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輝
摘要 本文總結了遼寧沿海防護林營造關鍵技術,包括海岸基干林帶營造、消浪林帶營造、農田林網營造、村鎮綠化以及濕地恢復與保護等,旨在為指導造林實踐和提升工程質量提供幫助,推動沿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以實現健康發展。
關鍵詞 沿海防護林;造林技術;遼寧沿海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2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176-02
Key Technology of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Construc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ZHANG Wen-hui
(Office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Headquarters of Beipiao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Beipiao Liaoning 122100)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protection forest construction in Liaoning coastal area,including the coastal backbone forest belt construction,wave forest belt construction,agroforestry construction,greening of villages and towns,wetland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etc.,in order to help guide afforestatio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to realize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afforestation technology;Liaoning coastal region
所謂沿海防護林,指在規劃的沿海防護林建設區域內,以抵御和減輕大風、海霧、風暴潮等海洋性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國土安全為主要功能,以沿海基干林帶為主體,由多林種、多樹種構成的防護林系統。眾所周知,作為開放的窗口和前沿,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1],未來發展需要更加強大的生態支撐。海岸防護林在改良土壤、降低風速、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沿海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扎實推進遼寧省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筑牢沿海生態安全屏障,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新的戰略部署的具體行動,意義十分重大。本文就遼寧沿海防護林營造關鍵技術進行總結,期望能對指導造林實踐、提升工程質量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1 海岸基干林帶
1.1 林帶配置與結構
基干林帶的走向必須與海岸線的方向保持一致。在泥質岸段,從海岸能正常栽植喬木的地方開始一直向陸地延伸,林帶寬度>200 m;也可根據地形、土壤條件,營造3~5條較窄的基干林帶。在沙質岸段,從臨海適于栽植喬木的地方開始,向陸地延伸營造基干林帶,林帶寬度不得低于300 m,具備條件的地段應適當加寬。在巖質岸段,自臨海第一座山的山脊以下向海坡面的宜林地應全部植樹造林[2-3]。
林帶的建設應遵循“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形成合理的林帶結構。為增強基干林帶的防護效能,應營造以抗逆性強的高大喬木為主體,喬灌混交及喬灌草相結合,形成多層次結構的防護林帶。
1.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要根據栽種的樹種特性、立地條件、防護功能和經營水平來確定。
1.3 整地
1.3.1 泥質海岸。雨季前全部完成整地工作。如果土壤質地為低洼鹽堿地或重鹽堿地,宜采用臺、條田整地。低洼鹽堿地修筑臺(條)田面寬50~100 m,溝深1.5~2.0 m,臺、條田長度與溝寬要便于排澇洗鹽,然后再按設計進行穴狀或帶狀整地。重鹽堿地應先設立防潮堤,開挖主干河道,修建排水系統,然后修筑臺(條)田。一般條田寬50 m、長100 m左右,條田溝深1.5 m以上,支溝深3 m以上。面積較小地塊宜采用臺田起壟,或修筑窄幅臺田整地。
1.3.2 沙質海岸。穴狀整地:規格為(0.5~1.0 m)×(0.5~1.0 m)×(0.5~1.0 m)。帶狀整地:帶寬1.0 m、深0.6~1.0 m,帶長因地而宜。條田整地:對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的沿海風沙地,應實行條田整地。一般條田面寬50 m、長100 m左右,條田溝深1.5 m以上,支溝深達3 m以上[4]。
1.3.3 巖質海岸。整地按相關國家標準《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 18337.3—2001)中的條款規定執行。
