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輝 杜海軍
【摘要】高校預備役教育是每個國家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重夫課題。它不僅涉及到人才培養、素質養成、思想覺悟的提高,而且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亡、社會的發展乃至民族的昌盛。其目的是要不斷地提高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關心程度,提高受教育者的國防觀念、強化國防意識,增強國防行為能力等。我國的高校預備役教育,是以一定的戰爭觀、國家安全觀以及軍事理論、軍事歷史和軍事知識與軍事技能,對高等院校學生施加影響的活動過程。
【關鍵詞】預備役教育 高等教育 融合發展
前言
高校預備役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使大學生預備役教育生命力更加持久,還充分發揚了高校教書育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效益。從國家政治和政治學角度來分析,高校預備役教育對于國家意志對大學生群體的灌輸有重要作用,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從社會發展和社會學角度來分析,高校預備役教育對于大學生群體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公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這也是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要求;從國家軍事發展和軍事學角度來分析,高校預備役教育對于大學生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的培養和國防意識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這也是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方面;而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高校預備役教育對于在校大學生心理和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具有重要影響,對于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預備役模式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教育
對大學生意志品質、組織紀律觀念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相的培養都會起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比擬的獨特作用。一是以軍事訓練為主要內容的軍營生活,對大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具有其他學科、其他場所、其他手段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軍事訓練與一般體育鍛煉最大的不同點是具有強制性。軍事訓練要求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練兵。這種強制性,有利于在艱苦條件下磨煉自己,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從而有效地培養百折不撓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的吃苦精神。這些都是當代大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大學生最缺乏卻又是最需要的。二是對學生組織紀律觀念和嚴謹作風的養成具有獨特作用。進入新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獨生子女家庭己占社會的半數之多。多數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溺愛,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自由散漫的生活習慣。預備役中的軍事化正規訓練,要求學生一切行動聽指揮,一切活動都要按計劃嚴密組織實施,認真貫徹落實;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要嚴格遵守組織紀律,集中精力參加軍訓,令行禁止,從而培養他們嚴明的組織紀律觀念和嚴謹作風。三是對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具有顯著作用。把大學生編入預備役接受國防教育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十分有效的載體,國防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內容是有關國家的安全防衛的問題。這樣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大事,最能夠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共鳴,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愛國熱忱。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原則。確立集體主義精神,除了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團體實踐中對集體主義的理性感悟,并使這種感悟內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軍事活動的團體性和軍事斗爭的對抗性是軍事領域的顯著特點,團體性有利于培養集體意識、協作精神,激發集體榮譽感;對抗性有利于培養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團體協作精神激發競爭意識。
二、預備役教育規范大學生行為
我國軍事訓練中的“三大條令”具有嚴格、緊張、統一的特征,能約束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紀律觀念及行為準則。預備役教育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禮儀、言行舉止、內務衛生以及請假銷假等均有相當明確的規定及要求,可幫助他們形成制度意識;預備役教育的總體性與嚴格的紀律要求,能夠提升大學生約束與管理自身的能力;預備役教育中各類富有成效的訓練舉措以及管理規定能培養大學生遵守紀律的行為習慣,體質得到鑒段煉,提升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堅韌的毅力。近年,高校校園中的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學生受抑郁、失眠的困擾,依賴性強、意志力薄弱,心理狀態堪憂。預備役教育創設出來的軍營環境,能夠為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的預備役教育條件相當艱苦,要求也十分嚴格,與體育課的訓練強度不可同日而語經過一個時期的訓練,他們的抗壓能力能得到提高。
三、預備役教育與高等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策略
1、完善預備役教育與高等教育融合度
對于廣大的高校普通專業學生而言,以有限的軍訓和軍事理論課為主的國防教育過于單一,高校大學生是未來推動國家發展的棟梁,接受的素質教育必然應是全面的,而加強預備役教育正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補充。高校普通專業學生的預備役教育應在加強與常規學科的融合上下功夫,將預備役教育要素融入在非國防學科的日常教育,才能取得“雙贏”的教學成果。高??梢砸罁煌瑢W科的特點,按照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編寫試用預備役教育教材,規范教學系統,并根據實際教學效果和教學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材內容;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交叉學科教學活動,如愛國主義歌曲歌詠比賽、中外國防簡史知識競賽等,拓展國防教育形式,創新內容;可以在非國防學科教學過程中加入預備役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為預備役教育的開展奠定思想基礎。在非國防教育學科中融入預備役教育,加強預備役教育的強度,有助于實現預備役教育的常態化、常規化。預備役教育可以貫穿于任何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中,這樣使預備役教育活動得到更多的專業和技術支持,預備役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創新高校預備役教育理念
