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娟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林場林苗培育技術,并提出提高林場林苗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以期為滿足林場林苗生長的實際需求、推動經濟的不斷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林場;林苗;培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 S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187-01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人們逐漸開始關注林業發展,至此,林苗的培育和管理水平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市場化與產業化成為林業發展的趨勢。大量的實踐證明,森林培育的發展需要技術的支持,同時也需要管理的推動,這樣才能滿足林場的整體發展。
1 林場林苗的培育
1.1 樹種選擇
培育林苗應選擇容易生長并且可以培育出大苗的樹種,要立足于鄉土樹種,以闊葉樹為主,并適當引入適宜生長的新品種。在來安地區,以楊樹速豐林、綠化苗木和茶葉等高效林業為主。
1.2 采種
采種處理需要考慮到不同樹種的特性。一般來說,采種的母樹要求長勢良好,沒有任何病蟲害。單株母樹要達到15年左右才可采種,將采收完的種子經過風選得到飽滿度較高的種子,并放在通風的地方晾干、備用。但由于樹種的生物學特性不同,因而需要對各樹種種子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儲藏,以滿足其特殊性要求。
1.3 圃地的選擇與整地
在選擇圃地的時候,需選擇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土壤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冬季進行深耕、凍垡。3月進行精耕細作,保證基肥足量,之后針對土壤選擇亞硫酸鐵進行消毒處理。苗床寬度為1.2 cm,深度為40 cm,溝寬度為40 cm[1]。
1.4 種子處理
在播種之前,用涼水進行浸種處理,將原本存在的雜質和空癟的種子直接篩除,然后洗凈,再置于30 ℃溫水中浸泡。用0.3%高錳酸鉀進行消毒處理,待24 h之后撈起晾干待播。如果樹種本身的出芽速度較慢,就可以直接催芽然后再播種,即將原本晾干等待播種的種子置于沙床中,同時需要考慮催芽時間的差異。因此,在具體的環節應密切關注水分、溫度、消毒等因素,如果大部分已經露芽,便可直接在苗田中播種。
1.5 播種
一般選擇地徑3~4 cm的林苗在2~3年的苗木林利用條播的方式進行種植,密度不宜過大。在苗床上直接開溝5 cm,深度1~2 cm,并且根據30 cm的行距要求,在播種溝內撒種,直接用細土進行覆蓋,要求覆蓋完種子后再使用稻草進行鋪蓋,同時做好澆水處理。
1.6 苗期管理
在種子出土之前,不能澆太多水,否則可能造成種子腐爛。不同樹種的出芽時間有差異,需要認真觀察,當大部分都出土時就可以進行揭草處理。然后開展松土、除草、澆水及消毒等工作,每間隔20 d可以噴灑40%多菌靈800~1 000倍液,需要連續進行3次。在完成定苗之后,株距要求保持相互間隔10 cm最佳。6—9月是苗木生長最旺盛的時間,該階段應該做好除草、防蟲、施肥、抗旱等工作,應注意的是施肥不宜過量[2]。
2 提高林業種苗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2.1 增加投入資金
為了提升后期的管理水平,在后期管理中應適當加大投資力度,并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來促進苗種生長。隨著人們對林業發展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各個地區都成立了林業發展基金會,并且也吸收了社會中的部分資金用于種苗行業發展,加大對培育技術的開發,并且適當開發種苗的免疫力技術,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
2.2 經營管理
苗木郁蔽3年之后,其地徑便可達到8 cm,即可滿足出售的要求,但是如果苗木地徑更大,其價格則會更高。如果苗木本身相對密集,則需要移出部分苗木,轉移到新的土地上培育,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成本的耗費,也有利于培育速度的提升[3]。
2.3 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
對于種苗管理隊伍,需要規范其選人標準,建立嚴格的種苗管理體系。通過考試與考核相互結合的方法,選擇專業的管理人員,將擁有較強實踐能力與專業知識豐富的人員安排在管理工作的第一線,盡可能減少非專業人員的比例。在人員篩選上,作為骨干技術人員需要具備本科以上的學歷,并且擁有較高的綜合能力、信息傳播能力以及良好的創新意識,同時要熟悉管理流程和方法。通過制定員工培訓制度,有計劃地培訓種苗管理人員,并將種苗管理人員參與培訓的具體情況作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據,提升工作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4-5]。
2.4 建立信息平臺
在現代社會中,信息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信息平臺的建立可以提高對市場信息的了解程度,進而減少因供求所引發的矛盾,最終提升林業管理效率[6-7]。如利用信息交流網站就可以了解各個地區種苗的供求情況,同時要求業內人士參與技術探討,解決實際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8]。
3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要想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就應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實現種苗的增產與增收。但我國現階段的育苗培育和種苗管理中依舊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這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創新技術、創新管理方法,以提升林業生產力,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汪光祿,張維.林苗一體化新型造林綠化模式的應用[J].江西農業,2017(21):87.
[2] 孫國龍,王磊,宋偉.林苗一體化建設和經營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5(22):87-88.
[3] 張傳宗.林苗兩用林的培育與技術管理[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7):109.
[4] 張化民,梁朝年,杜高揚.淺談甘肅寧縣林苗培育的4種模式[J].林業科技通訊,2015(12):22-23.
[5] 朱四國.淺談林木種苗的培育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4(17):134.
[6] 周成江.淺談促進我國林木種苗培育發展的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17):229.
[7] 高為科.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管理措施解讀[J].農民致富之友,2017(24):89.
[8] 任麗敏.淺談林業種苗管理措施及生產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