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敏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來周口市川匯區農民收入增長的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探討了促進農民增收的途徑,以期為推進川匯區農民增收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民增收;優勢條件;制約因素;途徑;河南周口;川匯區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56-01
促進農民增收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川匯區依托周口市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在經濟新常態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需要切實增強“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認真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積極尋求農民增收的對策措施[1-2]。
1 優劣勢
1.1 優勢
一是川匯區是周口市中心城區,區位優勢明顯。二是“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發展農村、富裕農民”的農業發展思路逐漸清晰。在國家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推動下,立足近郊優勢,加快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設施農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實現 “農民變工人、分散變集中、低效變高效、農田變農場”4個轉變。三是周口市是人口大市和農業大市,2016年常住人口882.07萬人,糧食總產量805.79萬t,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充足、市場廣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四是兼具“菜籃子”、生態綠化、休閑觀光功能的生態農業建設初見成效,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川匯區沿周口大道先后建成潁川、興家、春生等6個農業生態園,規劃投資10億元、總面積900 hm2的農業生態示范園區初具規模;以川匯區園藝場為中心,占地146.67 hm2的川匯區生態園完成升級改造,已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五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開始起步,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良好。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60余家,注冊資金近4.9億元;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家,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20家。六是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868元,同比增長9.6%[3-4]。
1.2 劣勢
1.2.1 外部環境。一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低迷,國內庫存積壓嚴重,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加大,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家庭經營性收入很難快速增長;二是經濟增長速度趨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非農就業崗位和工資增長預期放緩,工資性收入增長不容樂觀;三是隨著國家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政策補貼和社會保障等轉移性收入增長也會受到影響;四是財產性收入雖然前景可觀,但釋放產權改革紅利需要時間,短期內很難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1.2.2 本地條件。一是人多地少;二是農業、農村投入偏低;三是農民整體素質和組織化程度不高;四是農業生產規模小、鏈條短、產業化程度不高;五是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鄉鎮企業萎縮;六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衛生條件差,人居環境亟待改善。
2 促進農民增收的途徑
2.1 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果蔬花卉生產量
發揮近郊農民果蔬種植傳統優勢,建設規模化蔬菜、果品、花卉基地,創出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以優質無公害農產品打造周口市“菜籃子”“果盤子”“花盆子”,從種植業內部增加農民收入。
2.2 開發鄉村旅游
積極開發觀光農業、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創建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戶、示范村、特色小鎮、精品線路,打造綠色、生態、健康、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現階段一是要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入手,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等活動,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年內實現農村垃圾集中收集清運,推動禁養區內養殖企業搬遷整合,著力打造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二是要鼓勵和幫助農民開發果蔬采摘、農耕體驗、農家菜品嘗、鄉村手工藝品制作等鄉村旅游項目;三是要規劃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濱河公園、周口中心城區水系綜合治理項目等一批景點,建設環城防護林、國家儲備林,打造生態宜居環境,促進旅游業發展[3-4]。
2.3 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
激活閑置宅基地與農房等農村各種閑置資源;收集整理創新旱船、高蹺、舞獅子、劃龍船、盤叉、盤杠等傳統民間文藝節目,開發民間文藝表演;發掘手工粉條粉皮、綠豆面條、泥泥狗、年畫、漿面條、胡辣湯等傳統農產品、手工藝品、地方小吃的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培育一批家庭工廠、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鼓勵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2.4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提高糧食精深加工水平,實現糧食加工品種的多樣化、系列化、專用化,推進優質畜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建設,形成品質優良、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帶動農業增效,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2.5 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產業化、規模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全面激活農村的資源、要素,吸引工商資本投入,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升組織化程度,改善設施條件,增強抗風險能力,從而提高農業效益;調動農民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服務主體的積極性,培育一批懂知識、有手段進行生產、有比較穩定和較高的收入的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成為體面而且有吸引力的職業。
2.6 鼓勵社會資本下鄉
鄉村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相對較低的投資回報率導致對農業、農村的投資偏少,造成資金短缺。因此,要建立多元化、低成本、廣覆蓋的投融資機制,完善落實融資貸款、稅費減免、資金補助、土地流轉等扶持政策,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反哺農業、參與鄉村振興,破解農業農村人才短缺、資金短缺難題。
3 參考文獻
[1] 張紅宇,張海陽,李偉毅,等.當前農民增收形勢分析與對策思路[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4):9-14.
[2] 張彬斌.新時期政策扶貧:目標選擇和農民增收[J].經濟學(季刊),2013,12(3):959-982.
[3] 李子聯.新型城鎮化與農民增收:一個制度分析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4(3):16-25.
[4] 方桂堂.農民增收的多維路徑及當下選擇:北京個案[J].改革,2014(3):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