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文
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通過學生的各種有效學習合作,引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并且指出,要“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使學生“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
一、學生獨立思考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發展動力
合作學習是通過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學習才會有成效。如: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討論,形成集體意見。否則,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見解之前就急于討論,學生的思維還沒有打開,容易被別人觀點同化,出現人與亦云的現象。
二、教師引導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
強調學生間的合作,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始終是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以高漲學習熱情投入于合作學習中。在合作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巧妙引導。特別是出現困難、意外混亂局面時要深入小組,掌握情況及時調控,保證小組學習合作有序、有效地開展。教師要及時診斷與處理問題,注意激活“冷場”,控制“過熱場面”,使全體小組成員“動”起來。教師還要下組參與學習討論,及時把握各組學習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機智,調整學習時間,同時還要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方法,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合理分組。首先打破了課桌的擺放,將傳統的“秧田式”座位排列,變成每組4人。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學生給自己的小組創意取名,編寫響亮口號,增強組員的凝聚力。
2.明確分工。小組內要有一定的分工,班級首先要確定學習成績好、責任心強、組織能力強,在同學中有較高威信的學生為該小組的組長。其次還有一個副組長來協助組長完成監督工作。每個小組4人,形成一幫一的模式,組長幫助一名學生,副組長幫助另一名學生。這種搭配防止交流中出現“搭便車”的情況。
3.組長培訓。小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直接影響著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在推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英語教師首先要對小組長進行培訓。要求小組長要團結同學、幫助同學、善于組織并勇敢擔當學習小組的領袖角色;小組長要及時檢查小組成員課堂學習情況和每天英語學習內容的落實情況;小組長還要負責維持本組同學的學習紀律。
四、提煉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1、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合作學習。
分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主要環節。此環節以學生自學探究為基礎,學生個體自學探究中,有些問題難以解決,就以小組為單位,同學間交流意見互幫互學。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由被動聽講變成主動參與,從而學會傾聽別人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意志,積極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行討論、辯論,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互相啟發補充。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互助、討論、交流 等提高學生個人的學習效果,并達到團體的學習目標。
2、積極評價,倡導合作創新。
合作學習的評價觀與傳統教學的評價觀也有很大不同。傳統教學的評價強調的是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熱衷于分數排隊,脫離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評價,與傳統教學的評價相比較,評價方式從個體競爭型目標結構為主,轉變為集體合作型目標結構為主。
在評價中,我把學生分成3大組,6個小組。把評價分成五個模塊:聽、說、讀、寫、演。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小組及個人的表現進行有效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可以先讓各個小組成員進行評價,最終由老師做出評價。這種形式使小組成員有著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定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改變了單純的“輸—贏”關系,增強了“利益共同體”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他們主體性的培養與發展提 供了無窮的動力,從而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在小組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和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成員可以互補,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實現思維、智慧上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相互團結的力量使小組成員互勉、互助、互愛。一個學生的成功同時會幫助別人成功,包括組內、組間存在著一種合作學習共同進步關系。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發現知識,在自主學習中不斷獲取知識,在合作與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提高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是符合時代進步和發展的學習方式,它對促進學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將發揮積極作用。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合作學習的理念,扮演好合作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這樣,歷史教學就會上一個新臺階,收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