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明 郎俠 丁偉
摘要 羊產業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畜牧業發展的重點。隨著全區各項事業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本文從寧夏羊產業發展情況入手,在調研的基礎上對寧夏羊產業政策需求和技術需求進行分析,以期為相關養殖主體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 羊產業;政策需求;技術需求;寧夏回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72-02
Analysis on Policy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Ningxia Sheep Industry
MA Xiao-ming 1,2 LANG Xia 3 DING Wei 2
(1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2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3 Animal Husbandry,Pasture and Green Agriculture Institute,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 The sheep industry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in the region,the propor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in agriculture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Ningxia sheep industry,and analyzed the Ningxia sheep industry policy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s,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relevant breeding subjects.
Key words sheep industry;policy requirement;technical requirement;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2010年8月1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財政廳寧夏農業保險實施方案的通知》(寧政辦發〔2010〕124號)中指出,根據財政部財金〔2008〕26號、財金〔2008〕27號文件及自治區有關規定,結合全區實際,制定農業保險實施方案,深入開展農業保險試點[1-2]。2010年8月17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關于轉發自治區科技廳等部門自治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科技支撐方案的通知》(寧政辦發〔2010〕125號)指出按照“產業主導、科技支撐,示范引領”的要求,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創建符合全區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科技創新與服務模式。《寧夏回族自治區牛羊屠宰管理辦法》已于2011年12月26日在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08次常務會議上討論通過,并予以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辦法的實施對加強牛羊屠宰管理、保證牛羊產品質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2年3月2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若干意見》(寧政發〔2012〕9號)中指出,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以發展“一特三高”農業為目標,從多個方面加快推進全區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1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命名第一、二、三批自治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寧政發〔2011〕64號、寧政發〔2012〕25號、寧政發〔2012〕176號),對考核合格的示范基地予以命名,充分發揮其帶動示范作用,更大地發揮其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對推動全區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意義重大。2013年1月17日,《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中詳述了為加快清真牛羊肉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政策,為全區清真牛羊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2014年5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寧政發〔2014〕43號)中指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步伐。2015年5月2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寧政辦發〔2015〕08號)中指出,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為目標,以提升科技服務能力為核心,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大幅增強科技服務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科技服務市場化水平,培育一批實力強的科技服務機構和龍頭企業,涌現一批新型科技服務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超過100 hm2,產業規模超過150億元,成為促進科技經濟結合的關鍵環節和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引擎。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通過加快創新發展機制,以政策保障為抓手,不斷發揮科技創新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草畜產業作為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產業,已成為政策支持的重中之重,通過政策意見的引導、指導,寧夏羊產業必將迎風破浪,健康發展。
1 政策需求
1.1 進行長期規劃,加強頂層設計
