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與建筑系 黃文娟
中國制造2025的首要任務是以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來實現我國制造業智能化與互聯網化的設計與生存,使設計人才呈現社會化的發展趨勢。藝術設計專業是應用型專業,直接服務于相對應的制造產業,在這個專業發展趨勢下,藝術設計專業融合互聯網信息技術既是時代的需求,又是教學系統重構的必然路徑。
藝術設計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中還存在單一教學的問題,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教學內容仍舊十分缺乏。例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涉及地貌、建筑、植物、水體、人文等不同的元素,而這些元素的學習需要與相關學科的教學形成連接性。實際上,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常常是延伸于教學課堂以外的,學生在學習中應加強對于教學資源的利用,但現有的教學資源中除了常規的圖書館、教材以外,學校并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數字圖書、網絡、主題網站等資源,這對學生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造成了困難。
(一)兼容開放普適。藝術設計專業的信息資源獲取與知識構建需要在能夠具有連接性的社會網絡中學習,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課后的學習、設計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更為重要。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各種終端都能夠實現信息的傳輸普適化,藝術設計專業所需的資源也能夠跨平臺被獲取,信息技術的這種功能能夠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實現學習資源的信息共享。
(二)智能搜索聚合,信息資源的高效利用。由于藝術設計專業涉及的學科內容廣泛,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為學生提供直接有效的教學資源,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如何重新構建知識體系,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搜索海量的信息,而互聯網的智能性能夠快速解決這一困境。互聯網能夠高效搜索各種不同的信息,并且能夠有效地應對信息,實現資源利用的高度聚合,有利于藝術設計專業師生獲得相關資源。
(三)云端運算,為教學與在線作業提供新思路。互聯網云計算能夠有效解決藝術設計專業內容多、內存少問題,在云端進行運算、設計、制作,所有的信息都能夠被有效地保存,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發揮專業能力,進行試驗型的創新設計。
互聯網背景下,藝術設計的教學系統進行重構應有效的結合信息技術資源,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
(一)教學資源系統平臺建設。在互聯網背景下,共享資源成為主線,在資源開放、共享的同時,不斷衍生出更多的智能化產品與平臺。可以預知到,未來在教育教學層面中,教學資源并不能成為教學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教學組織與教學過程會占據中心地位。因此,教學資源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在當前顯得十分必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創設教學資源系統平臺有利于實現信息技術與藝術教學的深度融合,同時能夠為藝術設計專業提供更多的教學可能性。
(二)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探索。互聯網與藝術設計的深度融合還要求有更多除了信息資源以外的教學平臺,在教學平臺上,學生能夠與教師線上互動,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練習、交流的機會,提高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主動性。另外,交互學習平臺能夠以圖片、影像、視頻等進行交流學習,也有利于教師開展學習任務。在此基礎上,學生所發表的觀點、看法、學習內容、學習進度等都能形成資源庫,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動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適合的學習規劃。
(三)互聯網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信息技術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也能夠給教師更多了解學生的機會,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的個性化學習關鍵在于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自身個性化學習環境的構建。在學習環境中,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個性傾向都由學生自主選擇,互聯網環境為學生提供相應資源,并幫助學生分析,形成專業化的目標知識體系。一方面有利于讓學生了解自己當前的學習狀態,另一方面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空間選擇學習資源。
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應與信息技術相融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除了構建信息資源平臺,為學生提供與課程相關知識以外,還能夠提供教學平臺與個性化學習平臺。這些平臺的提供在互聯網背景下有一定的便捷性,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也是教學系統重構的一種方式,相較于傳統的教學,信息技術的融合在教學上起到創新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