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靜
【摘要】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關系的制度安排。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經歷了傳統的傳統的股東模式到利益相關模式的演變。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紛紛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給予關注,人們開始意識到企業不僅僅要承擔經濟責任,還要承擔法律、環境保護、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社會責任,而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也逐步得到認可。本文旨在對近年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論研究成果進行歸納,以求對利益相關者在參與公司治理模式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公司治理 利益相關者 研究
一、相關概念
1.公司治理的概念
昊敬蓮教授認為:公司治理結構是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并在這種結構中上述三者形成一定的制衡關系。
世界經濟合作組織認為:公司治理是一種對工商業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
本文采用美國教授錢穎一的說法,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來支配若干在企業中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團體,并從中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
二、常見治理模式
主要包括股東模式和相關利益者模式。
股東模式奉行“股東至上”原則,按“擁有公司最有價值資源者即公司真正控制者”的原則,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核心,以之為企業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膚…點。
相關利益者理論則認為:公司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組成,他們提供的要素構成企業的專用資產,企業應該當為這些利益相關者提供服務,并讓其參與公司治理。
三、傳統公司治理理論的局限
(一)公司治理層缺乏監督
傳統的董事會制度存在缺陷,即使是外部董事,往往也是由管理者來進行選擇的,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董事既不擁有對抗管理者的力量,也不能接觸到準確有用的信息,從此導致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
(二)大股東的權利無法限制
經研究,高管通常來自控股股東,但卻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來對大股東進行有效制約,由此導致了大量的控股股東侵占小股東利益的事件。
四、利益相關理論闡述
(一)相關概念和分類
(1)利益相關者的概念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中發展進來的,與傳統理論的區別在于,該理論認為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如債權人、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等,因此,企業不僅要為股東服務,也要保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費里曼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能夠對組織實現目標過程影響的人。
美國學者Donaldson,T homas和LeeE.Preston則說,利益相關者是在公司的程序性活動和實體性活動中享有合法性利益的自然人或社會團體。
(2)利益相關者的分類
現在通常的做法是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五類:
包括股東、員土、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五類。
(二)常見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
1.日本模式。
日本學者伊丹認為,只有企業主權者才能參與治理。而主權者需具備的條件:一是提供不可替代資源,二是承擔企業經營的重大風險。因此,只有核心員工和公司股東才能參與到企業的治理中來。
2.德國模式
在德國,公司一般下設監事會和管理委員會。其中,管理委員會可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納入進來。比如:員工、債權人等,管理委員會對公司的運營負責,監事會進行監督。不可以剎王,以此來確保利益相關者參與企業治理,促進企業長久發展。
(三)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意義
1.有助于促進各利益相關者的合作,以共同促進長期利益的實現
在企業中,公司的控制權往往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但事實上,債權人、員工等也為公司提供了專用資本,同時也承擔了公司運營的風險。只有他們之間有一個持久的合作,才能使各方利益得到保證。利益相關者理論注重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協調和合作,使各方利益都得到最大化,從而實現公司價值最大。
2.有利于形成制衡機制,減少代理成本
現代企業中,代理問題始終是約束公司發展的大問題。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信息的不對稱、內控失效等問題廣泛存在,而管理者濫用手中的權利,損害股東、債權人利益的事也時有發生。然后,公司職工和相關債權人在監督管理者方面有其天然優勢,充分發揮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可以形成強有力的監督制衡機制,降低代理成本。
3.促進公司治理主體的轉變
公司治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其正常運行也需要相關利益者的支持。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的競爭也進入了合作競爭時代,充分肯定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地位,激發其積極性,使其參與到公司治理上面,有利于公司的長足發展。
(四)面臨的問題
1.利益相關者概念的內容需進一步界定
盡管不同的理論對利益相關者概念都進行了闡述,但怎么辨識哪幾類利益相關者是重要的?治理客體是誰?如何來進行共同治理?對于這些問題,暫時理論界還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2.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利益相關者群體的重要性是一樣的嗎?如何來劃分權重?
(2)利益相關者如侗在現實中參與到治理中,該如何設計一個統一的控制結構,使相關利益者都各負其責,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3)眾多利益相關者本身的目標與企業目標也是不完全匹配的,他們之間的利益如何來協調,如何規避治理鳳險,也值得考慮。
綜上所述,利益相關者理論既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無論如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將利益相關者納入治理體系都是一個趨勢,且會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發展和市場的完善。
參考文獻:
[1]賈生華,陳宏輝.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方法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5:13-18.
[2]付俊文,趙紅.利益相關者理論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2:16-21.
[3]王喚明,江若塵.利益相關者理論綜述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4:11-14.
[4]林萍.利益相關者理論綜述[J].閩江學院學報.2009,2:54-58.
[5]任海云.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現狀綜述[J].商業研究.2007,2:30-32.
[6]劉利.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