新時期的高校預備役教育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價值,以增強大學生國防意識為重點,在創新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上下功失,使預備役教育能貫徹先進性要求,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要樹立預備役教育新理念。高校預備役教育應堅持“三個協調”的原則,即集中教育與經常教育相協調的原則;重點教育與普及教育相協調的原則;理論教育與軍事實踐密切協調的原則。同時,要增強“三個結合”的預備役教育的新觀念,就是在高校預備役教育的全過程,應做到與學校素質教育、道德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在大學生軍訓工作方面,應做到地方院校與當地駐軍相結合;在軍事理論教學及國防知識講座等方面,應做到校際結合,即地方院校與軍事院校相結合。從而不斷拓展國防教育的有效途徑,不斷增強高校預備役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充實和更新教育教學內容。愛國主義是預備役教育開展的“土壤”,否則預備役教育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預備役教育的內容是由國防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的任務決定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重點。應結合新時期的新特點,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預備役教育模式,在繼續普及國防知識、加強基本軍事技能訓練的同時,有重點、系統化地抓好維護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維護國家統一的觀念,強化反侵略、反分裂的意識;樹立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國防意識,履行預備役義務;牢固樹立維護國家綜合安全的大國防觀念,提高維護國家政治、經濟、科技、信息、資源安全的自覺性,高度警惕西方的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進行中國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我國各方面的歷史與現狀,了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步驟和宏偉前景,增強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組織學生社會實踐團隊,或深入企業基層,或遠行到西部農村,以經濟、文化、環境等多方面作為切入點開展理論宣傳、法制宣傳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既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又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國情。以此不斷增強大學生的預備役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以實際行動為國家安全、穩定和發展作貢獻。
3、強化預備役教育考核體系建設
根據高校預備役教育需要,設置預備役教育考試考核的體系化指標,作為考試的基本衡量標準,包括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評分標準、學分設置、考試獎懲辦法以及相關的制度機制等。高??梢园凑湛荚嚳颇績热?,將預備役教育考試分為客觀考試和主觀考核兩種形式,具體形式還需要根據考試內容進行劃分??陀^考試主要檢測學生對軍事理論知識的掌握,所以考試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這就要求考試以閉卷形式進行,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明確標準答案,實行統一閱卷。主觀考核的內容主要是與預備役教育相關的開放性問題,所以基本采用開卷考核的形式,通常要求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就相關學習問題進行探討。所有考試成績均存入檔案,不及格者需要重修重考。只有建立明確的系統化標準,才是預備役教育考試考核正規化、規范化的有力保障。
4、高校預備役教育形式多樣化
在進行高校預備役教育的軍事理論課程和軍事訓練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需要開展多種多樣,各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活動。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防教育中經常通過組織和成立各種專門的軍事訓練團和其他社團,以此來促進大學生進行軍事理論教育和軍事訓練活動進行軍事教育活動開展的基本形式,各高校根據各自學校自身的專業設置和自身教育教學特點,組織和開展多種形式的經常性的形式多樣的高校大學生軍事教育活動。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的預備役教育活動開展經常在高校大學生預備役教育的組織方式和形式上進行,除了對高校預備役教育的軍事理論課程和軍事訓練的教育教學活動外,還通過不斷探索新的高校國防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徑,注意和堅持平時教育和集中教育的結合,我國的預備役教育活動在軍事理論課程和軍事訓練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重視各高校內外預備役教育環境的建設和維護,以此來增強大學生的預備役教育學習熱情,通過舉辦各種預備役教育知識講座和其他活動進行高校預備役教育的開展。
5、高校預備役教育師資建設
高校預備役教育雖然也得到了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很多高等院校也有了相當數量的預備役教育教師隊伍,我國當前高校大學生預備役教育需要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科學文化水平請,又具備現代軍事理論和軍事訓練技能的教師隊伍,軍事理論教育和軍事技能實操訓練的教師不論在年齡還是教學經驗上都要適應現代國防軍事的需要,了解大學生對課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和反饋意見,懂得教育規律和尊重學生的教師。預備役教育師資力量主要來源于除了大學自身配備的教師和軍事研究教研室外的軍隊或者屬地武裝部門的派遣,當然還有在學校外部聘請的國防軍事專家和學者來做預備役教育軍事講座和座談的客座教授。在我國高校開展的大學生預備役教育中應該加強對預備役教育教師和軍事訓練教官的嚴格管理和監督工作,堅持在預備役教育中抓住預備役教育教師和軍事訓練教官人才隊伍管理的關鍵環節,在武裝部門和部隊派遣現役軍官和高校自身的預備役教育教師的聘用和教學管理的各方面嚴格把關進行有效的管理,大力加強預備役教育教師和軍事訓練教官師資隊伍的建設,在聘用和管理環節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把那些思想政治覺悟高、軍事業務素質能力強和教育教學水平高的干部納入聘用教師和教官的師資人才隊伍,定期進行考評和教育教學交流活動,以此來保證從事預備役教育教學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結束語
高校大學生關心國家動態,熱心社會時事,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的五四學生運動,還是今天高校內大學生自發成立的各種社工組織,無一不體現著大學生堅定的政治取向和愛國熱情。通過大學生的表率作用,對動員社會大眾工作有著積極正面的幫助。高校預備役教育,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加強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讓大學生更自發自覺的在非常態環境中主動面對問題,為危機動員提供正面積極的幫助,方便集中社會各個層面的力量和資源去面對解決危機事件,因此通過高校預備役教育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發揮社會動員作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建軍.高等學校預備役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
[2]陳滿先.探析構建國防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J].國防,2011,9
[3]孟凡志.高校預備役教育中存在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3
[4]茍鵬軍.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現狀及對策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9
[5]念克俊.國防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2012,8
[6]嚴新綱.高校預備役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