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鳳
摘要: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社會發展的方向。只有解決好社會主要矛盾,才能實現人民幸福、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文在對新舊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概念及其內涵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一關鍵問題及解決方案,希望能為新時代國家更好地發展提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新時代 社會主要矛盾 轉變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226-03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一國情從1956年的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都沒有改變。而如今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生產關系也日益完善,如果仍把落后的社會生產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太合適了,就有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桎梏。轉變觀念,轉換思路就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打下了基礎。①因此,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預示著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也已發生改變,因此我們要根據新的矛盾,設計新的目標和路線,解決新時代的新問題,使國家實現更好的發展。
一、過去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對比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主要矛盾的這一歷史性轉變,我們需要先從二者中關鍵詞的概念及涵義入手。
1.需要與發展
在馬克思看來,需要是“基于人與環境的不平衡從而產生的趨于平衡的一種自覺傾向”。這一定義包括兩層含義:其一,需要指向的是人與環境的一種平衡狀態,既包括因為自身匱乏而產生的對環境的占有傾向,又包含自身過于充盈而產生的對環境的宣泄傾向,這就是使人與環境趨于平衡的兩種基本形式;其二,這種尋求平衡狀態的傾向一定是“自覺 ”的,也就是說,需要本身就含有意識的要素,需要總是能被意識到的需要,正是因為這一點,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才能區別開來。[1]而在不同的時代人民的需要是不一樣的,需要幾乎呈現遞進的方式。當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滿足,那么需求轉而向更高層次的生活水平。總的來說,需要就是滿足當下的欲望,保證正常水平運轉的一種滿足,是短時期的。
發展是一個事物從出生開始的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是一種連續不斷的呈螺旋式上升的變化過程。這其中既有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發展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民生等,不管多么強大,仍然需要發展,發展是一個沒有盡頭的歷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簡言之,發展是為了滿足未來期望的更美好的設想,是長遠的、無止境的。
2.物質文化需要與美好生活需要
物質文化需要就是人民對基本生存和發展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簡單、樸實、直接的。也就是人民吃飽穿暖、學習工作的狀態,這是一種生理和精神層面的簡單滿足。
美好生活需要是建立在物質文化需要已經得到基本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需求,轉而向更高層次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一些外在的抽象需要(如:公平、民主、正義、安全等)進發。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②所說:人民只有在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之上,才會轉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那么當今中國便是如此,人民脫離溫飽狀態,社會繁榮,國家富強,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已經得到基本滿足,所以接下來的目標就是不斷提高全社會人民生活水平,讓人民生活、國家社會更加美好。
3.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落后的社會生產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于生產工具(科技)、生產對象、勞動者的不足,也可以說是不完美,從而造成生產力低下的狀態,導致物質生產跟不上人民的需求,整個社會處于饑餓或溫飽狀態。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指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人民不再受到饑寒的限制,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總體較高,而且社會總體趨于穩定和諧,但是這種穩定與和諧只是表面的、總體的,而現實情況是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各種不平衡阻礙著國家進一步發展。
二、新時代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十九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③這是對新時代的成就的總結與目標問題的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方面取得良好進展: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項政治活動取得順利進行,社會穩定和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也得到持續發展;發明創造出更多尖端科技的軍事武器以維護國家安全;生態環境治理得到顯著成效,綠水青山更加美麗。
盡管我國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在新的階段,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店、微商增長速度特別快,導致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困難。中國的基尼系數④仍在0.4~0.5以內波動,而國際上把0.4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說明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而且這一差距體現在區域不平衡上,如: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沿海和內陸發展的不平衡,因此中國要達到這一目標(基尼系數0.4以下)還有一定的差距。物質層面的問題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不難,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物質以外的問題就比較難了,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不僅需要正確的解決方案,更需要全體中國人民的配合與努力。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提出揭示了我國當下以及未來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經濟發展結構不平衡、收入水平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沿海和內陸城市發展不平衡、人與生態協調發展不平衡。
三、著力解決新時代社會關鍵問題
