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燦霞
摘 要 我國西部農村貧困人口在全國貧困人口中占有絕大比例,因此西部邊境地區成為了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而關于西部邊疆地區農業創業企業與精準扶貧融合模式的研究較為少見。因此,本文通過研究華僑莊園的精準扶貧模式為西部邊疆地區的扶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 農業創業企業 精準扶貧 融合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提出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讓扶貧工作更精確、更準確的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并提出精準扶貧的“五個一批”。西部邊境地區由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等因素,導致西部邊境地區成為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西部邊境地區農村的扶貧工作成為我國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農業門檻低,西部邊境地區的貧困戶不會因缺乏專業知識而無法從事農業。因此,西部邊境地區的創業企業快速發展是助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創業企業主動參與精準扶貧工作,才能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因而,本文通過研究云南省農業創業企業的精準扶貧融合模式,來探討以下六個問題:(1)農業創業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的條件是什么?(2)精準識別是如何實施的?(3)農業創業企業如何進行精準幫扶?(4)農業創業企業如何進行精準管理?(5)是否建立對農業創業企業的監督制度?若有,是如何實施監督制度的?(6)是否建立對貧困戶的考核制度?若有,農業創業企業是如何精準考核貧困戶?
2文獻回顧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把發展農村產業和拓展農村產業鏈當作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而很多農村貧困地區通過改變該地區的生產經營方式來開展農村扶貧工作。通過總結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模式的文獻可以得知,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業與精準扶貧的融合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模式:(1)“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龍頭企業帶動模式;(2)發展鄉特色旅游業的旅游扶貧模式;(3)出售當地特色農產品的“互聯網+農業”模式。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很多學者對貧困地區的龍頭企業帶動精準扶貧模式進行了研究,而對西部邊境地區龍頭企業帶動精準扶貧模式的深入研究較少,關于西部邊境地區農業創業企業帶動精準扶貧模式的研究則更為匱乏。
3研究設計
本文主要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以一家典型的西部邊境地區農業創業企業(賓川縣華僑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對該農業創業企業與精準扶貧的融合模式進行分析。選擇華僑莊園的理由是:(1)該企業為西部邊疆地區農業創業企業;(2)企業在主攻的農作物種植方面,有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豐富的種植經驗;(3)該企業創新了企業與精準扶貧的融合模式,并獲得政府和貧困戶的一致好評。華僑莊園在第二屆中國新常態經濟發展高層論壇暨2016“發展中國年度人物”盛典中榮獲“2016中國精準扶貧貢獻獎”,同時該企業所在的縣市在2016年完成了貧困“摘帽”工作。因此,該農業創業企業與精準扶貧的融合模式可以為西部邊疆地區的扶貧工作提供借鑒。
4案例分析
華僑莊園是集種植、科研、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公司立足于賓川葡萄、柑橘等產業,結合賓川雞足山旅游資源優勢,融合賓川僑鄉特色人文歷史及風土人情,發揮賓川葡萄產業優勢,集觀光、采摘、休閑、娛樂、旅游、科普為一體,打造現代旅游觀光農業莊園。華僑莊園自成立之時就以推動賓川葡萄產業發展、帶領農民致富為己任。
在全國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華僑莊園將公司發展和扶貧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發揮自身優勢,結合當地實際和農戶需求,開展免費教育培訓,以智力扶貧;聯合銀行調動資金支持農戶發展,以金融扶貧;培育打造葡萄產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以產業扶貧;引進、研發、推廣先進種植技術,以科技扶貧;接收農村轉移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增收渠道;“五位一體”開展精準扶貧,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出路的困難,全方位、持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華僑莊園采用的具體融合模式如下:
(1)“政府+學校+農業創業企業”的融合模式:2016年1月,賓川縣人民政府、云南開放大學和華僑莊園開展“政、校、企”合作,在華僑莊園成立賓川縣終身教育學習中心,農民通過不少于兩年半的學習,在完成學分后取得國民教育專科畢業證。為了加強扶貧力度,首期招收學員全免費,費用由云南開放大學和華僑莊園承擔。2016年,賓川縣終身教育服務中心已招收532名農民大學生。
(2)“互聯網+農業”的融合模式:華僑莊園努力探索互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開展互聯網及信息化建設,發展“互聯網+農業”,先后引進了無土栽培、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潮汐式育苗等先進技術;華僑莊園邀請國內外葡萄專家成立了王世平、張才喜專家工作站,建設了4000平米的實驗溫室,專門用于實驗研究;本公司還與美國瑞萊肥料公司、泰谷生物公司合作,共同開展水肥一體化研究,病蟲害防治、土壤保護與改良、優良品種選育、農業觀光旅游等研究。與此同時,公司還承擔了賓川縣2014年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項目建設工作,通過賓川縣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華僑莊園與云南省綠色發展研究會通過組織葡萄種植農民開展技術交流、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服務活動,積極推廣葡萄栽培實用新技術,使最新的葡萄栽培技術傳遞到貧困農民手中,提升貧困農戶葡萄種植水平,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2015年,華僑莊園開展免費教育培訓100余場,培訓10196人次。2016年前5個月,累計培訓3281人次。
