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文 趙玉蘭 茅玉蘭
摘要 分析了丹陽市糧食生產技術推廣的主要制約因素,并從政策扶持、隊伍建設、推廣模式、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提出相應發展對策,以期為丹陽市糧食生產技術推廣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糧食生產;技術推廣;制約因素;對策;江蘇丹陽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57-02
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安全不僅是我國最受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糧食生產新技術的有力推廣對保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丹陽市在糧食生產技術推廣上取得了一些進步,糧食生產水平較高,多次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全市糧食生產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本文對此展開討論,以期為丹陽市糧食豐產、農民增收提供助力。
1 制約因素
1.1 農戶傳統觀念和惜本思想較強
經過幾年的試驗、示范、集成,丹陽市各項栽培、植保技術已經較為完善。散戶多為口糧化種植,對新技術、新農資需求不強烈。種糧大戶雖然迫切需要新技術,但受年齡、文化程度等限制,堅守傳統農作觀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采用的農業技術較為單一,不能按照相關技術部門提供的方法因種分類種植、管理及開展病蟲防治。部分大戶承包規模過大,管理方式落后,技術應用不能及時到位,也影響糧食作物的優質高產。
農民增收不易,惜本思想較重。農忙時節,農機具使用價格高,農戶收儲能力有限,往往等到小麥、水稻在田間自然晾干才收獲,雖可省去烘干費用,卻造成了稻麥雙晚[1]的困局。大戶有農業機械,但為了賺取播栽、防治、收割、烘干等費用,往往先幫周邊散戶作業,最后才對自家農田進行作業,導致各項關鍵技術得不到及時落實。新品種價格普遍高于在推老品種,農戶使用自留種可以降低成本。殊不知經過多年的種植,老品種會出現一些變異,抗性也會降低;而新品種的繁育、推廣更能適應當前的農業生產,其在產量、品種、抗性等方面都要優于老品種。小高新肥料對提高植株抗性效果明顯,但非植物正常生長的必需品,且對產量的提高效果有限,農戶在衡量用工、成本等因素后,往往選擇不使用,加上農戶種植管理水平有限,這些新產品的使用效果也會有所下降。
1.2 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老化,人員配備不足
當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老齡化趨勢明顯,人才斷層現象日益嚴重,新一輩成長速度偏慢。老農技員知識結構老化、創新意識不足,新農技員工作經驗欠缺,不足以挑起重擔。有些鎮、村兩級的農技推廣單位已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更談不上老、中、青合理搭配。2004年鄉鎮合并以來,丹陽市基層農技推廣單位編制被壓縮,有些地方還存在編制被挪用的現象,推廣隊伍人數逐年減少。基層農技推廣事務繁多、人員緊缺,農技員常常身兼數職、分身乏術、疲于應付;同時一些非農專業的人員也進入農技推廣單位工作,其專業素養不高,不利于農技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丹陽市大部分鄉鎮農技推廣單位引進專業人才的渠道不暢,一些鄉鎮更是多年沒有引進新人。受鄉鎮農技推廣工作環境復雜、強度大、任務重及自身就業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年輕人到基層農技推廣單位工作的積極性不高[2],很大一部分即使入職,也僅僅是為了過渡,不久便跳槽或轉行。村級農業技術人員幾乎全是兼職,他們年齡大、學歷低,多數只有初中、高中學歷,專業素質低,收入也不高。
1.3 糧食生產成本增速過快,惠農政策尚不完善
化肥、農藥、秧盤、無紡布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較快,用工成本增加,土地流轉費用逐年增高,機械投入大、回本慢,導致農戶種糧成本日益增高、種糧積極性有所下降,從而影響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投入成本高、資金回籠慢,農業貸款手續復雜,獲得貸款難度大等因素限制了農業生產的投入再發展。農業用地審批難、手續多,沒有用地指標等更加劇了這一矛盾。財政扶持力度有限,對農業機械、小高新肥料等的補貼范圍、種類等都有限制,各項惠農補貼相對于成本的增加只是杯水車薪。補貼方式也較為單一,都是直接打入農戶直補卡,而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卻享受不到補貼,與國家“誰種田、誰享受”的初衷相悖,影響了適度規模經營的健康發展。
1.4 糧食生產產業鏈相對狹窄,社會化程度較低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農業生產市場化,糧食生產也需要產后的深加工、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后續產業鏈的短缺逐漸成為糧食增產增收的掣肘,生產者往往成為弱勢,遭層層盤剝、壓級壓價,極大地打壓了農戶種糧的積極性。
社會力量介入丹陽市糧食生產進展緩慢。經營較好的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糧食生產龍頭企業鳳毛麟角,大部分屬于小作坊式加工企業,不具規模。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數量逐年增加,但規模偏小、資本集中化、管理結構形式化、經營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不高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其健康發展和壯大;合作社社員普遍存在業務水平不精、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民對播種、育秧、栽插、病蟲害防治等的需求。合作社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合作社之間缺少交流,至今仍未出現集成各種服務的綜合性社會服務組織。
