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鵬 周武民 王偉明
摘要 杭州市臨安區畜禽飼養一直存在低、散、小的狀況,許多養殖場(戶)位于村莊集聚地和水源地上游,綜合治理難以見效。2017年以剿滅劣V類水為契機,關、停、并、轉相結合,全面打贏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收官戰。本文闡述了臨安區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的目標、重點、責任及方向,以期為臨安區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五水共治”;浙江杭州;臨安區
中圖分類號 X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00-01
杭州市臨安區自2014年開展“五水共治”以來,截至2016年底共關停養殖場(戶)1 540個,拆違面積25.96萬m2,完成治理養殖場(戶)1 287個,規模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8.5%,污染環境行為大幅減少。但畜禽養殖低、散、小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在全區1 287個養殖場(戶)中,只有137個具備合法的用地備案手續;102個位于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筑面積3.24萬m2,位于村莊集聚區的有104個,污染環境的隱患仍然存在。2017年,臨安區政府將畜禽整治工作列入全區“五水共治”暨剿滅劣V類水工作的重點任務,提出以剿滅劣V類水為契機,全面打贏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收官戰”。
1 明確目標
2017年5月12日,區政府召開全區畜禽整治推進會,明確全年目標要做到“四個關停”和“四個規范”。“四個關停”即關停位于基本農田保護區和村莊集聚區的養殖場(戶)、關停不能取得用地備案的養殖場(戶)、關停不能通過環保部門登記備案或不能取得環評的養殖場(戶)、關停美麗公路兩側視線范圍內或美麗村莊創建范圍內低、小、散的畜禽養殖場(戶)。“四個規范”即規范畜禽養殖行為,完善規模場設施用地審批手續;規范準入退出機制,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入使用);規范排泄物利用途徑,確保資源化利用率98%以上;規范長效管理機制,實現保留場線上線下協同監管。同時,成立臨安區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小組,確保整治工作順利、有力、有序開展[1-2]。
2 明確重點
經過3年的“五水共治”整治,目前杭州市市域范圍內仍有逾1 000家養殖場(戶),數量比周邊6個縣、市、區總數多。為此,區政府確立“應關必關、能關盡關”的原則,大力縮減總量。一是堅決整治。對137家已辦理合法用地審批手續的養殖場(戶)仍需進一步排摸,看是否符合新的環保用地要求以及是否符合生態、規模的發展方向,再整治削減一批。對由鎮街申請擬保留的養殖場(戶),由林業、環保、國土資源等責任部門組成聯合審核組,逐一實地核查,根據核查結果確定關停保留意見,由區政府進行最終審批,對不符合用地、環評要求的養殖場(戶)要拆除到位。二是掌控節點。各責任部門嚴格把控時間節點,5月20日前完成擬保留養殖場(戶)的備案和相關審批手續,6月底前對存欄生豬50頭以上的養殖場實現在線監控,9月底前關停拆除用地、環評手續不規范的養殖場,做到“完成一個、報結一個、銷號一個”。三是杜絕反復。全面開展每月1次的畜禽養殖污染排查自查,重點排查已經整治的養殖場(戶),堅決防止復養的情況發生,一經發現嚴厲查處,不留情面。市畜牧獸醫局嚴把整治驗收關,切實按照“徹底拆除”和“拆除并復墾”的要求下發獎補資金[3-4]。
3 明確責任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明確責任抓落實,全面深化整治工作,落實市、鎮(街)、村3級畜禽養殖污染線下網格化巡查機制,使各級責任人、巡查人員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各鎮街肩負起整治主體責任,加大拆除關停力度,落實在線監控平臺,動用專業技術手段,實現智能化監管;鎮街分管領導作為直接責任人要做好責任落實,層層明確分工、細化量化、傳導壓力,確保“人人頭上有指標、件件工作有著落”。公安、環保、國土資源等職能部門加強協作配合,完善畜禽養殖污染的聯合執法、案件移送等工作機制,確保整治成效;始終保持依法打擊污染環境行為的高壓態勢,發揮社會監督力量,利用新聞媒體對偷排漏排等違法行為進行曝光,讓養殖場戶“不敢污染、不能污染、不想污染”。
4 明確方向
一是積極探索“零排放”模式,通過創建美麗生態牧場、推廣畜禽糞便異地發酵技術、建立沼液資源化利用服務組織,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加快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畜牧業生產結構,適當擴大“草食動物”等產生污染少、經濟效益好、適合杭州市實際的品種,推進養殖業轉型升級并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二是在土地利用規范的先決條件下,按照“淘汰低、小、散,發展規模經營”的要求,對申請保留的182個養殖場(戶)進行逐場逐戶審查,對118個符合土地、環評、防疫等條件的養殖場(戶)予以保留。同時,按照臨安區保留場的總體情況和今后畜牧業發展方向,制定了《臨安區新建、改擴建畜禽養殖場的準入要求》,實行規范管理,嚴格準入標準,促進臨安區畜禽養殖業健康有序發展。三是監管平臺按時建成。根據浙江省和杭州市考核要求,118家生豬養殖場和3家奶牛場已于6月底前全部完成視頻監控安裝并納入智能化防控平臺,線上線下網格化巡查機制全面建成。線上充分發揮第三方監管和智能監控系統作用;線下進一步加大檢查力度,建立完善區、鎮(街)、村檢查聯動體系和機制,按要求每月檢查2次,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堅決杜絕原地或易地復養,堅決杜絕“低、小、散”情況反彈回潮。8月中旬由杭州市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抽查,保留場污染整治全部合格通過,并取得杭州市第2名(96.1分)的成績。四是資源利用有序開展。全區118個保留養殖場全部實施“兩分離、三配套”治理模式,推行雨污分流的清潔生產和干濕分離、干清糞方式,無污水排放口,配套相應的儲糞房、沼液池和糞污消納地,沒有配套的消納地或者消納不完的委托他人或社會化服務主體進行綜合利用。全區建成沼渣沼液服務組織5個、畜禽糞便收集中心3個、消納沼液26萬t,完成省市下達的考核任務,推廣“零排放”異位發酵處理技術19個,建設生態美麗牧場30個,規模養殖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9.8%。
5 參考文獻
[1] 梁永紅,管永祥,吳昊,等.江蘇省畜禽養殖污染減排措施與政策研究[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3,30(6):7-13.
[2] 盛瑜,周虹妤,史伯春,等.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畜牧雜志,2016,52(6):68-70.
[3] 韓冬梅,金書秦,沈貴銀,等.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世界農業,2013(5):8-12.
[4] 鞠昌華,芮菡藝,朱琳,等.我國畜禽養殖污染分區治理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2):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