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新,陳海東,趙慧娣
體育場館的社會化不僅利于體育的健康發展,而且也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關鍵因素。我國學校體育館總數有限,人口眾多,難以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為更好地貫徹《“鍵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夠積極地投身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中,從而促進大眾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進行體育活動的場地、設施完善是首先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如何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功能已成為當務之急。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區和大眾開放,意味著學校體育場館在確保學校的正常體育活動下,課外或假期以收費或免費的形式對有體育鍛煉需求的學生、群眾、運動隊等非本校人員開放,為他們提供活動場地[1]。
針對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現狀,既有從整體角度出發,又有從局部省市地區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既有成效,又存在很多問題,急需改進。
雷厲等學者對北京部分高校體育設施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北京作為全國的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國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有更先進的經濟基礎、物資基礎、管理水平和思想意識。北京的本科、專院校擁有多個體育場館和眾多體育資源,開放程度較高,便于更好的為全民健身運動服務帶頭做好典范。
劉晶等學者對高校體育場館的需求現狀進行了研究,指出高校體育場館供應存在的問題有:體育場館數量有限,供給嚴重不足,我國人口眾多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注重健身運動,健身需求量大,供給速度快速增長;公立學校主要有相關政府提供財政支持,由政府統籌,對外開放數量較多,因此供給主體以公立學校為主;高校體育場館的使用、維護、保養和管理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資金;非公經濟實體逐漸開始涉足高校體育場館的供應;高校體育場館和生產環節之間沒有實現有效的分離。
黃濱等學者對目前大學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管理模式進行了總結,主要包括學校承包模式、校外承包模式、輪流值班模式、四種責任制管理模式。
新疆日報報道了長春學校體育館開放的模式,概括為“五三”。即三個開放原則:政策支持原則、付費公開原則和有保證的教學原則;三種管理模式:學校自管、學校聯管和學校社區共管;三種開放形式:學校健身俱樂部系統、校際健身俱樂部系統和社區健身會員系統;三種開放模式:分流(教學區域和開放區域分離)、時間分配(開放時間內的健身)和項目分配(選擇不同的項目開放);力求“三方面贊同”:學校贊同、家長贊同和社會贊同。
楊震等學者通過對部分省會城市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主體的研究發現,管理主體主要有后勤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體育院系或體育部、校資源市場拓展部門管理及其他管理,其中體育院系或體育部為主要管理部門。說明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存在多種管理實體和多元化、差異化的管理運作模式。
王登峰對學校體育場向社會開放的理念和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學校體育場向社會開放的工作需要大量資金,在學校開放的體育場館里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們,如果出現意外傷害,如何保障?為了保證學校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如何鼓勵校園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的同時,鼓勵和推動校外公共體育場館為學校體育服務,促進全社會公共體育資源的共享?因此,相信目前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的開放性存在四個問題:開放條件、資金、安全性和雙向開放性。
陳啟湖研究了大學體育如何與社區體育融為一體,從體育場館本身的優勢和經營者的商業模式入手,分析了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缺乏宣傳、經營管理組織混亂、學校體育組織管理滯后等問題尚待改善。
楊新生對江蘇省部分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體育場館管理主體存在多元化,相應地,它直接導致了許多管理問題,如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導致主體利益相互交叉混合,從而產生管理責任不明、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最終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制度疏松、專業管理部門缺乏、管理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另外,限制學校對外開放的因素包括:體育場的規模和成本,產權和制度,目標和收益,運營時間收費和安全,服務目標和環境等。
鑒于目前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現狀,各級政府部門要從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大局出發,通過政策法規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給社會提供更大支持。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實現學校和社會體育資源共享和利益的“雙贏”,并正確處理校內正常教學、訓練與向社會開放的關系。
建立有效的公共體育場館體系,為體育場館的維護、保養和可持續利用提供資金;為在學校體育館鍛煉的公眾提供安全保障;由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出現意外傷害事故之后構建第三方協調機制,推廣到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過程中,建立保險制度;將更多體育場館規劃建設在學校、社區及周邊,讓體育場館發揮最大效益,而不是使其變成閑置之地。
建立一套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有效標準,主要包括體育場館本身必須達到的標準,場館在學校的位置以及與學校和社區的連接標準,政府補貼和收費標準,場館管理和開放時間標準等,將這些方面進行有效定位。
為社會服務是學校體育場向社會開放的起點和歸宿。包括從適合自身發展的體育場館經營模式的選擇,體育管理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體育場館規章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出發,以服務社會為終旨,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