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歆
摘要:P2P網絡貸款近年來由于法律、監管不完善產生出很多亂象。即便投資者上當受騙的新聞時常報道,也依舊阻止不了新的投資者上當受騙。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非理性投資現象,本文通過行為金融學角度去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P2P網貸 行為金融 非理性投資 行為金融學
一、現象描述
由于國家監管政策體系滯后,P2P融資平臺跑路事件時有發生。2015年最出名的“E租寶”倒閉事件被曝光在公眾面前,成為了投資者重點關注事件。雖然監管部門正不斷的加大P2P網貸監管力度。行業規范也在逐步提高。但跑路,清盤,關站,失聯等行業亂象依舊叢生。從現有案例來分析,P2P導致投資者蒙受損失的亂象大致分為三類:
1.資金池。P2P網貸平臺通過前期資金的積累形成一定存量的資金池。通過資金池可以完成資金不同時間的劃撥,在不影響借貸業務的前提下達到投資者資金兌付的目的。資金池的存在使得網貸公司能滿足資金的跨時間分配。但同時蘊藏著極大地壞賬風險,一旦出現大面積壞賬,在兌付日到來時就會因為資金緊張而出現兌付困難。投資者只在乎平臺能否還本息付息。并不在意資金流的來源是產品資金回收還是后期投資者投入。
2.假標合同。網貸平臺項目信息披露匱乏,投資項目可做假。利用投資人投資不喜歡看要式合同的心理。網上提供項目與實際合同不一致。因此形成假標合同。即使大型P2P網貸平臺也依舊存在此類問題。而眾多損失的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時并未深入研究投資合同。
3.偽造平臺背景。某些平臺為獲取投資者信任,將平臺包裝成實力雄厚,背景強大的公司。以降低投資者顧慮的目的。對于廣大投資人來說,資金強大,實力雄厚的平臺公司違約風險很低,能夠保證投資人本息安全。因此值得信賴。
投資者在明知網貸平臺提供的高利率有著很高的投資風險仍然進行網貸投資。實際上這已經是一種投機的行為。從傳統的經濟學的理性投資人理論分析,很難解釋去這一類的金融異常的現象。而行為金融學對股票市場中人為因素研究是成功的,并且形成了相關的理論。借用行為金融學理論對分析P2P融資亂象問題。
基于行為金融學理論。本文引入行為金融學基本內容這個嶄新的分析視角來解析國內P2P亂象的成因。并在此基礎上討論解決問題對策,為治理P2P亂象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支持。
二、P2P亂象中的行為金融學理論
在早前經濟學理論中,推崇“理性參與者”定理。理論認為在有效市場的前提下,不理性參與人將因錯誤決策而被市場淘汰,剩下留在市場上的均是理性參與者。很明顯,停留在傳統經濟學角度是解釋不通即使無數人上當受騙。投資人依舊參與P2P網貸投資這一現象的。但是行為金融學提出了投資者的有限理性理論。為研究投資者不理性投資行為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行為金融學理論提出:人普遍存在非理性的決策和行為。在環境、個人認知水平、性格等條件約束下,人對自己的理性行為控制能力有限。因此。行為金融學能夠脫離傳統金融理論的束縛,從投資主體的角度分析其行為對P2P亂象的微觀影響。
(一)過度自信。投資人通常會依賴自己的判斷能力做出決策,在判斷投資成功率的事情上往往會摻雜非理性因素。形成了摻雜有自我意識的決策,做出決策事都有自我歸因偏差等等。這樣的包含個人非理性因素的行為稱之為“過度自信”。在做出決策時,投資人會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所獲得的有關信息去堅定地認為自己所做出的判斷是理性、客觀且規避風險的。因此在進行投資的環節中對自己的判斷過度自信。
正是投資人這種帶有直覺性的判斷使得改變了自身理性認知的軌跡。即便自身理性認知對P2P網貸產品做出高利率高風險的判斷。但在過度自信的驅使下仍然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二)從眾效應。從眾效應是指投資主體處在復雜的信息環境中,極易受到其他投資人行為的影響。這因素影響下,投資者極易忽視自有信息,當自身理性判斷與大多數投資人相反時,很有可能放棄理性判斷而依賴于多數主體的判斷。
P2P網貸投資過程中。投資人通常會參考其他投資人的評價。當從大多數人那獲得正面評價后,投資人選擇從眾。問題網貸平臺公司抓住投資人的從眾心理。制造大量虛假的正面評價,營造良好的經營氛圍來誘騙投資者進入圈套。
(三)易獲得性偏誤。易獲得性偏誤是一種慣性思維。當一個事情發生的結果是經常且相似時,行為人在遇到這件事后便可能認為發生的結果是經常性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若某類事件或結果是很難發生和意料到的,這樣的結果在行為人的思維中匱乏且模糊,行為人就會無意識低估此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因此,從易獲得性偏誤的角度解釋就是說投資人對于發生虧損這件事的認知是模糊的。以未曾發生損失的情況會一直延續這一判斷作為接下來投資的慣性思維,從而極大的低估了網貸產品虧損發生的可能性。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從行為金融學角度分析投資人的投資決策與傳統金融學中理性投資人理論相違背的現實情況可以發現:投資主體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而產生出非理性的投資行為。投資主體不會像完全理性的投資人那樣進行投資,而非理性投資人在蒙受虧損后也不一定會被市場所淘汰。相反,投資主體的判斷和抉擇過程中常常會受到若干環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響。表現出認知上的偏差和與理性抉擇相矛盾的行為。因此。P2P網貸市場的參與者只能保持有限理性。
(二)建議與看法。1.加大投資風險的宣傳教育力度?,F有投資者投資經驗少,風險意識普遍較差。許多投資者都存在投機心理。因此。政府及監管機構應通過各類新聞媒介大力開展投資風險教育及宣講活動。正確引導投資人的投資心理和投資行為。減少投資者不理性交易行為。2.加強信息披露。完善P2P網貸市場的信息發布和傳播機制,使得市場信息能夠有效的傳遞。監管網貸平臺的經營透明化,公眾能起到監督作用,進一步減少違法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還能有效方法“從眾心理”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