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曼
摘 要: 民族團結思想是習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民族團結思想具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引領、以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思想基礎、以堅持“兩個共同”奠定民族團結物質基礎、以堅持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法律構筑法制保障、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等基本特點,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
關鍵詞: 習近平 新時代 民族團結思想
一、 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引領
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從此,“中國夢”以一種形象的表達方式成為引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價值追求,成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民族是一個勇于追逐夢想的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無不體現著中華兒女的追夢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的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1]。唯有全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才能抵御各種風險,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因此,“中國夢”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包容了所有人的期盼,在各民族人民中產生了極大的感召力和認同感,成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指路明燈。
凝聚中國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民族團結是國家和諧穩定、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基礎,是實現“中國夢”的條件與途徑,是實現“中國夢”的智力資源和群眾基礎。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將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與民族團結思想緊密結合,以“中國夢”引領民族團結工作,規定目標與歸宿,同時通過民族團結為“中國夢”凝聚力量,促進“中國夢”實現,是我們黨民族團結思想的升華與發展。
二、以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思想基礎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勢,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共同捍衛祖國統一、共同推動歷史進步,在不斷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各民族間的交往日益加深,逐漸匯聚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出多元一體格局,這樣的歷史與國情極大地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交往交融,使各民族堅持“五個認同”、維護團結統一具備深厚的情感基礎和價值認同基礎。
2014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做出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論斷。在這個共同體內部,每個人不僅是本民族的成員,而且是國家的公民,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這一創新性論斷意在從文化認同、價值認同的層面根本解決民族問題,筑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根基。增強“五個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在爭取人心,在處理民族問題時要物質、精神一起抓,不能顧此失彼;重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只有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增進了解、消除矛盾、達成共識。在民族團結工作中要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包容意識,正確看待和處理“一體”與“多元”的關系,創造文化多樣、和諧共生的良好環境,以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為目標,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三、堅持“兩個共同”,鞏固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
“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題。習近平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強調“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他說,中央這么重視民族工作,這么重視脫貧工作,就是要更好地維護民族地區團結穩定,更好地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更好地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之下,民族地區經濟正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變化,但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民族地區發展與內地相比依舊相對滯后,一些地方仍屬于貧困地區。因此,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任務艱巨而繁重。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為民族地區發展構建了包括堅持跨越式發展、合力推動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突出問題等一系列工作思路。在發展方式問題上,習近平同志兩次提出民族地區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強調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找準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激發內生動力,把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結合起來。在發展動力上,強調要“發揮好中央、發達地區、民族地區三個積極性”,為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在發展重點上,認為民族地區的改革發展必須著力解決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這是事關民族團結所必需的民心基礎。現階段,就是要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突出問題。
四、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是習近平民族團結思想的重要特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雖然有“三股勢力”企圖破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但并未改變中華民族共同團結進步的大形勢,這離不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做指引,也離不開正確的民族理論政策、法律制度做保障。從制度層面講,習近平指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針對近年來學術研究領域出現的“取消民族區域自治”等錯誤觀點及其消極影響,他擲地有聲地說:“取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種說法可以休矣。”[2]并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將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做了“八個堅持”的科學概括,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對我國民族工作理論與實踐經驗做出深刻總結和精辟論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習近平高度重視通過法律手段保障民族團結,他說:“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3]這一論斷為推進我國民族事務治理走上法治化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經過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主體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為運用法律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打擊各種破壞民族團結的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近年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糾紛增加,相關法律制度必須順應發展要求進行跟進和完善,建立健全完善民族法律制度體系,切實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法律意識,正確區分矛盾性質,對蓄意挑撥民族關系、破壞民族團結的犯罪分子依法予以懲處。只有把法治切實貫徹到民族工作中,才能為民族團結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五、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民族團結的根本保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政治方針路線上就是要堅持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道路和國家統一。歷史經驗充分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習近平多次強調民族團結工作中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他說:“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4]“只要我們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挑撥我們的民族關系,我們的民族團結統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5]在他看來,黨的領導在民族團結工作中至關重要,是處于核心地位的。
對于如何加強黨對民族團結工作的領導,習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因此民族地區必須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從政治上把握民族關系、看待民族問題,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做民族工作。要著力打造一支對黨忠誠、政治過硬、敢于擔當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這支隊伍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的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摯”[6]。要密切黨同各族群眾的血肉聯系。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必須依靠包括少數民族群眾在內的各族人民,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總之,習近平民族團結思想是對新時代中國處理民族關系、維護民族團結等重大問題做出的深刻闡明,它既強調目標引領又著眼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既注重改善民生又強調價值認同,既堅持黨的領導又強調法制保障,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是我國新時代處理民族問題的理論指導和根本立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23.
[2][3][4]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1,123,299.
[5]習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8-26.
[6]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9-30(001).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L16BSZ0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課題(201805004)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