1.4 造林方法
1.4.1 裸根苗造林。造林苗木選用Ⅰ、Ⅱ級苗木。造林方法按相關國家標準《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2006)的規定執行,且各類型區造林有以下特殊要求。
(1)泥質海岸造林。淺栽平埋,樹坑周圍筑埂。栽植后要立即澆水,以促進苗木成活,一旦發現地表稍干,要及時松土,防止土壤板結。在重鹽堿地區,應在臺田表土10~15 cm以下埋5 cm河沙或秸稈、雜草等,并覆蓋地膜和草。
(2)沙質海岸造林。在海岸粗沙地和地下水位較低的固定沙地采用客土施肥造林??捎谥矘溲▋燃涌屯粱蛴袡C肥15~20 kg,客土置換量不少于栽植穴容積的1/5。在風沙、干旱地區,采取根基覆蓋、施用高分子吸水劑10~20 g/株、采用容器苗雨季造林、適當深栽等措施。在流動沙地或沙丘的風口處,用草本植物、作物秸稈或樹枝等材料在迎風坡中下部每隔10 m設立1排高0.5 m的沙障。在立地條件差的造林地,對萌芽能力強的樹種可采用截干、打頭或修枝等方式造林。
(3)巖質海岸造林。整地后適當深栽,然后壓實穴內土壤。落葉闊葉樹栽植截干苗并用ABT生根粉蘸根處理,針葉樹用磷肥蘸根或裹泥漿造林。
1.4.2 容器苗造林。沿海瘠薄荒山、風沙地宜采用容器苗造林,容器苗質量和容器苗栽植按行業和國家相關標準中的規定執行。
1.4.3 播種造林。在土層淺薄、坡度陡峭、巖石裸露的宜林地可采用播種造林。種子質量應達到合格種子標準。播種前種子處理按國家相關標準中的規定執行。在風沙干旱地區造林可采用地膜覆蓋及利用高分子吸水劑等措施。
1.4.4 封山(灘)育林。造林后隨即采取封育措施,依靠自然力恢復植被系統。
1.5 樹種混交
根據立地條件和防護功能需求,選擇合適的混交類型。也可保留天然更新樹種與人工造林樹種相結合,形成混交林。實行行間混交、株間混交、帶狀混交、塊狀混交、不規則混交等混交方法,也可實行人工林和天然林鑲嵌混交。立地條件差的地方應提高混交林比重,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應提高喬灌木或喬灌草混交林的比重。
2 消浪林帶(檉柳林)
2.1 整地
具體整地方法參照前面泥質海岸整地。
2.2 栽植技術
一是植苗造林。在秋季或春季栽植截干苗,栽后踏實、保墑。雨季如遇積水要及時排澇。二是插條造林。如果土壤濕潤,可以采取扦插的方式造林。選取一年生健壯萌條,徑粗約1 cm,將其截成長30 cm的插穗插入穴中,按“品”字形或正方形插條3~4根,株距為30 cm左右。三是播種造林。在春季或夏季均可,大雨過后1~2 d內播種更佳。播種量為7.0~8.0 kg/hm2(帶果殼)。出苗前如遇大雨沖埋,應進行補播[5]。
2.3 造林密度
植苗造林和插條造林的密度分別為1萬~2萬、2萬~3萬叢/hm2。
2.4 配置方式
可采用籬式、叢狀、團塊狀或行狀等配置形式。
3 農田林網
沿海受風沙危害的農田、牧場、果園、苗圃等皆應營造防護林網。
3.1 林帶結構
在風害較輕的地區,一般營造由喬木樹種構成的通風結構窄林帶。在風沙較嚴重地區,一般營造由喬、灌木樹種組成的帶幅相對較窄的疏透結構林帶。果園的防護林或嚴重風沙區的阻沙林帶一般采用由喬、灌木樹種組成的帶幅較寬、行數較多、密度較大的緊密結構林帶。
3.2 林帶方向
主林帶的走向應垂直于主害風方向或在30°偏角以內。
3.3 林帶間距與網格面積
根據害風狀況、土壤條件及溝渠路的設置情況確定林帶間距。一般主林帶間距為200~300 m,副林帶間距為350~400 m。林帶網格面積一般為7~12 hm2,嚴重風沙危害區控制在7 hm2以下或在林網內實行農林間作。
4 村鎮綠化
街道綠化實行落葉樹與常綠樹、闊葉樹與針葉樹相搭配,喬、灌、草立體配置,最好與建設公共綠地、街心景點及鄉鎮公園相結合。居民宅旁綠化以低矮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為主,可采用點、片、帶的多種配置方式。企事業單位綠化可在辦公場所和生產車間四周、院內道路兩側配置具有觀賞價值、抗污染能力強的喬木、花灌木、草坪等,呈現較豐富的空間景觀層次和季相變化。在村莊周圍要營建環村防護林帶[6-7]。
5 濕地恢復與保護
濕地包括灘涂濕地和河口濕地。工程建設內容包括土地整理、植被恢復、污染治理、棲息地和生境改善及管護設施、水利設施、防火設施、科研監測設施建設等,要求按濕地保護與恢復的有關技術標準執行。
6 參考文獻
[1] 韓逸悠.河北省沿海地區防護林構建模式的研究設計[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2.
[2] 朱麗.華北土石山區流域防護林空間優化配置[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0.
[3] 敖倩.近自然園林法在濱海大道植物景觀營建中的應用[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
[4] 許景偉,王衛東,王月海.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技術綜述[J].防護林科技,2008(5):69-72.
[5] 張忠東.山東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規劃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6] 韓友志,范俊崗,潘文利,等.遼寧省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經營現狀及對策[J].遼寧林業科技,2010(5):36-39.
[7] 許景偉.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技術規程要點[EB/OL].[2018-02-06].http://www.docin.com/p-62659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