1.5 新機械種類多,應用局限性大
條播機、插秧機、流水線播種機、開溝機、收割機、烘干設備等新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加快了丹陽市種植業的機械化進程[3],但這些設備大多集中于少數種糧大戶。受規模、農時、地形等的影響,大戶不能完全兼顧周邊散戶,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近年來,丹陽市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絕大多數規模小、資金短缺、服務能力弱,并且不夠規范,直接影響了新機械的推廣應用范圍和速度。
農村農機維修狀況也不容樂觀,維修點少、設施簡陋,維修人員技術不過硬,對新機械、新設備不熟悉,出現問題時經常要等廠家的技術人員來解決[4],大型機械往往要運送到較遠的指定維修點才能進行維修,這樣不僅耽誤農時、增加成本,還容易降低機械的使用壽命。
2 發展對策
2.1 加強政策扶持,完善各類惠農政策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聚焦“三農”,充分說明國家對農業的重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國家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大力推廣糧食生產先進技術是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手段,這些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現階段我國在實施惠農政策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弊端,需要不斷加強完善。應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保險、農用燃油補貼等面向農戶的已有優惠政策,同時,還要拓寬政策扶持范圍,加大對新技術研發機構、應用企業及種糧大戶等的政策支持。鼓勵、扶持涉農企業和合作組織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實行稅收優惠、財政補助、項目補助等扶持政策,引導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降低農業貸款門檻和簡化手續。
2.2 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強化農業技術培訓
基層農技人員是我國農業技術推廣與普及的重要力量,配齊鎮、村兩級基層農技人員是改變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青黃不接狀態的重中之重。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有效改善農技推廣隊伍結構,提升推廣服務水平;試點農業高職院校定向培養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適當降低基層農技推廣單位的準入門檻,進行必要的生活補貼和工作補助,便于留住農業人才;做好在崗農技人員的崗位教育和知識更新工作,積極培養骨干人才;積極開展針對種糧大戶、示范戶的各類技術培訓,培養種田能手、農機“專家”;用普通農戶看得見的優秀典型來提升其應用新技術的自覺自愿性,從而對周邊農戶的糧食生產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2.3 拓寬推廣模式,鼓勵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事業發展
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各種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服務組織等工商資本進入糧食生產行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推廣服務,以市場為導向,指導農戶有序開展農業生產,防止盲目擴大規模和扎堆生產。大力發展“企業+基地+農戶”的推廣方式,努力做到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推動農戶、企業、糧食產業協調發展。推廣服務內容也要延伸,從產中拓展到產前、產后,由單項服務向綜合服務延伸,并為廣大農戶提供更寬廣且有效的農業市場信息[5]。推廣服務滲透到糧食生產的產前環節,為農戶提供質優價廉的生產資料;滲透到產中環節,為農戶提供實用高效的種植管理技術;滲透到產后環節,為農戶提供加工、銷售等服務,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量和附加值,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2.4 加大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糧食豐產豐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糧食豐產豐收離不開科技進步。要加大與科研院校(所)的合作,將一些新的科研成果積極引進、消化、吸收,使之本土化、適應化、輕簡化,更好地為丹陽市以及周邊地區的糧食生產服務。積極與育種單位、種子企業合作,引進一些成熟期適宜、抗性好、產量高的稻麥新品種(系),開展試驗示范,為丹陽市品種更新換代儲備優良品種。
3 參考文獻
[1] 周銘成,馬國強,趙玉蘭,等.丹陽市稻麥“雙晚”問題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4):64-65.
[2] 付長亮,李寅秋.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現狀分析與發展建議[J].中國農技推廣,2014(11):3-4.
[3] 趙伯康,趙玉蘭,周銘成,等.丹陽市糧食生產問題及增產潛力的對策與建議[J].北方水稻,2015(3):78-80.
[4] 袁玉強.農村農機維修網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機械,2014(24):123-124.
[5] 沈銀鳳.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業信息,2014(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