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妹 劉勇 沈田輝
摘要 分析了鹽城市大豐區機栽水稻穗期病蟲害的危害特征,并提出了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技術,具體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方面內容,以期為江蘇省及其周邊省份水稻綠色統防及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機栽水稻;病蟲害;危害特征;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技術;江蘇鹽城;大豐區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132-02
機插秧具有生育期短、生育進程前移、緩苗期和分蘗期長、分蘗勢強、分蘗節位低、成穗率及結實率高等生育特性,在栽培過程中,要突出插秧機在整個技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提高整地質量、栽插質量和一栽就管的水平,挖掘機插秧生長優勢和高產增效的潛力。自2010年以來,鹽城市大豐區全面推廣水稻機插秧,當年機栽水稻播種面積約為3 333.3 hm2,占水稻播種面積的10%;到2017年,機插稻近1.3萬hm2,占水稻播種面積的40%,今后還將繼續增加。現階段,稻田病蟲害發生嚴重,傳統防治方法施藥次數多,農藥使用量大,導致環境污染趨重,惡化了稻田生態環境[1]。筆者結合大面積機插秧生產現狀調查,總結了影響機插秧生長的病蟲害,并從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要求出發,提出了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技術。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技術倡導“少用藥、選對藥、用準藥”。在上級植保部門的全力支持下,經過努力,化學農藥使用次數由原來的4~5次減少到如今的2~3次,成效顯著[1]。
1 病蟲害危害特征
1.1 稻瘟病
稻瘟病是大豐區水稻上的最重要病害,按照顯癥部位,可分為穗頸瘟、枝梗瘟、谷粒瘟、節瘟等。其中,穗頸瘟和節瘟危害最重,可造成損失達50%~60%,甚至絕收。自2014年以來在大豐區連續重發,造成嚴重減產。
1.2 稻曲病
隨著家庭農場規模化發展,在水稻上大量施用氮肥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水稻長勢旺、組織嫩,利于稻曲病的流行。
1.3 紋枯病
紋枯病嚴重時危害葉片、莖稈和稻穗,導致不能抽穗、植株腐爛,形成枯白穗[1-2]。
1.4 稻縱卷葉螟
穗期發生代次為五(3)代及六(4)代。夏季陰涼、秋季溫度偏高、食料條件滿足,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產卵繁殖。水稻植株受害后,嚴重影響結實率和千粒重,導致產量下降[3]。
1.5 稻飛虱
本地害蟲主要是五代灰飛虱,遷入害蟲是七(4)代褐飛虱。在水稻穗期灰飛虱以五代為主,防治不力田塊將會出現“煤黑穗”,影響水稻的品質和產量;褐飛虱以七(4)代為主,不及時防治將造成水稻后期冒穿倒伏,嚴重影響水稻產量。
2 機栽水稻穗期病蟲農藥減量使用技術集成
農藥減量使用技術即應用綠色防控技術[4-5],創造有利于作物生長和天敵保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預防控制病蟲發生,從而達到少用藥的目的。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減少中等毒農藥及非環保劑型產品的使用。推廣應用現代植保機械,在準確診斷病蟲害并明確其抗藥性水平的基礎上,科學選藥、施藥。根據病蟲監測預報,堅持達標防治,適期用藥。按照農藥使用說明要求的劑量和次數施藥,避免過量用藥[5-7]。扶持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規模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
2.1 農業防治
蜘蛛占稻田捕食性天敵數量的90%左右,對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有較好的控制作用。近來來田間調查表明,7—8月綠色防控田蜘蛛的發生量是常規防治田的3倍以上[8-9]。
全面推廣健生栽培,遵循“前淺、中曬、后濕潤”的水漿管理原則,提高水稻抗病蟲害能力,降低紋枯病的發生發展。多年實踐表明,對水稻產量影響最大的是稻瘟病[1,5-6],應選用抗病品種,例如武運粳21號、鎮稻4號等。同時采取科學的技術措施。
2.1.1 堅持藥劑處理種子。播前曬種1~2 d,以打破種子休眠期,促進種子酶的活動,提高種子出苗率和發芽勢。可選用16%惡線清2 000倍液或25%咪鮮胺2 000倍液+10%吡蟲啉1∶500倍兌水浸種,常溫下浸種2~3 d撈出后用清水漂洗,催芽至90%種子露白時取出晾芽,達到外干內濕的標準,以利勻播。
2.1.2 堅持適期播期。選擇合理的播種時間,有利于挖掘水稻品種的高產潛力。騰茬時間、適栽期和適宜秧齡等因素決定播期。一般地膜覆蓋育苗的秧齡18~22 d,無紡布覆蓋可延長1~2 d。精確培育適齡壯秧,標準是秧齡≤22 d、株高 ≥15 cm、葉齡≥3.5葉、基部莖粗≥2 mm、單株白根≥10條。
