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畢崇煒 喬寶棟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影響設施農業的氣候因素,提出了氣象服務設施農業的對策,具體包括加強氣象科技投入、加強氣象部門與農業技術部門的合作、架設農民與氣象部門的信息橋梁、為動態農業設施提供預測服務以及建立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和農民參與的工作機制,以期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6;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195-01
Investigation on Counter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Facility Agriculture
WANG Gang BI Chong-wei QIAO Bao-dong YU Lin-lin SONG Min-fu
(Pulandian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Dalian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Dalian Liaoning 1162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limatic factors that affecting facility agriculture,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facility agriculture,including strengthening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partments,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bridges between farmers and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and providing predicting services for dynamic agricultural facilities,and establishing working mechanisms that government-led,related departments and farmers′ participate i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Key words facility agriculture;meteorological service;countermeasure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發展設施農業,即創造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條件,使農作物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自然的束縛,實現作物高效生產。設施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保證了農業的科學生產,實現了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但是,自然條件下的設施農業仍然受到極端最低氣溫、光、雪、霧和其他天氣條件的影響。因此,做好氣象服務,為設施農業的發展保駕護航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本文主要探討氣象服務設施農業的對策,以期為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1 影響設施農業的氣候因素
設施農業的發展創造了適宜作物生長的條件,不受自然影響,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盡管如此,設施農業的發展受自然因素和氣候因素的共同影響。極端最低溫度、光、風、雪、霧等氣候條件對設施農業發展的影響較大。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或降低,溫室內的溫度相應地升高或降低,進而對作物生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日照時數和多云天氣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響。大風天氣會導致溫室骨架變形甚至倒塌[1-2],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設施農業規劃早期階段,需要充分考慮氣候條件。
2 氣象服務設施農業的對策
2.1 加強氣象科技投入,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性
氣象服務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大氣象業務的投入,完善氣象設施,建立數據處理平臺、預報服務平臺、急救服務平臺、人工影響天氣[3-4]等工程平臺,逐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為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加強氣象部門與農業技術部門的合作
現代農業的發展是跨學科研究的結果。氣象與農業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研究和推廣農業氣象和農業技術。氣象部門和服務過程中的設施農業部門,應該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合作。應積極倡導聯合服務,根據地方設施農業區域化發展的特點,綜合評價和分析氣候資源,科學布局農業生產。
2.3 架設農民與氣象部門的信息橋梁
架設信息溝通橋梁對氣象服務設施農業十分重要,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將日常氣候、突發氣候等通過短信息形式傳遞給農民,網絡開通免費氣象信息問答,并向農民介紹相關氣象信息;二是借助電視預報,介紹氣象與農業、農產品等的關系;三是在關鍵路口安裝電子顯示屏,確保氣象信息進入千家萬戶,解決天氣信息傳輸的“最后一公里”缺口[4-5],實現氣象服務的有效傳遞。
2.4 為動態農業設施提供預測服務
開展氣溫、濕度、地溫等動力設施農業預報服務,定期與農業部門開展合作,組織農作物土壤成分分析工作,為農業生產管理提供細致的服務[6-7]。建立設施農業的各類主要病蟲害預警系統,預測病蟲害發生概率,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的有效防治。
2.5 建立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和農民參與的工作機制
政府相關部門提供資金和項目支持,市、鎮、村氣象服務系統進行協調,共同推進氣象服務工作。建立需求與服務的雙向互動機制,保證參與的廣大農民受益[8]。
3 參考文獻
[1] 滕飛,樂義.農業氣象服務現象思考[J].2015(23):218.
[2] 薛琴琴.探討加強和完善城市氣象服[J].信息化建設,2016(4):3.
[3] 李杰.我國氣象服務模式的發展及展[J].2016(8):233-234.
[4] 馬秀紅,周仲秀,莊軼雲.氣象服務設施農業的對策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0):123.
[5] 朱寶文,李全平,胡德奎,等.西寧市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青海氣象,2017(4):48-53.
[6] 陳寧,劉娟娟,徐銘鑒,等.淺談氣象服務設施農業[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9):11757-11758.
[7] 符國槐.氣象服務設施農業的對策與思考[J].浙江氣象,2009,30(4):40-42.
[8] 李明財,黎貞發,李春.中國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現狀與前景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16):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