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煒
摘 要 教育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理論都有其適用的情境,也都有其難以實施之處,本文探討《學記》中所載的教與學,研究其教育方式能否古為今用。
關鍵詞 教育 教學 授課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教育學理論不斷涌現,象建構主義、認知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等,然而每種理論都有一定的適用情況,在具體實施上都有其難以實現之處,本文主要探討《學記》中的教與學,研究有些教育方式能否古為今用,以博采眾長。
“教育”這個詞語出現的并不早,“教”和“育”分別有自己的含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講“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戰國時期更早的文獻中雖未找到該詞語,但是從孔子的《論語》中看,“教”有“教育”的含義已經顯現。比如《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又比如《孟子·盡心上》:“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都是強調教育的重要。郭店竹簡《老子》“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寫成上爻下子,也就是學,所以有學者認為《學記》也可認為是《教記》,教與學本身也是教育的兩個方面。
就像教師們上課前先告訴學生課程的重要性一樣,《學記》開篇也講述了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并說明中國自古重視教育,“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學記》提出教之大倫(綱要),此教學大綱不是現在意義上某課程的教學大綱,而是教學整體上的綱要。首先“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先要有一個祭祀儀式,表示敬道。古代的祭祀是一件大事,先要有這么一個儀式。現在演變成開學典禮。“《宵雅》肄三,官其始也”不是告訴人學習的目標就是做官,練習《詩經·小雅》的三篇詩,《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這三首詩教人們和諧相處、互相體諒、互相勉勵,共同把事做好。然后“孫其業也”、“收其威也”、“游其志也”、“存其心也”、“學不躐等也”。大學的教育,除了專業知識還需要教給學生如何相處、如何做事,不僅要“成才”也要“成人”。
就教學方法而言,“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這里寫預防錯誤的發生、適時而教、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教學、相互觀摩而學習。這在私塾或者師生比不多的課堂上相對容易實現,在現代幾十分鐘而學生有數十人的課堂上就很難顧及每個人的接受程度、知識基礎,“當其可之謂時”,在可教的時候教,然而幾十人的課堂上,每個人“可之”的時間不同,教師難以針對每個學生的“可之”而教。但是預防錯誤、循序漸進確是可以做到,相互觀摩學習在一些互動環節容易實現,課堂人數多也不影響效果。
“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教之所由廢也”里前面四條與“教之所由興也”相對,后面“燕朋”、“燕辟”亦是教育失敗的原因。我們現在稱“燕朋”為“狐朋狗友”,跟一群狐朋狗友交往而影響學業、成長的例子比比皆是。歷史上自身資質聰穎而敗于狐朋狗友的典型例子如漢靈帝,據《資治通鑒》記載,靈帝身邊圍了一群狐朋狗友,使得靈帝沒有治理國家的概念。等到多地起兵的時候,漢靈帝在皇城檢閱軍隊,有大臣說這種行為“黷武”,漢靈帝恍然明白,從來沒有人跟他說過這樣的話。 “燕辟”的例子現在很多,如有些學生很少和同學交往、逃課,那他們平時在干什么呢?一個人上網或者獨自玩游戲浪費光陰呢,學業也就荒廢了。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對學生引導而不強拉、勉勵而不抑制、開闊他的思維而不代替他去做。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不同,如何在數十人的課堂上引導而不強拉,開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思考,教學的進度如何把握,這些在課堂上做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這個難度在戰國末期就出現了,“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在當時,就有教師趕進度、滿堂灌,不顧學生學會了多少。那么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里,當學生和教師都將這段話背誦的滾瓜爛熟的時候,改進的方法在其它文獻里也有記載。比如王陽明的《教約》,“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偏詢諧生”、“諸童子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復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然后各退就席肄業”、“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詩歌”。《教約》是規范小學教師教學的,我們會看到教師每天有大量的時間一對一面對每個學生,而且同一天的教學,針對每個學生教他所應學習的內容,雖然看上去是一個班的學生在上課,實際上可能每個學生所學內容都不相同。現在幾十分鐘的課堂上,教師面對數十名學生一對一根據情況授課無法做到,教學環境不同。但不可否認,一對一授課能教的“人盡其才”一些。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也是學生常見的心理狀態,有些學生什么都想學,太多抓不住主線,太少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太容易讓人認為沒什么可學的,有些人則是不想學了。教師需要知道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針對情況“救其失也”。我們可以看到古今班級制度、教學環境相差較大,教學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但是對學生心理的把握、教學的技巧把握、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熟一直都是善教者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