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思
【摘要】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對人們生活方式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居民的消費,進而促使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本文將針對互聯網金融對中國居民消費的影響展開研究,分析互聯網金融對人們交易方式與支付方式帶來的改變,闡述對中國居民消費的影響內容,并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有關意見。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中國居民;消費;影響
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并逐漸融入到社會各個行業中。現如今,人們的交易與支付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互聯網金融對人們消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傳統市場行業受到極大打擊,而互聯網交易行為質量亦參差不齊。研究互聯網金融對中國居民消費的影響,針對其中優點加以發揚,缺點及時整改。促進互聯網金融對人們消費環境、心理、行為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必要性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變化必然朝向積極方向,并成為中國尋求經濟中高速增長新引擎。實踐證明,供需協調是當前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傳統需求主要包括投資、出口、消費。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消費需求逐漸發生了轉變,并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現階段,互聯網的普及,致使中國居民信息接受差異逐漸拉近,便捷的網絡支付、消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未來我國消費需求的增長將有無限可能,并迎來重大突破。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是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呈現疲軟狀態,經濟增長呈L型發展的態勢。在該時期內,應進一步加快供給側改革,發揮互聯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作用,并更加關注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當前,“互聯網+金融”的新模式更能夠深入挖掘潛在的消費需求,進而促進現代產業的創新與發展,提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能力。現如今,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十分明顯。因此,培育并刺激消費潛力,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
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第三方支付的消費模式,進一步刺激居民網絡消費的發展潛能,使得互聯網金融與網絡消費相互促進,并帶動網絡消費規模不斷擴大。馬克思所提出的消費與生產的關系來看,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也起到引導生產的重要導向作用。可見,消費對于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越加明顯,居民消費也進一步促進生產規模的增大。
綜合來看,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具有重要意義,以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刺激居民消費,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而金融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與實體經濟相協調,進而形成一種新的金融形態。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
(一)互聯網金融在國外的發展現狀
1971年,美國機建立的Nasdaq奠定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并將這一全新的運營模式變為現實。1999年美國總統簽署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進一步促進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2000年,西班牙創建了第一家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并將該種經營模式推向了世界。進入21世紀后,全球發達國家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推向高潮,網絡銀行、借貸等新興互聯網金融模式開始融入人們生活。電子貨幣以及網絡支付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交易方式。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正邁向成熟。
(二)互聯網金融在國內的發展現狀
20世紀以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才初具規模,2005年后,第三方支付企業迅速增長,網上銀行用戶達到2.44億,網上支付用戶達到2.71億。2013年,出現“三馬”聯手開啟互聯網金融的新時代。而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以及天弘基金所推出的余額寶項目,遠遠高出銀行利息,并成為新的消費支出特點。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呈現出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新方向。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成為重要事件,記人史冊,使其迎來了新的時代。當前,互聯網金融已經融入到社會各個行業,并迅速增長。發展雖有機遇,但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互聯網金融對中國居民消費的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
對于居民而言,其消費需求是當前有支付能力的情況下,其消費意愿的需求量。需求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商品的價格以及自身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在互聯網金融普及的情況下,消費模式多樣化的背景下,居民消費需求將面臨著較大的新變化。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允許居民分期付款。而分期付款也可以看做是當期收入的增加,相當于預算約束線外擴,可購買的商品數量增加,居民消費能力也因此增加。雖然商品支付手段發生了變化,但支付金額僅是若干期的平移,最后仍舊需要償付。
互聯網金融能夠幫助居民消費進行對比。在同種商品中尋找最低價,以增加商品的消費量。互聯網金融將所有數據收集起來,消費者可以在該平臺上搜尋不同地區的商品銷售價格,繼而根據自身需求,尋求質優價廉的商品。當然,在低價與團購策略的方式下,消費量自然也將大幅度提升。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消費需求的增長與時間成本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以來,中國城鄉的二元結構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城鎮是居民消費的主要動力,而農村的消費潛力仍有待開發。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村居民上網現象逐漸成為常態,而利用網絡消費的人數也在不斷增長中。農村人口不再浪費大量的時間去城市商場購物,僅依靠互聯網即可完成足不出戶的送貨上門服務。當然,這種消費模式也進一步提升了居民消費需求,增加商品消費量。