2.1.3 堅持精做秧床。秧床應選擇排灌通暢、茬口集中、方便運輸管理的田塊,秧床與大田比為1∶80~100,秧床經冬翻凍土、春翻曬土、熟化土壤,播前7~10 d將腐熟有機肥15 t/hm2+三元復合肥1 125 kg/hm2均勻耕翻于15~20 cm土層中,然后上水驗平,保持秧田間高低落差不高于3 cm。
2.1.4 堅持精量播種。要通過適當稀播、強化勻播,培育適于機插秧的壯秧。一般1 hm2大田需28 cm×58 cm機插秧專用塑盤375張左右、2 m幅寬農膜或1.6 m幅寬無紡布4 m、地膜4 m、機插秧育苗專用基質750 kg或細土1 500 kg作床土。1 hm2大田用種52.5 kg,每盤1 800~2 250 g,落谷密度為22 000~27 000粒/m2。機插秧播種機播種的工作流程為秧盤進入機架→基質鋪墊→噴濕→均勻播種→蓋土(基質)→秧盤輸出;手播程序為鋪盤→鋪土(基質)→灑水→播種→蓋土(基質)。基質或床土調濕以手捏成團、平胸落地即散、播種后30 min盤面自然吸濕無白面為宜。播種機的生產率為600盤/h,漏穴率≤5%,以達到秧床分布均勻度、覆蓋厚度以看不到芽谷為宜。秧盤輸出后平移至平坦處疊盤增溫,并用塑料薄膜或草簾覆蓋氨化2 d左右,在90%種子露白時轉移到平整的秧床。
2.1.5 堅持培育壯苗。塑盤平移秧田后,立即封膜(布),將四周封嚴封實。揭膜(布)后,堅持濕潤灌溉、干濕交替,以濕為主,自然落干后再上水,二葉期后建立淺水層保苗,三葉期后保持床土濕潤促進秧苗。做到晴天半溝水、陰雨天排干水,達到以水調氣、以水調肥、以水調溫、以水護苗的目的,移栽前5 d左右控水煉苗,以增強秧苗的抗逆能力,使盤土含水量適于機插濕而不黏的要求[7-9]。
2.2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推廣應用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減少大田蟲量基數。在稻縱卷葉螟上推廣使用短穩桿菌、甜核·蘇云菌短穩桿菌、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及其復配制劑等品種,選擇生物殺菌劑——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
2.3 化學防治
科學選擇化學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有助于提升水稻品質。
2.3.1 穗瘟病。適期防治穗頸瘟,在水稻大肚期、破口期、齊穗期連用3次藥。可用75%三環唑 450~600 g/hm2或40%稻瘟靈1 800~2 250 g/hm2。
2.3.2 紋枯病、稻曲病。可以選用噻呋酰胺及其復配劑防治,如27%噻呋·戊唑醇450 mL/hm2或24%噻呋酰胺300~450 mL/hm2或27.8%噻呋·已唑醇375~450 mL/hm2,以迅速控制病情。
2.3.3 稻曲病。立足預防,把握防治適期。水稻破口之前5~7 d,選擇三唑類藥劑防治,如30%苯甲·丙環唑450 mL/hm2或12.5%氟環唑600~750 mL/hm2,可同時預防稻曲病。
2.3.4 稻縱卷葉螟。卵孵化高峰至1、2齡幼蟲高峰期用藥。可用10%阿維·甲蟲肼900 mL/hm2或者31%甲維·丙溴磷1 200 mL/hm2、30%茚蟲威120~150 g/hm2、20%氯蟲苯甲酰胺225 mL/hm2、甜核·蘇云菌450 g/hm2、10%阿維·氟酰胺懸浮劑300~450 mL/hm2進行防治。
2.3.5 稻飛虱。在低齡若蟲高峰期用藥,提高藥劑防治效果。選用高效低毒單劑及其復配劑防治,例如25%吡蚜酮300~450 g/hm2、60%烯啶蟲胺120~150 g/hm2等。注意交替使用農藥,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菊酯類等農藥;注意選用對水生生物、蜜蜂等生物安全的藥劑。
3 參考文獻
[1] 沈田輝,王風良,卞康亞,等.沿海中部水稻重大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綠色統防技術集成[J].現代農業科技,2017(2):101-102.
[2] 徐志英,蔣思霞.農藥環境污染問題及可持續治理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10):1994-1995.
[3] 田子華,吳佳文,朱先敏.江蘇省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的做法與發展思路[J].中國植導刊,2015,35(1):76-78.
[4] 楊普云,趙中華.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1-8.
[5] 葉貞琴.大力實施綠色防控 加快現代植保步伐[J].中國植導刊,2013,33(2):5-9.
[6] 池仕運,彭宇,王蔭長,等.二化螟對殺蟲劑抗藥性的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05,31(6):3-6.
[7] 王彥華,王強,沈晉良,等.褐飛虱抗藥性研究現狀[J].昆蟲知識,2009,46(4):518-524.
[8] 郭道君.稻紋枯病菌的耐藥生物學研究[D].南寧:廣西農業大學,2013
[9] 崔思遠,曹光喬,張文毅,等.適宜機插株行距促進水稻生長提高產量[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22):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