由于動物育種的特殊性,長期規劃對于項目的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科研人員和廣大畜牧工作者在綿羊、肉羊育種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相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寧夏羊產業有了較大發展,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為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決策部門進行長期規劃。頂層設計對于項目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從全局把握項目實施方案,集中優勢資源,攻堅克難,達到前所未有的效果。通過全局謀篇布局,補齊短板,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對于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2 加強扶持力度,確保扶持長效性
政策的實施過程將帶動各方面資源的跟進。全區在羊產業發展過程中先后出臺多項辦法,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財政廳寧夏農業保險實施方案的通知》(寧政辦發〔2010〕124號)、《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對加快全區羊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方案的實施為全區養殖業防范自然災害、應對突發疫情提供了堅實保障。因此,只有充分發揮政策帶動優勢,并確保政策扶持的長效性,才能夠真正發揮其最大作用,產生最積極的效果。
1.3 創新發展方式,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產業、一個行業發展的靈魂,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夠加快產業發展。洪銀興[1]在《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一文中指出,創新驅動的增長方式不只是解決效率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依靠無形要素(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激勵創新制度等)實現要素的新組合,是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和商業上的應用和擴散,創新驅動作為發展戰略本身,也存在從外生向內生轉變的問題,這就是轉變技術進步的模式,由外生轉為內生,立足于自主創新,依靠原始創新和引進技術的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創新驅動需要注重協同創新,最重要的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協同,我國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方式還有個過程,但必須以此為目標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創新投入制度的創新來說,既要有市場創新,又要有政府創新。因此,不能只是單一地提出創新,要有政策保駕護航,從政策方面提供創新的動力,全區羊產業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展,如何能夠充分調動、激發羊產業發展的活力,不能僅從單一方面考慮。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等的應用在加強產業創新、提振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將其更好地應用于全區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羊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1.4 增強實力,放眼全球
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要著重培養和壯大一批羊產業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品牌。通過“走出一批,帶動一批,培養一批”的方式,不斷加強企業各方面的競爭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步發展,并不斷提高企業產品的附加價值,不僅要制定相應的目標,同時也應配套相應的政策,目標政策的實施是完成相應工作的保障。在國內養殖市場中,灘羊品牌具有價值優勢和品牌價值,在自治區政府和鹽池縣政府的不斷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應不斷擴大成績,加強與區內外研究機構、大學、研究所等的合作,打造合作平臺,擴寬合作機制。
1.5 打造平臺,擴寬合作機制
羊產業的發展受市場支配調節和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應加大與各方合作,擴寬合作機制,不僅要同區內外、國內外相關企業公司等加強合作,還應加強同相關研究機構、高校的合作,創新合作方式、合作機制,以技術為手段、以科研實力為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驅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重視人才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吸引人才落戶全區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全區產業發展服務。
2 技術需求
2.1 養殖技術需求
2.1.1 疾病防治技術。積極推進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定期監測羊群,加強消毒工作,健全快捷、高效的疫病信息網絡體系和預警體系。應用診斷試劑盒、試紙條等重大傳染病綜合防治與快速診斷技術,推動養羊業發展。
2.1.2 飼料加工與調制。自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施行封山禁牧政策后,羊養殖方式由傳統的放牧方式轉變為舍飼養殖,飼草料成本已成為當前制約羊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養羊生產中飼草不足、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保證羊群營養均衡,加快羊產業發展,應積極推廣種草養羊、舍飼及TMR、飼草和秸稈的加工調制技術。
2.1.3 育肥技術。短期育肥技術由于其所具有的短期經濟效益高等特點,已成為部分市縣養殖戶常年采用的一種養殖方式,也已經成為當前部分養殖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畜牧業適應市場需求的一種舉措。因此,對一定數量的灘羊等品種羊進行短期育肥,可以克服羊只生長慢、出欄率低、飼草消耗高、經濟效益差等弊端。短期育肥對加快羊群周轉、提高羊群整體素質、減輕飼草料成本壓力等都具有積極意義[2]。近年來,專業育肥模式應運而生。專業育肥模式下養殖戶一般不飼養母羊,而是購進架子羊進行短期育肥,養殖規模較大,周轉速度快[3]。