(二)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的心理影響
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將經歷較為復雜的心歷路程,其消費偏好也將發生改變。例如,當消費者偏愛某種商品時,但由于預算有限,無法在當期購買該商品。而互聯網金融能夠提供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或信貸的消費方式,此時消費者便能夠打破預算約束,提升消費者當期購買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心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進而改變心理需求。
具體來講,互聯網金融下消費者極易產生各種沖動性消費,消費欲望將被急劇增加甚至膨脹。以微信而言,朋友圈中微商或好友發布的商品會對消費者帶來消費欲望。一方面是好友的使用體驗能夠強化消費者對該商品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面出于攀比心理,也將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不僅如此,在眾多消費平臺中,大量產品使用免費體驗期,以及直播使用感受,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可見,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居民消費的心理受到互聯網的沖擊,沖動消費表現的較為明顯。
在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更加偏向于對消費者個性的研究與分析,進而將有關產品推銷給用戶。當消費者流動性約束有所下降時,效應水平將不斷提升。但在這個過程中,居民消費心理還受到安全問題的影響,并制約著用戶網絡消費行為。因此,應適當規范網絡消費制度,強化風險與安全的管理。以此,才能促進消費者消費欲望。
(三)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居民消費方式層出不窮。加之各種軟件的出現,更使得人們消費方式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其中主要包括:“宅”消費、信貸消費、比較消費、租賃式消費等等。消費方式的改變使得居民消費需求得到了較大的滿足與提高。
1.“宅”消費方式
即,人們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便享受著購物與消費行為,例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網易考拉、美團外賣等等消費平臺,都能夠做到送貨上門的服務。現代社會下,人們時間有限,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分給逛街、購物、休閑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宅”消費的方式廣受人們歡迎。既能夠滿足時間上的需求,也能夠為不喜歡出門購物的人們提供商品購買渠道。
2.體驗式消費
當人們消費能力有所下降時,但又由于該商品性能優良,具有較大的購買欲望。此時,便能夠通過網絡平臺,申請體驗商品的服務。在無消費的情況下,提前感受商品使用體驗,了解商品性能。盡管體驗期有限,但若:在使用期間消費能力有所回升,且對該商品愛不釋手,便可以決定購買下來。當然,這種體驗式的消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3.租賃式消費以及信貸消費
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方式隨著人們的心理不斷豐富。租賃式消費便是以租金形式,獲取商品的使用權限,但不具有所有權。當租賃期滿后,需要將商品歸還,若發生損壞或丟失也需要照價賠償。但能夠滿足人們基本需求,在需求結束后,返還商品。以減少資金的投入。而信貸消費則是一種延長付款時間的消費方式。人們可通過本月購買,下月還款,或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體驗商品。消費者在當期的壓力大大減少,也能夠增加其他商品的購買量。
(四)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方式的影響
近年來,余額寶的出現為人們打造了另一款余額增值服務項目。根據天弘基金的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余額寶的季度規模達到7117億元,環比增加了23%。居民利用余額寶,不僅能夠得到收益,還可以利用其中余額進行消費與轉出。可見,人們消費方式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的購買上,還將體現在理財基金的購買角度。傳統基金、股票、存儲等消費方式逐漸被排斥,要么高風險,要么低收益。相比較,余額寶的收益是極高的。將錢轉人到余額寶后,第二個工作日將對其進行計算,發放余額寶收益。當然,余額寶的收益率隨著資金的多少不斷變化,成本增多收益增加,成本降低,收益降低。但在總體開看,余額寶與銀行市場的利率要高出很多,與其將資金放入銀行,不如將其投入到余額寶等理財軟件中。進而隨時隨地將收入轉化為儲蓄,或消費支持。以此,也能夠改善人們消費環境,提升消費需求,刺激消費欲望。
四、展望
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較大,在未來的發展中,應不斷鼓勵并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促進居民消費,提升國民經濟。在宏觀政策層面,發揮互聯網金融擴大居民內需的重要作用,發揮“互聯網+金融”消費的積極能力。以促使居民自發產生消費意愿,避免沖動消費。與此同時,改善居民消費環境,利用互聯網金融引導居民進行消費,并不斷刺激居民潛在的消費能力。才能使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疲軟的環境下保持穩定增長。
此外,應為居民營造安全、和諧的互聯網金融消費環境,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入,引導居民通過網絡進行消費。尤其大力發開農村消費領域,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改變傳統消費理念,促進用戶采取平移消費方式,適當增加居民的消費需求,刺激經濟增長。
五、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展開了研究,得出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心理、行為、方式等方面均帶來較大的影響。在不同層面刺激著居民的消費行為,促使大眾優選互聯網消費平臺,拓寬居民消費渠道。同時,居民消費也受到預期收入的影響,但隨著分期付款方式的普及,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挖掘居民消費潛力,刺激其消費欲望。
參考文獻:
[1]呂建黎.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服裝業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12):82-84.
[2]張李義,涂奔.互聯網金融對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的差異化影響——從消費金融的功能性視角出發[J].財貿研究,2017,28(8):70-83.
[3]唐藝軍,劇苗苗.互聯網金融對居民消費影響的貢獻測度研究——基于P2P視角的實證檢驗[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4):393-399.
[4]周曉唯,李菲,論“互聯網+”基礎設施對居民消費的影響[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6,17(6):35-40.
[5]王茹.互聯網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及區域差異[D].西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