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自力 閆向泉 朱倩
摘要 本文根據1963—2010年黃淮中部地區商丘市的氣象數據資料,開展了降水量演變特征的研究。結果表明,黃淮中部麥區全年降水演變特征存在較多的異同點,隨著氣候變暖,商丘市降水全年變化趨勢為線性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為13.1 mm/10年;季節分布呈現冬前、冬季和夏季降水量增多,春季和小麥出苗前后降水量減少的特點,總體分析認為,全年降水有向淮河以南轉變的趨勢。
關鍵詞 降水量;演變特征;河南商丘;1963—2010年
中圖分類號 P42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12-01
Analysis 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Shangqiu City from 1963 to 2010
MENG Zi-li YAN Xiang-quan ZHU Qian NI Xue-feng ZHU Wei *
(Shangqi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63 to 2010 in Shangqiu City,central region of Huang-Huai,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were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central wheat region of Huang-Huai. With the warming of climate,the annual change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Shangqiu City was linear increasing trend,and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 was 13.1mm per 10 years.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showed an increase before winter and in winter and summer,and showed a decrease in spring and before and after wheat seed germination. The overal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had a trend of changing to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Key words precipitation;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hangqiu Henan;1963-2010
糧食生產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大量研究表明,氣候要素平均值的變化與氣候極端事件(災害)的發生概率間存在緊密的非線性關系,降水等氣象因子的微小變化,也可能導致災害性天氣的發生頻率顯著增加,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1-3]。因此,深入研究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克服氣候變化異常等不利因素,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研究內容。商丘市位于氣候帶界線附近,受地形過渡帶的影響,氣候過渡性和災害多發性均十分明顯,常常給作物生產造成重大的影響和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國糧食生產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4-5],為了有效利用氣候資源、減少氣象災害損失、增強作物的抗逆能力,應將應用氣象與保障糧食安全緊密結合起來,深入地研究降水變化規律及其對生產可能帶來的影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克服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異常等不利因素。因此,評估降水量變化對該區作物生產的影響,根據影響評估分析可行的適應措施,如調整播期、選育新品種等,對保障商丘市作物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氣象數據來源于1963—2010年商丘市轄區永城、夏邑、虞城、梁園、寧陵、柘城、民權、睢縣 8個縣級氣象觀測站的氣象資料,由商丘市氣象局提供。
1.2 研究方法
利用Excel 2003軟件整理、統計所有氣象數據,分別求出不同年份商丘市全年及各月降水量總和與平均值,而后用Excel 2003和DPS軟件求出線性趨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降水量年變化
由圖1可知,1963—2010年商丘市年降水量波動較小,總體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為13.1 mm/10年,約占常年平均值的1.89%。其中,1988—2003年,降水量呈波動性增加趨勢,這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商丘市年降水量也呈增加趨勢。
2.2 降水量月變化
由表1可以看出,1—2月、5—8月、11—12月的回歸系數為正值,其中1—2月系數值較小,6—8月系數值較大;3—4月、9—10月的回歸系數為負值,這表明冬前、冬季和夏季降水量增加,春季和小麥出苗前后降水量減少,其中4月降水量減少趨勢明顯。由此可見,全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的主要原因是夏季和冬前季節降水量增多。
3 結論與討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商丘市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趨勢。本研究結果表明,在1963—2010年近48年間,商丘市年降水量以13.1 mm/10年的速度增加;但在不同時間段增加趨(下轉第215頁)
勢不同。1991—2010年降水量增加幅度加大;其年均降水總量分別較1963—1990年的年均值增加42.73 mm,較常年值增加70.95 mm,增加量分別約占常年值的4.6%和10.2%。從季節分布來看,商丘市呈現冬前、冬季和夏季降水量增多演變特征,而春季和小麥出苗前后呈現降水量減少的發展特點,按此趨勢,該區夏季農作物的生育期將延長,澇災發生頻率增高,病蟲危害加重,而小麥的生育期將縮短,干旱發生頻率增高。以往研究發現,黃淮麥區的降水總的變化趨勢不顯著,但是不同區域與不同時段降水分布不均,仍然是影響小麥生產的一大問題[6]。商丘、駐馬店、周口等地區不同時段的降水偏少或偏多均對小麥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使得干旱、漬害、連陰雨、雷雨、大風等氣象災害頻發[7],各地專家指導小麥生產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的氣候特征具體安排小麥的播種、灌溉、收獲等農事活動。
4 參考文獻
[1] 徐玉花.淺析豫東地區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幾點影響[J].農業科學,2010(28):134.
[2] 王惠芳,張青珍,張明捷,等.豫東北氣溫變化趨勢及對冬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1):343.
[3] 秦大河,丁一匯,蘇紀蘭,等.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研究(Ⅰ):中國氣候與環境變化及未來趨勢[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1(1):4-9.
[4] 田展,劉紀遠,曹明奎,等.氣候變化對中國黃淮海農業區小麥生產影響模擬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4):588.
[5] 李克讓,陳育峰.中國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方法的進展[J].地理研究,1999,18(2):214-219.
[6] 曹倩,姚鳳梅,林而達,等.近50年冬小麥主產區農業氣候資源變化特征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11,32(2):161-166.
[7] 武建華,陳松,陳英慧,等.駐馬店市冬小麥主要氣候特征及高產氣象因素[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6):38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