2.1.4 品種培育與選育技術。優良品種在產業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種的供應能力直接決定了肉羊的生產水平。自20世紀中期以來,我國綿羊品種有42個,其中培育品種21個,引入品種8個,對我國羊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國內養羊生產的發展趨勢是重視肉羊生產、著手培育肉羊品種,重視地方優良品種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重視發展超細羊毛生產[4]。
雜交育種是目前世界各國肉羊新品種培育的主要手段,目前已涌現出許多著名品種,如加拿大的瑞德歐、南非的杜泊以及新西蘭正在培育的Superme 等。從發展角度看,世界肉羊育種中新技術的應用將越來越普遍[5]。我國培育具有高生產力的專門化肉羊新品種的途徑如下。一種方法是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要,結合當地的生態經濟條件擬定育種計劃,制定育種目標和育種方法,然后按照育種計劃有領導、有組織地開展新品種的培育工作;另一種方法是在無系統的群眾性綿羊、山羊雜交改良基礎上,通過調查和整理現有羊群,選出理想型個體進行自群繁育,進而培育成適應市場需要的新品種[6]。
草畜產業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輕裘品種羊是世界著名品種。201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羊只年底存欄數、出欄數分別為611.95萬、552.0萬只,畜牧業總產值達110億元,增長10%。以中部灘羊生產區萬只肉羊的清真牛羊肉產業帶以及草食家畜為主體的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灘羊已成為該區羊產業的當家畜種。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已啟動了肉羊和灘羊育種專項,并力爭在項目結題驗收時取得矚目的成就,從而為羊產業發展提供支撐[7]。
2.2 新技術需求
2.2.1 產品朔源體系。通過一維碼、二維碼、RFID無線射頻電子標簽等載體,對單個產品賦予身份編碼信息,利用先進的數據采集技術、物聯網技術及大數據處理技術實現產品在生產環節、倉庫環節、物流環節、渠道銷售及消費者互動等環節的追溯管理,確保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過程的透明化,全面提升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和管理水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技術的發展,產品溯源體系的建設會得到不斷完善。因此,應不斷加大行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2.2.2 優質胴體加工技術。從肉品食用、加工以及商業角度對畜肉進行分割并分級使用。參考標準有《鮮、凍胴體羊肉》(GB9961—2008)和《羊肉質量分級》(NY/T630—2002)。《羊肉質量分級》(NY/T 630—2002)根據生理成熟度將羊肉劃分為大羊肉、羔羊肉和肥羔羊3類,根據7個指標(胴體重、肥度、肋肉厚度、肉質硬度、肌肉發育程度、生理成熟度和肉脂色澤)將每類羊肉分為特等級、優等級、良好級和可用級4個級別。
早期的胴體分級主要是根據經驗對胴體的體重、體形、肥瘦程度、肌肉發育程度等經濟性狀進行人為主觀估測,根據估測的結果進行分級。但是這種分級方法易受時間、地點、人員和自然感官評價方式的影響,分級結果準確程度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20世紀90年代,部分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將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Computer Tomography,CT)、圖像分析技術(Video Image Analysis,VIA)、人工神經網路技術(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等新技術引入到羊肉分級上。由于這些技術處理和分割胴體樣本是用圖像分析和計算機程序在虛擬的空間進行的,因而稱為虛擬分割,其為無損、客觀、完全自動化的分級技術[8]。
2.2.3 動物分子診斷技術及其在家畜育種中的應用。分子診斷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DNA、R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變異和表達特性,通過分子特征分析做出綜合鑒定的方法。其中從DNA水平檢測并分析基因的結構和遺傳變異的方法稱為DNA診斷,應用于遺傳分析鑒定的分子診斷稱為基因診斷。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里,在動物基因組沒有完全解析的情況下,分子標記和功能基因與數量遺傳學方法的結合是動物分子育種的主要研究目標。目前畜禽中已經定位的重要生產性狀座位仍然較為有限,并且短期內也無法了解基因組控制性狀的機理,顯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能結合常規育種程序,通過與重要生產性狀座位連鎖的DNA標記來評估動物個體的生產潛力。在對綿羊高繁殖性能的研究中,以布羅拉美利奴羊的多胎性以及FecB基因的研究比較深入,目前區內已嘗試將其應用于灘羊育種中[9-14]。
3 參考文獻
[1] 洪銀興.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J].經濟學家,2013(1):5-11.
[2] 哈迪夏·達列力汗.綿羊育肥技術探究中國畜牧獸醫文摘[J].2016,32(2):95.
[3] 馬小明,李穎康.寧夏羊產業發展現狀[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12):67-70.
[4] 譚曉山,李冰,趙永聚.我國綿、山羊育種工作現狀與發展前景[J].中國畜牧雜志,2015,51(16):15-19.
[5] 馬小明,薛偉,李愛蘭.肉羊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4,30(6):32-33.
[6] 張曉華.肉羊新品種培育方法與雜交利用[J].現代畜牧獸醫,2007(10):24-26.
[7] 馬小明.寧夏草畜產業的發展情況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 29(12):8-10
[8] 陳麗.羊胴體分級模型與分級評定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9] 趙興波.分子診斷與動物分子育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0] 陳麗.羊胴體分級模型與分級評定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11] 邵俊杰,許朗.江蘇省肉羊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畜牧雜志,2018(5):145-149.
[12] 周愛民,肖龍,李廷見,等.四川肉羊產業發展現狀[J].四川畜牧獸醫,2018,45(4):16-18.
[13] 曹志剛.新視域下烏拉特前旗肉羊產業發展探究[J].中國畜禽種業,2018,14(3):29-30.
[14] 麻小鳳,王健.天水市肉羊產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畜牧獸醫雜志,2018,37(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