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從2014年開始,國務院、一行三會聯合財政部、發改委、環保部以及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九大報告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紛紛指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在政策層面確定綠色金融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鼓勵市場成員盡快參與到綠色融資中,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構建一個規范、健康的綠色債券市場成為了當務之急。
關鍵詞:綠色金融 債券市場 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 企業債券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在國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人民銀行、證監會、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國家發改委、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紛紛發布了綠色債券相關的規則、指引。從綠色產業范圍、募集資金用途、信息披露要求、材料清單等維度進行了規范。引導綠色融資發發展。隨著在實操層面規則的出臺,綠色債券成為了我國債券市場的新星,綠色債券市場將成為綠色企業融資的一個重要渠道。市場各參與人也紛紛將此作為創新產品大力推進。人民銀行在2018年3月7日下發了《關于加強綠色金融債券存續期監督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銀發【2018】29號)進一步加強了存續期管理。
近幾年,綠色債券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綠色債券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載體,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可,研究我國綠色債券的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措施,對建立和完善我國綠色債券發行機制,促進綠色金融工作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綠色債券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我國綠色債券發展歷程。目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正處于探索起步階段,但在一系列國家政策引導和巨大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大量綠色項目融資企業和金融機構紛紛開展了綠色債券融資,推動我國綠色債券市場步入快速增長期。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屬于債券市場的一部分,必然與我國債券市場一致,形成了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多頭監管,銀行間市場及交易所市場共同發展的格局。現針對多監管、多品種綠色債券的發行要點總結如下表3.1。
(二)我國綠色債券發行現狀
我國綠色債券的發行市場主要分為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2008年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引導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環境。近兩年新增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綠色行業的上市公司25家。201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有47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提高了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截至2017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累計上市掛牌各類綠色債券及綠色資產支持債券約900億元。聯合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及其他機構已發布上證180碳效率指數、上證綠色公司債券指數等27只綠色證券指數。并上市了3只綠色主題的ETF產品。并加入了聯合國可持續證券交易所倡議,成為國際“綠色債券原則”觀察員,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相關政策和規則的制訂及其他交易所的交流合作。
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推出的綠色債務融資工具(GreenNote,GN),截至2017年末,共有27家發行主體注冊了30只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注冊規模546億元,累計發行規模250億元。并推出綠色ABN、綠色熊貓債等創新產品。引導資金流向清潔能源、公共交通等綠色產業,支持國家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特征主要是募集資金專項用于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等綠色項目:具有合理的綠色項目評估與遴選機制;設立募集資金監管賬戶,實施專戶管理:較高的定期信息披露要求。對于參與人的要求是發行人一般為承擔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項目建設運營領域符合條件的企業。同時適合對于環境生態環保領域有特殊投資傾向的多元化投資人。
我國自2014年首單發行綠色債券以來。2014年度共發行綠色債券44.94億元;2015年度共發行綠色債券16。8億元;2016年度共發行綠色債券2095.2億元:2017年度共發行綠色債券1922.8億元。各市場發行的綠色債券大多集中在三年期(含)以上。評級大多在AA(含)以上。票面利率在2.7%-7.5%之間,主要集中在4%上下波動。
我國綠色債券發行數據詳見下表3.2
三、我國綠色債券發行中存在的主要利約因素及完善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建議
近兩年,隨著我國綠色債券的快速發展,其中的制約因素也逐漸凸顯。從國家政策層面,各監管部門均提出了促進綠色債券發展的措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收效甚微,各監管機構都鼓勵地方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投資基金及其他投資性產品、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社會公益基金、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投資者投資綠色債券,豐富投資人,在債券品種上鼓勵創新,但制約因素仍阻礙著我國綠色債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就制約因素及如何完善我國綠色債券市場進行了粗淺的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一)綠色債券評估體系不健全。市場不完善
各監管機構一致鼓勵第三方獨立的專業評估或認證機構出具的評估或認證意見。綠色金融債券存續期內,鼓勵發行人按年度向市場披露由獨立的專業評估或認證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對綠色金融債券支持綠色產業項目發展及其環境效益影響等實施持續跟蹤評估。但并沒有對評估或認證機構規范統一的行業標準,這就會造成各家機構出具的報告不具有標準一致性,根據行業水平不同而參差不齊。無法具有橫向可比性。可見建成具有統一行業標準和規范的專業評估或認證機構尤為重要。促使其遵循客觀、公正、專業、獨立地原則開展業務。形成我國規范的綠色債券評估認證體系。
(二)綜合成本優勢不明顯
從各監管機構的監管政策來看,都包含要求降低綠色債券的融資成本。但實際操作中除了需要承擔評級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費用外,發行綠色債券還需要承擔綠色項目的評估或認證費用,抬高了綜合成本,所以需要從政府方面提供一定的優惠措施,把綜合融資成本降下來,進而提高綠色融資吸引力,促進市場參與人積極性。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大對環保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積極出臺稅收、貼息、增信等配套優惠政策,并監督環保項目的資金使用效率,促使綠色融資企業真正地將資金用到綠色項目上。可將當地企業的綠色融資納入鼓勵項目名錄進行推薦,并將資金使用的落實情況與企業信用掛鉤,形成多維監管,提升綠色融資效率。
(三)我國綠色債券的資金用途、認定標準尚未統一
我國綠色債券的各監管機構對資金用途要求不盡相同,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導致在實際操作中無法準確認定項目的綠色屬性。而且我國現行的綠色債券標準與國際通行標準不統一。但在2017年7月。我國“債券通”包含“北向通”正式上線運行,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債券通”投資我國綠色債券市場,以此促進資本流動及改善國內信用環境。但由于與國際通行標準不統一。這將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和對外投資綠色債券形成較大制約。所以,應加強我國綠色金融在國際市場上的合作,尤其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與沿線國家積極交流與合作綠色金融產品,積極參加國際組織的綠色金融發展工作,參與研究制定綠色金融相關規則標準,充分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完善我國綠色債券的規范標準,促進市場活躍性。
(四)加強信息披露工作
信息不對稱是制約債券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對稱。必然會導致投資者不了解融資企業情況,從而失去了投資債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降低了債券市場的活躍性。只有強化信息披露,才能減少信息的不對稱。各監管機構近幾年也都大力加強了信息披露要求,特別是創新品種,需要對綠色債券的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及效果在市場上充分披露,使投資人充分了解綠色項目同時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及資金使用情況,根據披露情況,又可反觀融資人信用情況,從而增強市場上對融資人的信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所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加強信息披露,對我國綠色債券的發展至關重要。
(五)由政府主導的擔保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尚未建立
發展我國綠色債券市場。需要擴大融資人及投資人范圍。我國承接綠色項目的企業大多集中在中小型企業。如何讓這些企業具備發債條件和積極性,真正通過綠色融資將資金用到綠色項目上,使我國現行的監管制度面臨很大的考驗。各市場對綠色債券融資企業的主體信用評級大多在AA(含)以上,所以地方政府在對轄區內企業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為其設立地方綠色債券擔保基金,專項用于為發行綠色債券提供擔保就會大力促進綠色金融發展。另一方面,在降低企業信用風險的基礎上,依靠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基礎資產,大力發展綠色資產支持型債券,建立抵質押、回購等機制可以有效擴大融資人范圍,提高綠色債券流動性。通過更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傾斜,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綠色債券市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綠色債券市場健康并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