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樹軍
【關鍵詞】 政治教學;導語;目錄;故事;情境;提問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2—0121—01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教學是一門藝術,體現在課堂中的每分每秒,尤其是課堂教學的“導入新課”環節。筆者在政治課導入新課的方式上做了一些嘗試,也做了一些總結。
一、目錄分析式
目錄是一本書內容的縮影、脈絡和知識框架,是一本書的靈魂所在,把握目錄這條主線是教師上好課,更是學生學懂知識的關鍵。教師在導入新課這個環節上可以通過對目錄的分析,理清知識結構和思維脈絡,順理成章地進入新課學習。例如,在講《經濟生活》中“價值規律”這個重點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分析目錄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因素和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這些知識,進而懂得價值規律。近年來的高考主觀題設問也多以目錄中的單元標題、課標題、框標題等為知識范圍發問。如2017年高考全國二卷文綜40題第(1)問:運用“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科技領航者實現科技創新的主體原因。其中“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就是《生活與哲學》第十課第一框第二目的標題。
二、溫故而知新或者承上啟下
“溫故而知新”,即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對前一二節課所學舊知識的回顧、復習過渡到對即將要學習新知識的教學上來。由于思想政治課基本理論知識之間,特別是同一模塊內部的章、節、目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邏輯聯系,因此,這種導入方式能增進教學的連貫性,既不會使學生覺得本節課陌生,也不會使學生覺得本節課的知識與前一二節課所學的知識脫節,自然而然地認識到教材的內容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渾然整體。例如,在講《經濟生活》“國家的宏觀調控”這一框題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市場經濟的含義、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以及這一資源配置方式存在的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舉例說明,以加強認識),然后順理成章地引入資源配置的一只“有形的手”——國家的宏觀調控。
三、通過故事或者舉例設置懸念
懸念誘思,即教師通過先講述故事或者列舉生活中的實例,然后從中巧妙地設置一兩個懸念,以此激發和誘導學生的求知欲。現在的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進行互動式教學,調動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對教學能否成功至關重要。安排這種懸念誘導式的教學導語,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產生躍躍欲試的強烈意識,他們對教師所講的故事或者實例有很多的感慨要抒發,從而使課堂教學處于一種“憤而啟之”“悱而發之”的狀態。例如,在《生活與哲學》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這一框知識的教學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先給學生簡要地講述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皇宮里宣講哲學的故事,而后設置懸念:“萊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可是又說‘世界上也沒有完全不同的樹葉。這兩種說法不是自相矛盾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的看法是怎樣的呢?(短暫停頓,觀察學生表情)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問題。”如此一段簡短的導語,可以誘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促使其積極思考,并能使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
四、利用情境切入課堂教學主題
情境切入是指教師從課堂的某種具體情境入手,如某個(些)學生的言談舉止、教室的布置或變化、班級剛開展過的某種活動等,或者教師有意識地對某種情境稍微加工處理,隨機應變,靈活自然地加以概括、總結、點撥,然后迅速地切入本節課的教學主題。例如,在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內容時,恰好窗外的沙塵暴彌漫整個校園,使人感到壓抑和煩躁,筆者趁機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都不愿意接受自然給予人類的這樣的“恩惠”,人與自然應該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人類應該怎樣做,才會使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和諧呢?這種由具體情境切入教學主題的導語,因勢利導,自然順暢,其效果當然也比較好。
五、提問吸引式
即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節課教學中來。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強化對舊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另一方面,能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壓力,使學生及時作出有意注意、積極思考等心理的自我調整,把學生分散、無序的思維轉移、吸引到本節課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得及時、適度,從而使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的教學質量獲得了可靠的保障。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