1.針對經濟發展結構不平衡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從速度向質量方面轉變,經濟增速從9.8%降到了7%以下,經濟發展持續從又好又快向又好又穩的經濟“新常態”轉變,我們必須堅持放緩經濟發展速度,把質量提上去,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實現多種企業共同發展。在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小微企業、私人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為它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其迸發出最大活力,為市場經濟獻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發展生產,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的發展,改善我國以產業結構為主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以滿足人民的需要。[2]把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把提高質量和創新作為主要目標。鼓勵大眾創業創新,激發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切活力,使社會經濟發展充滿活力。
2.針對收入水平不平衡
縮小相對收入差距。勞動的分工導致收入的差距,不同行業的收入不可能達到絕對一致,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相對收入差距。職業主要分為農民和上班族,自古以來,農民靠天吃飯,氣候和天氣對作物產量起了決定性作用。然而,市場因素也決定著農民的收入,但由于市場極不穩定,暫不考慮這一因素。針對氣候和天氣的影響,可以加大科研,培育優良品種,增加農作物產量,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在這一方面,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廣采用溫室大棚,使作物突破天氣和氣候的限制,使作物多季并多產,農民一年四季都能有收入。對于上班族來說,固定工資是常態,想要提高收入就只有增加自身能力或在工作上創新。如此,農民和上班族的收入都提高,其他行業人員的收入也不會低,整個社會的收入水平也就提高了,相對收入差距也就縮小了。
建全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⑤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管理,保障人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3.針對城鄉發展不平衡
促進城鄉相對平衡。城市與鄉村的格局存在于中國幾千年,他們的差異也是歷史的慣性發展,想要改變二者的差異,實屬難事。因為勞動分工不同,導致了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且二者大概位于鄉村和城市。這一種差距本就是合理存在,不可能使一方完全變為另一方,不可能讓農民都變為市民,那么誰來種糧食蔬菜水果,大家吃什么、用什么,所以農村是必須存在的。不過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增加農作物產量從而減少這一群體,也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以縮小城鄉差距。
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加快農村的經濟建設,給予農民在種植、養殖方面更多的引導和指導,實現現代化農業。促使不同層級的城鎮共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逐漸縮小其差距,采取積極措施,使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縮小城鎮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4.針對沿海和內陸城市發展不平衡
充分發揮“一帶一路”主要節點城市間旅游要素互動,促進旅游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實現沿海和內陸節點城市板塊間的協同發展。并且各節點城市既要充分挖掘旅游資源, 釋放旅游經濟整合功能,還需“一帶一路”中國主要節點城市旅游合作網絡空間的兩板塊⑥、七圈⑦發揮作用。[4]
內陸形成更強的開放觀念。沿海之所以經濟發展迅速,跟其地理位置有莫大的關系,然而地理位置再好,如果沒有開放的思維也不能發展好經濟,所以同樣的,內陸也應該像沿海一樣,具備更加開放的觀念。要學會“走出去”,不要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陸的商人要把貨物運輸到世界各地,而不是僅僅在本地區發展,畢竟本地區的需求有限,要學會用更開闊的眼光看問題。把“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實現內陸與世界各地的經濟往來。
完善交通,形成交通運輸網。內陸之所以發展受限,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所以國家要大力建設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在國內形成交通運輸網,使內陸的物質得以快速、大量地運出,促進內陸與沿海、國外的貿易。
5.針對人與生態協調發展不平衡
著力解決環境問題。加強保護環境的宣傳力度,使環保觀念深入人心。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河流上游、中游、下游預防及綜合治理。引導農民合理利用農藥,力爭其少污染、不污染土壤。加強垃圾處理,加快科技研發,建成更多更強的垃圾處理中心。打擊能耗高污染大的企業,增加環境污染成本,促使企業在燃料使用和污水排放上有所改善,還大地一片碧水藍天。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建立更多的自然保護區,組建更優秀的專家團,加強對瀕危生物的保護。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深林。合理開墾與退耕還林還草并行,實行休耕輪作制度,使土地休養生息。多植樹造林,減少并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不是相互排斥, 而是對立統一的。協調好二者關系,要改變我們傳統的發展觀念,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又要合理開發。在開發中使自然得到保護,在保護中讓經濟更加綠色。經濟發展的原料來源于自然,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5]
注釋:
①盾為什么要轉化。
②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
③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做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
④基尼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是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
⑤社會保障機制: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
⑥兩板塊:沿海節點城市板塊、內陸節點城市板塊。
⑦七圈:環渤海旅游圈、長江三角旅游圈、海峽西岸旅游圈、珠三角旅游圈、西北內陸旅游圈、長江中游旅游圈、成渝旅游圈。
參考文獻:
[1]趙偉.人的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現實根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探索[J].社會主義研究,2014(5):36-41.
[2]逄錦聚.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7(2):49-59.
[3]吳培冠,朱婕.居民收入水平影響因素及其城鄉和區域差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20(2):251-258.
[4]鄒永廣.“一帶一路”中國主要節點城市旅游的經濟聯系——空間結構與合作格局[J].經濟管理,2017,39(5):22-35.
[5]黃少琴,孫鵬.習近平協調發展經濟新理念的特征與重大關系探究[J].改革與戰略,2017,33(2):25-3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