(3)“農業創業企業+基地+農戶+銀行”的融合模式:華僑莊園與富滇銀行賓川支行啟動戰略合作,爭取到富滇銀行2億元“金果貸”授信,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資金支持。該模式的核心是“基地”,華僑莊園出技術,按標準建基地,并負責對基地全程管理;農戶出土地建基地,出勞動力,按要求在基地上生產;銀行提供金融支持建基地。每畝基地建設投資約20000元,生產成本5000元,由華僑莊園擔保,農民貸款,銀行支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發展缺資金,銀行有錢不敢貸的困境。
(4)“黨支部+合作社+農業創業企業+基地+貧困戶”與“國家葡萄產業體系”的“5+1”融合模式:華僑莊園在大營鎮萂村建設滇西扶貧示范基地,該項目是由村黨支部牽頭來組建項目管理主體“合作社”推動項目土地流轉及前期準備工作,所有農戶的土地面積都由農戶、村主任、公司工作人員,一同到田間測量,最后由農戶自己簽字確定面積,如有疑問可重新測量,華僑莊園向貧困戶支付土地流轉費用(1500元/畝,一付5年),同時華僑莊園運用先進的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術和科學管理模式,建設標準溫室,引進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公司還需負責對接市場銷售產品;賓川縣天子農業專業合作社隸屬萂村黨總支,合作社成員由部分村組干部和1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組成,貧困戶通過辦理扶貧貸款(華僑莊園與賓川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合作,并在賓川縣委縣政府指導下,為貧困戶爭取到了5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合作社并參與分紅,基地分紅采取一年一分的方式,讓每戶貧困戶每年收益不低于2萬元,還款來源則每年的分紅中逐年扣除;葡萄種植示范基地的日常生產管理由合作社成員負責,同時組織貧困戶參與勞作并接受技術培訓,有勞動力的參加勞作并支付勞動報酬,勞務報酬按月結算,無勞動力的保障最低收益(整體收益中將提取20%用于無勞動力的貧困戶保障托底)。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每戶分配100株葡萄認養管理,采收后給予50%的純利分紅,參照預期收成考核,管理較好的增加葡萄株數給其管理,管理績效較差的減少葡萄株數,實在管理不了的取消管理資格,每年考核一次。該項目投資1500萬元,新建200多畝標準溫室,運用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術,每畝種植42棵“陽光玫瑰”葡萄,葡萄架下種植特色蔬菜和中藥材,實現立體種植,充分利用土地。同時,根據貧困村的當地民族特色,華僑莊園還打造了農業觀光旅游和鄉村旅游等。2016年,華僑莊園與賓川縣萂村134戶、金牛鎮200戶、拉烏鄉2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合,將這400戶貧困戶每戶5萬元的產業發展資金整合,解決了邊遠山區發展產業難與企業發展缺資金的兩大難題。
(5)助農增收的融合模式:華僑莊園根據公司用工特點,除固定使用長期職工外,公司還在農忙時節雇傭大量短期工人,讓不能長期外出的貧困戶打短工增收致富。一期接收縣委縣政府協調轉移的60多人次到公司務工,管吃管住每天工資不低于100元。按照人均年收入3200元的標準,貧困農戶只需到公司上班一個月就可以實現脫貧最低標準。
5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5.1研究結論
華僑莊園主要是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業創業企業+基地+貧困戶”與“國家葡萄產業體系”的“5+1”融合模式為主,同時結合“政府+學校+農業創業企業”融合模式、“互聯網+農業”融合模式、“農業創業企業+基地+農戶+銀行”融合模式和助農增收融合模式這四種模式作為輔助。
雖然華僑莊園已經創新了很多農業創業企業與精準扶貧的融合模式,而在所有的融合模式中,都沒有建立對企業和合作社的監督機制,可能會因為缺乏對企業、合作社的監督使企業或合作社濫用合作社的資源,從而影響合作社的長期發展,進而損害貧困戶的利益。同時,對貧困戶的識別,缺乏貧困戶的參與度,無法做到“扶真貧”。
5.2對策建議
5.2.1構建對企業、合作社的監督制度
企業和合作社是融合模式的中堅力量,是融合模式是否能成功運作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建立一種監督制度來監督企業和合作社是十分必要的。建議可以通過從合作社成員、企業和貧困戶中按照一定比例挑選出一部分人員組成一個督察組,然后對企業、合作社和貧困戶的各自的職責、權利等方面進行考核,并定期公示來督促融合模式中各參與方的工作,更好地促使該種融合模式長遠發展下去。
5.2.2提高精準識別過程的精準度
在精準識別過程中,除了提高貧困戶的參與度以外,合作社和企業有必要建立定量的精準識別標準,讓精準扶貧有效地幫扶到真正貧困的農戶,這樣也才是企業真正地參與了精準扶貧工作。
除此之外,政府可以通過給農業創業企業提供一些優惠政策,鼓勵農業企業主動參與精準扶貧工作,或者為各農業創業企業主提供交流平臺,將典型農業企業與精準扶貧的成功融合模式進行交流,為剛與精準扶貧進行融合的農業企業提供參考;社會各層力量則可以通過與政府、農業企業進行合作,為企業和貧困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或扶持,間接地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
參考文獻
[1] 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06):78- 81.
[2] 朱云,吳春鋒,黃斌瓊.精準扶貧方式方法研究[J].老區建設,2014(15):41- 44.
[3] 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147-150.
[4] 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157- 163.
[5] 丁永朋.大竹縣農業產業巧做加法,助推精準脫貧[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6(32):26- 27.
[6] 賈文龍.“到村到戶”精準扶貧模式實踐及其啟示探究——以貴州省畢節市為例[J].山西農業科學,2015,43(12):1701- 1705.
[7] 張能秋.貴州岑鞏發展小微企業助力大扶貧[N].中華工商時報,2016-06-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