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
摘要:群文閱讀教學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教學熱潮背后我們應結合實踐對其適切性進行再認識。本文將從教學活動、閱讀需求、教學指向三個層面對群文閱讀的適切性進行進一步的討論與認識。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 適切性 教學活動 能力
群文閱讀教學適應于當下的教學需求已在具體的實踐中得到了證實。但是其間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也不禁引發對于群文閱讀適切性的再思考。一種新穎教學法的適切性討論應是持續的,在不斷的討論中豐富認識,也為進一步的實踐提供參考。而群文閱讀教學所暴露的問題也集中在教學活動,教學指向以及學生的閱讀需求上。這也將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一、適切于生本位的教學活動
走進一線教師的課堂,我們依舊能發現以教師單篇精講方式為主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師講得神采奕奕,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單一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喪失了生本位的教學理念。其次。教師的教學話動被局限于教材。教材寫什么教師就教什么。死板的單元議題設置,單一的教學文本,讓教師的引導無處發揮。群文閱讀教學基于現有的教材。對單元選文進行多文本重新組元的方式,為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提”供了突破口。
自新課改以來,強調創設更為開放、多元的課堂,注重能力的培養以及生本位的教學過程。群文閱讀在這一維度無疑是切合于這一要求的。在教學活動上。給予了教師充分的引導空間。在選擇文本、確定議題、討論議題最終達成共識的四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將單元內容的重組作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其教的能動性。有意識地根據班級學生學情,確定選文范圍,對具體教學的導向進行合理預估。一定程度解放了教材對于教師的束縛。在學生的學習層面,打破教學常規,讓學生成為閱讀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到閱讀學習活動中。群文閱讀的四個具體環節是基于學生興趣開展的教學環節。從基于學生興趣出發的選文環節出發。在協商、交流、合作中初步熟悉文本的內容并生成文本解讀的欲求:議題確定與討論環節在學生激烈的討論中激發了學習的動力并能夠得到教師科學、具體的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閱讀方法的過程,這是切合于生本位的教學觀的。
二、適切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閱讀是極具私人化的個體行為,其問夾帶著閱讀者個人興趣、需求、能力等多重影響因素。對于文本的類型、數量、連續性的選擇也因個體因素產生差異。不難發現在同一班級的不同能力水平學生便有不同的閱讀指向,即便是相同閱讀指向的學生,對于文本的選擇也不盡相同。其次,學生進行興趣導向的個體閱讀存在文本數量多、關聯性小、內容豐富等特點。為此,個人的閱讀行為本身就存在“群文”的特征。閱讀個體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截取多個文本片段進行閱讀。也可進行同類連續文本的比較閱讀,方式多樣并無定法。群文閱讀也因此具有了多文本、跨學科、明確指向性等特點。群文閱讀教學則在這一層面上加入了教學理論層面的指導,將個性的私人化閱讀行為與系統的教學行為進行契合,滿足了學生個性化閱讀與閱讀學習的需求。
閱讀的行為與結果依據學生個體的顯著差異發生變化,閱讀活動因此富有多樣性?;趯W生興趣出發的群文閱讀雖確保了學生閱讀的多樣性與個性,但也極易陷入學生主觀認識泛濫或集體共識為主導的兩極。需要注意的是。課堂閱讀教學是公共開放的閱讀活動,更強調學生對于文章的集體共識,是一種共性的培養。群文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雖會產生共識,但應更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對文本議題的共識是多方的相互理解,而非單方面的強加灌輸。公共閱讀的結果不可以取代私人閱讀,在達成共識同時也應保有個性化認識。為此,適切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的群文閱讀并非一味地放任個性化而是共性理解與個性理解的平衡。
三、適切于閱讀教學的指向性
在培養語文核心能力觀點的指導下。閱讀教學指向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從學習閱讀到閱讀中學習:從學習內容轉型為學習方法:讓教師的閱讀教學法成為學生的學習法。讓學生學會閱讀并在閱讀中學會學習。
作為一種指向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實踐中將學生作為閱讀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是引導與對話的首席。教學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過程.教學的方法就是學生學習的方法,其間大致涉及到對于文本的選擇能力、挖掘主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學習與運用。教師則在必要時提供專業的引導與幫助。技法的點撥是學生掌握特定閱讀能力的試金石,注重在科學引導中學習能力的生成。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學在課堂上得到了最直觀的呈現,明確的能力指向也讓教師在教法的選擇上更具有針對性。
群文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對多篇非連續的文本進行信息的加工與處理。這就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同時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但不免由于學力等因素,導致群文閱讀時方法的缺失。群文閱讀是多文本的大量閱讀,既需要閱讀方法的支持作為閱讀前提,又要在閱讀過程中學習閱讀方法,培養能力。這不免是相互矛盾的。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能力的培養也應有所側重,并層層遞進,指向能力但非面面俱到。閱讀的認知、篩選、闡釋、組合、鑒賞、評價等能力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逐步豐富、完善的。為此,每一堂課都應有所側重,以一種或兩種閱讀能力為主,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