[10] 沈玉忠,閆強.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技術試驗[J].種子世界,2016(5):32-33.
[11] 暴慶剛.玉米螟蟲危害特點及其防治方法[J].農業與技術,2017,37(14):22.
[12] 劉麗梅.玉米螟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6(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