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兵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觀背景下,農村經濟如何發展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文以此為前提,重點論述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影響因素,深入探討阻礙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推行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整理出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有效措施,應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提出現存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法,為農村新經濟體系形成創造基礎。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農村經濟 農村發展
一、當前影響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因素
(一)產業化規模小市場競爭弱
實現農村產業化經營,需要建立起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的農村企業.就當前形勢而言.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模式中農村的企業規模自身較小,與大型企業競爭并不占有市場優勢。雖然農村產業化發展具有原材料成本優勢,但小規模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活幾率非常小,一旦受到市場經濟風險影響,很容易出現資金斷鏈或者供應鏈不能滿足經營需求的情況。面對復雜且激烈的市場競爭,農村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急需從原有經營模式方面做出轉變,提升市場競爭能力自身存活的幾率才會增大,從而實現農村新經濟體系的形成,并為農村進入到穩定發展局面打下基礎。
(二)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覆蓋率低
農業產業鏈條在發展經營中并沒有達到市場競爭的規模,產業鏈條通常僅僅為原材料種植與加工,即使所加工的產品質量在市場中可以達到優質標準,但由于缺乏穩定的供應鏈,產品銷售卻成為主要問題。銷售問題難以解決,產業鏈較短覆蓋率偏低,也是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運行的普遍因素。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眾多,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政府缺乏宏觀調控,并且在地方缺少龍頭企業帶頭引導是主要因素。產業化經營仍然處于混亂的局面,這一問題急需解決。農村產業供應鏈條需要在地方政府宏觀調控引導下來做出調整,農村消息閉塞,對市場變化以及競爭模式尚不了解.盲目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將會造成經濟虧損。
二、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策略
(一)不斷增強農村龍頭企業實力
實現農村產業化經營,首先需要轉變思想,建立起農村產業化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在龍頭企業引導下農村小型企業發展也將擁有明確目標,這樣不容易造成經濟虧損。在經營過程中也能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市場競爭能力。龍頭企業可幫助創造更多的市場競爭資源,同時也能夠成為中小型企業發展中的榜樣。龍頭企業的規模至少達到中型標準.這樣在市場競爭中才能夠農村產業化經營帶來更有利的條件,對于龍頭企業地方政府應該給予政策以及資金上的支持,快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建立起農村新經濟體系,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村產業才更具有風險防御能力。
(二)建立農業產業化扶持體系
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政府需要給予政策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及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中,政府需要帶頭引導建立起信息平臺,實現互聯網在農村的全面覆蓋。農民獲取信息模式得到轉變后,信息獲取的效率也會有所提升,在經營管理過程中能夠判斷出是否存在對發展模式不利的情況,并根據所獲得的市場信息來對經營理念進行調整。轉變方向后提升經濟收益,從而避免由于信息閉塞而造成的農村經濟發展節奏緩慢現象。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建立需要一段過度時間,在過渡期間內地方政府主要起到引導與調控作用,一旦發現農村產業化發展模式實際運營中與預期規劃產生誤差,應該快速做出調整,最大程度幫助提升農村產業化經營中的經濟收益。
(三)完善利益聯贏機制
聯營機制建立后農村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經濟共同體系,在產業化組織結構內的成員也更具有積極性,能夠共同為產業結構發展出謀劃策。經濟收益提升后產業化結構內的成員均能夠獲得相應利益,這種聯營模式的建立使得農業發展中人力資源與人才得到最大化應用,產業化結構發展中,在市場環境內的適應能力也會有所增強。聯營模式建立政府應該發揮監督管理作用,確保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運行中的公平性,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任何經營管理模式中.都應該將農業服務放在首位,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同時更應該鼓勵農村經濟發展積極創新,逐漸在市場中占據主導位置.從而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進入到更為穩定的經營狀態中。
除以上經營管理模式外,開展農村產業化經營模式,還需要不斷引入新的服務體系,根據產業化模式建設中所產生的需求來進行構建,確保農村新經濟體系可以順利形成。
結語:綜上所述。要注意對主導產業的引導、培育與發展。在主導產業的培育上,政府部門應當通過利益的引導.促使農業開發企業和農戶結成主導產業的培育主體。要指導群眾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形成區域主導產業,指導群眾通過推廣新技術、新產品,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使大宗產品上檔次,特色產品上規模做法:此外,還要指導群眾積極發展新的主導產業,對那些眼下雖未形成生產經營規模.但有明顯開發優勢的潛在產業,進行重點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