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瑩
摘要:大學是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擦出思想火花、思維碰撞改革的園地,作為文化自信的自覺踐行者、引領者和承載者,高校應始終把文化作為立校傳承與發展創新的重要根基,本文擬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在全校師生間廣泛組織開展一系列學習《習近平用典》主題教育活動為例,探討弘揚主流經典文化、科學構建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的途徑和意義。
關鍵詞:文化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機制
一、文化育人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習總書記關于“四個自信”的重要論斷以及在多個場合對“文化自信”的一再強調,突出了全面推進文化育人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他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政黨對古往今來文明的深刻認同與推崇。高校進一步重視文化育人,應以堅定文化自信為主脈絡,強化當代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立足于文化自信,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扎實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在大學生中開展“禮敬中華·感恩夢想”系列書信活動,打造楚調唐音歌吟、楹聯知識大賽、插花藝術節和飲食文化節等校園文化品牌,定期組織志愿者去居民社區、各類學校、偏遠鄉村開展義務家電維修、家教支教、法制健康知識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等社會實踐,通過在廣大師生中弘揚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尊老愛幼、艱苦奮斗等優秀品質,扎實推進文化育人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產生實效。
二、以弘揚主流經典文化為載體,增強大學生文化認同感、責任感
《習近平用典》是由人民日報社出版的一本記載習總書記最常使用、影響最大、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的書籍。全書從敬民、為政、立德、修身、篤行、勸學、任賢、天下、廉政、信念、創新、法治、辯證13個篇章共收錄文化典故135個,既有對重要講話中引用的古代典故進行追根溯源,也有深入挖掘這些精心用典的現實意義,比如“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宗旨意識,“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的政治智慧,“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創新精神等,不僅是習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也是推動古人智慧在治理現代化方面重獲生機的當代偉大實踐。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陣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在深入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廣泛部署、深入動員,舉辦了“‘典亮校園”首屆谷雨經典誦讀主題晚會,以“‘典亮新時代·青春勇擔當”為主題的“師生大合唱”,“‘典亮校園·筑夢遠航”征文暨第七屆師生讀書活動,校第九期“奮進新時代·‘典亮成長夢”鄱陽紅大骨班,“牢記使命‘典亮新時代·立足崗位砥礪新作為”教職工演講比賽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在全校范圍內掀起了學習《習近平用典》的文化熱潮。活動讓全校師生通過參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在重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更距離地走進習總書記的治國理念世界,感受到向上向善的力量,形成了全員共同參與、共創文化精品、共擔文化責任、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生動局面。
三、科學構建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園文化既是“顯微鏡”,又是“著力點“,要想科學構建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高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以精神文化為本質,融入主流價值。高校應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二)建立文化育人協同建設機制。高校要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統籌部門和具體管理部門,建立一套完備的考察和激勵機制。
(三)豐富文化育人載體。深入挖掘校園文化內涵,結合傳統節假日不斷進行活動形式、內容的創新,加強師生對學校文化的歸屬感。
(四)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作用。通過校報、院報、校園櫥窗和宣傳欄,牢牢確立校園文化的主流和方向,充分發揮網絡文化育人功能,使文化育人跨高校、跨區域、跨國界輻射開來。
參考文獻:
[1]《十談》編寫組.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談[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
[2]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蕭思健,周曄.文化育人之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