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純 楊幸君
【摘要】本文以推動語文教育發展為前提,圍繞激發學生發言熱情這一話題,分析了課堂沉悶、學生不愛發言的原因,并以小學高年級段語文教材內容為例,針對課堂激發學生發言熱情的方法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目的在于改變當下教學局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發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堂中學生的發言至關重要,通過解讀學生的發言,教師能準確掌握學生的知識理解情況,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但是從現階段語文課堂提問情況來看,許多學生不喜歡舉手發言,有時全班都不作聲,課堂逐漸演變成教師自己的“一言堂”。為了打破這一僵局,教師必須要充分激發學生的發言熱情。
一、影響學生發言的因素
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教師發現害羞膽小是阻礙學生主動發言的首要因素。《莊子·知北游》中提到:“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學生往往在入學前幾年喜歡發言,隨著年齡的增大而越變得不愿意發言,害怕發言時無意說錯話而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說得多,錯的可能性就會變大,索性直接選擇放棄發言。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課堂氣氛、學生表達能力等也是影響學生主動發言的重要因素。
二、小學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發言熱情的具體措施
(一)語言訓練,樹立發言信心
蘇軾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要想激發學生的發言熱情,必須要開展好語言訓練活動,使學生能夠敢于表達自己。小學語文課堂,學生不喜歡發言甚至是抵觸課堂提問的關鍵在于缺乏自信。教師需要以此為突破口,樹立其發言信心,鼓勵學生多說多練。
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游園不值》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語言訓練的方式,要求學生緊緊圍繞“歌頌春天”這一主題大膽發言。如分享一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或朗讀一段有關“春天”的文章,或簡述自己的春游經歷等。通過開展語言訓練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交流,相互交換思路,無形中樹立了學生的發言信心。語言訓練形式有許多種,如主題班會、口語交際、午讀匯報課等,教師不要局限于某一種。以主題班會這一活動為例,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排練節目、寫發言稿、兼任主持人等。教師需要把握時機介入指導,為學生提供發言機會,使學生喜歡上發言,既使學生突破了自己,又提升了學生的膽識。
(二)創新教學,激發發言熱情
考慮到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及喜歡提問的這一特點,教師需要以此為切入點,為學生構建相對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尊重學生學習差異,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同時,教師需要與學生建立友好關系,經常找學生交流,使學生不再畏懼自己。
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晏子使楚》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鼓勵其發言。如:“使”是什么意思?課文標題又是什么意思呢?齊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國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嗎?出使的結果又是如何?借助設計多種層次的問題,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在提問環節,教師依據問題難度選擇合適的學生來回答。此外,層次性問題還具備靈活性、開放性等特點,尤其適合小學高年段學生。
(三)傳授方法,增強發言能力
從實踐教學中發現,學生在解讀文章時很難達到標準答案的要求。此時,教師的方法傳授與示范解讀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介紹與文本進行對話的方法與技巧,糾正學生的錯誤思維,使生本對話變得更加深入,在深化理解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發言能力。
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白鵝》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能掌握作者的寫作用意,教師需要選定合適的視角,引導學生自主解讀,使學生領悟其方法,從而變得有話可說。在教學中,教師不可以設計此種簡單的問題,如“文章中這只白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而是引導學生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等角度進行分析。在解讀文章內容時,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只需依據文章內容與寫作風格有側重點地品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此外,教師應要求學生廣泛閱讀書籍,注重日常語言積累,為提升自己的發言能力奠定基礎。蒲松齡曾說:“欲讀天下之奇書,須明天下之大道。”要想發言變得更加有底氣,學生就必須要做好知識儲備工作。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制訂計劃,如一周最少閱讀1本書,邊讀書邊做筆記;或是為學生介紹經典書籍等。只有積攢大量的語言素材,學生才能更加全面地剖析問題,為發言奠定理論基礎。
三、結語
借助上述方法,學生將由最初的抵觸到主動參與積極發言,發言熱情被充分激發,創新思維被激活,發言能力也將得到全面強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新方法,勢必將原本“沉悶的課堂”轉變成“百家爭鳴”。
參考文獻
[1]何超.新課程下小學語文課堂發言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
[2]鄭永麗.課堂發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潛在價值[J].西部素質教育,2017(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