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英
【摘要】朗讀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熟悉和理解文意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從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兩個方面探討如何引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進而提高其朗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教學中,都強調朗讀的重要性。大多數學校的早自習均設語文和英語。語言學習是在對語言文字的音、形、意掌握的基礎上而展開的。而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讀出聲都會產生節奏美,這對進一步理解文章含義起到的重要作用是默讀所不能及的,并且有的作者在創作時還會考慮到押韻的問題,這使文章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有韻律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什么有人讀完文章總能準確地判斷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有的人讀很多遍仍然對文意不能理解,原因就在于前者有豐富的讀書經驗,而后者讀書甚少。
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韻律美
不同的科目都有各自獨特的美。數學突出表現為縝密巧妙的邏輯思維之美,美術突出表現為各種造型藝術之美,而語文之美表現在語言文字之美以及通過語言文字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首先可以通過具體課文篇目逐步引導,讓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字獨特的韻律美。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向往的,學生被語言的韻律美感染之后,更愿意主動朗讀。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中有課文《姓氏歌》。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悉中國常見的姓氏,進而認識這些姓氏的漢字。課文的開始是由四個問句和四個回答構成的,通過一問一答的互動方式,讓學生很容易地了解了“木子李”和“弓長張”的構成。緊隨其后為避免重復和冗余,直接羅列了四個姓氏的漢字構成,分別是“古月胡”“口天吳”“雙人徐”“言午許”。并且前兩句結尾的“胡”和“吳”押韻,后兩句“徐”和“許”押韻,押韻使讀者在出聲朗讀的時候更加順口。學生讀出來會有韻律感,并且讀的次數不需要很多遍便可以記住。文章的最后一段則不再對姓氏的漢字構成進行拆分,又變換了一種姓氏,將姓氏按照易讀好記的方式羅列出來。最后兩句添加了常見的復姓,并且兩句的結尾“東方”和“歐陽”也是押韻的,以押韻的兩個詞作為全文的結尾更凸顯了文章的韻律之美。由于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對常用漢字的學習仍處于初步的積累階段。本文更多的是要求學生通過反復地朗讀熟悉課文,進而熟悉課文中出現的漢字。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這是前提,還有必要由教師示范朗讀并在朗讀時說明文章押韻等精妙之處,或者播放音頻教學資源。教師示范或者音頻教學資源的播放,首先讓學生感受到了這篇課文獨特的韻律美。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取分組朗讀的形式讓全班學生齊讀。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每一組一句交替齊讀。文章的前兩句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全班朗讀獨特的韻律效果,并且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另外,由于分組是兩組,在一輪朗讀結束之后還可以交換朗讀內容。以上是第二個環節,通過全班學生的齊讀營造朗讀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進一步感受文章的韻律美。這個環節結束后,還可以留少部分自由朗讀的時間交給學生。學生只需遵循自己的朗讀節奏,并且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回憶并感受教師講授的文章的韻律美,還可以結合自己的朗讀進一步熟悉和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的韻律之美還體現在其他類型的課文上,比較典型的就是古詩文。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現今我們使用的漢字讀音以及漢字的用法已經與之前的各個時期有很多的不同。古詩文中的省略、活用等文字現象較多。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選入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古詩文佳作。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古人作品有一定難度,但只要引導學生學會了其中漢字的讀音以及某些漢字的基本含義,學生通過朗讀便能較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師在進行古詩文的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文獨特的韻律美并通過朗讀增進對其的理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描寫了舒適的田園生活。這首詩的第一二句的最后一個字和第三四句的最后一個字是押韻的,使得它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古詩文的很多字詞及其組合在現在的語言文字中的運用已經比較少了,但是將它們讀出聲卻很有韻律之美,比如這首詩的“話桑麻”,雖然僅僅是三個字,卻寫出了詩人與友人談論農事的生動畫面,并且韻律極其優美。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充分挖掘出體現古詩文韻律之美的文字表達,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感受。
二、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意境美
通過出聲的朗讀,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上文提到的課文的韻律美,還可以感受課文的意境之美。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山中訪友》描述了“我”獨自去拜訪山里特有的朋友,表現了作者親近大自然、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這篇課文對改變如今很多小學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與自然脫軌的現象有重要的意義。作者通過自然優美的筆觸生動傳神地描繪了“我”拜訪的朋友,通過文字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朗讀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帶入進去,進而朗讀出的效果即是文章所營造的優美意境。反之,如果朗讀沒有適當的感情注入,那么讀出來就會流于平淡,反復朗讀也只是單調重復。文中有一段“我”與山中朋友打招呼的描述:“你好,清涼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飛流的瀑布……”在朗讀時,“你好”要讀出生活中朋友見面的熱情,疑問句要讀出疑問的語氣,并且根據對各位朋友的細節描述,相應地讀出柔美和氣勢磅礴的感覺。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文字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將感情帶入其中有感情地朗讀,并通過朗讀感受文章的意境。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