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寧擘 王子歆 鄭亞菲
摘要:在脫貧攻堅背景下扶貧貸款越發重要,卻又存在效益低下、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審核貸款資格的成本限制、扶貧貸被富人獲得等問題,尤其扶貧貸的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的問題更加嚴重。為此要重視防控風險、三農效率、建立扶貧貸評估機構等角度解決問題,促進扶貧貸健康發展。
關鍵詞:扶貧貸 三農 遠期農業 風險與收益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小康社會”,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扶貧貸作為金融扶貧重中之重,受到廣泛關注。并且,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大環境下,政府制定引導性政策必須要考慮扶貧貸款在市場上的可行性,而非計劃經濟下強制性財政撥款。
二、扶貧貸款存在的問題
對于金融扶貧重點策略之一:扶貧貸。我有疑問:貸款的基本原則是保證本金和利息能夠收回,才能正常運行貸款業務。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大環境下,如果類似扶貧貸這種對農村貧困群體進行放貸有利可圖,為什么之前類似金融產品并沒有大大發展?顯然,對銀行來說,扶貧貸是一個風險大收益低,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的產品。當下扶貧貸之所以能夠得到發展。是政府的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的作用,那么,又一個問題出來了,這到底是“金融”扶貧,還是“財政”扶貧?我認為,當下所謂金融扶貧,應該稱之為金融體系輔助下的財政扶貧。
要想更充分發揮扶貧貸的作用。必須重視市場經濟這一大背景。而非過分依賴政府扶持:重視非政策性銀行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本性,而非片面強調銀行的社會責任感。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才能更好調動銀行扶貧積極性。
在以上基調下,對于扶貧貸,可以看出以下幾個問題:
(一)三農效益低下,同貸款追求高效目標產生矛盾
農業本身的自然特點就具有較大的風險,即使在風調雨順的年份,農民取得豐收,但農產品價格較低,同時,在貧困地區科技水平較低,難以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缺乏特色,增值少,銷售途徑單一等等問題。都阻礙著相關企業發展。這將使貸款主體對承貸主體失去信心。
(二)扶貧貸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
除了三農的低效性,盈利能力差,扶貧貸一般很難有擔保人,農戶自身并沒有任何可做抵押的財產。但是,政府卻對扶貧貸要求更優惠的利率。這導致風險高與收益低。
雖然。銀行尤其是農發行、信用社等銀行有其社會責任,欲扶貧必先承擔其社會責任。但是,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大環境下,銀行尤其是非政策性銀行。已經越來越以盈利為目的。這種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的特點對銀行扶貧的積極性還是造成一定影響的。
(三)審核貸款資格的成本限制
因為扶貧貸利潤低,銀行方面出于節約管理成本、降低不良率的考慮,并不愿意花費太多時間精力來為農戶進行資料收集、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管理等環節,這就導致很多有想法、有相應還款能力的困難農戶喪失脫貧的渠道。
(四)扶貧貸被富人獲得
一方面富人更有“關系后門”獲得貸款,可以通過一些法律擦邊球的行為獲取低利率的扶貧貸款;另一方面,銀行更愿意貸款給還款能力較強的富人,銀行即使發現此顧客不屬于扶貧貸的標準,也有可能繼續放貸。
三、解決辦法
本文認為,扶貧貸的核心在于解決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的矛盾。因此可以從增加收益與規避風險兩方面出發,解決問題。
(一)提高三農效率。降低農戶信用風險
對農戶提高種植、養殖技術下鄉,金融貸款知識普及,并建立農產品加工廠,為農產品提供銷路并增加利潤。從而增強償債能力。
(二)利用遠期合約進行風險防控
遠期合約從根本上增強農戶盈利能力,可以借鑒張家口種植甜菜的模式,扶持建立專門的農產品收購或加工的公司,在種植、養殖初期與農戶簽訂遠期合約。到期以固定價格進行收購農產品。而此公司因為相對專業實力強大。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進行產品的銷售。同時,地方政府建立與此農產品相關的加工業,進行一定加工再出售,一方面解決銷路問題,另一方面掙取更多利潤,解決一定就業。
(三)政府主導建立扶貧貸評估機構
政府主導的扶貧貸評估機構與當地銀行建立起合作交流關系,在地方官員、村支部的幫扶下,對農戶進行扶貧考核與調研,深入實地考察農戶資金需求和還款能力。如何將此信息對當地發放扶貧貸款的銀行、信用社進行共享,可大大降低貸款審核成本,提高銀行積極性。銀行成本降低,利于增加收益。
(四)完善法規。加強管制
政府和銀監會要嚴格監督扶貧貸款的用處,防止銀行與富人勾結,要使政府撥出的扶貧財政資金真正惠及貧困農戶,對挪用財政資金的個人或團體給予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