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摘 要: 高職學生英語水平個體差異大,總體水平較低,學習英語興趣不濃厚。本文以高職汽車專業為例,探討了基于專業應用和素質培養創造性使用教材導入汽車文化的途徑和方法,使英語教學與專業學習相結合,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學 專業應用 素質培養 文化導入
文化是—種社會現象,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征。在高職汽車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中,基于專業應用和素質培養導入中外汽車文化,在學生生源多樣化、英語水平差異較大的現狀下,可以提高高職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反之亦然,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掌握中外汽車文化可以促進專業學習,有利于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面對不同消費市場創新不同的設計理念,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定不同的銷售技巧和提供差異化服務。
一、高職英語教學現狀
當前高職學校生源不一,有普招生、單招生和中職對口生,在生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較低分數都能上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水平總體較低,個體參差不齊。同樣一本教材,有的學生認為很難,有的學生卻覺得簡單,教學難以顧及所有人。此外,一些英語教師對學生感興趣能學以致用的專業知識先天不足,只好花費大量時間講解詞匯、語法,分析句子結構等,使學生異化為聽課機器,不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基于專業應用和素質培養導入專業文化的主要途徑
面對高職英語教學的新形勢,英語教師應因勢利導,在堅持語言基礎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前提下,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導入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基于專業應用和素質培養重點輸入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專業文化,使英語教學與專業學習相結合,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寬專業人文知識面,又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必要性
當前多數高職院校使用的英語教材大同小異,主要有“希望英語”、“新職業英語”、“捷進英語”和“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等。根據筆者調查,82%的英語教師認為目前使用的教材缺乏跨文化知識,至于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跨文化知識,則有91%的教師認為不足。對此,有專家和學者建議發揮英語教師擅長語言、專業教師精通專業的優勢,共同編撰適合學生的大學英語教材,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一定難度,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專業眾多,英語教師有限,專業教師往往只注重專業發展,對此熱情不高,如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共有53個專業,英語專職教師只有10名,因此不可能共同編撰適合每個專業的大學英語教材,只能創造性地使用現有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導入跨文化知識,特別是基于專業應用和素質培養重點導入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跨文化知識。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論依據
事實上,現有教材在基于專業應用和素質培養方面普遍缺乏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跨文化知識。關于如何使用教材,美國夏威夷大學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系的理查茲教授認為,“我把課本看作原始資料而不是教材,我認為他們的作用在于促進而不是限制教學。但是,為了能夠作為創造性教學的來源,教師需要培養評估和改編出版材料的技能”[1]。因此,高職英語教師應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對此,英國著名語言教育專家格蘭特在專著《充分使用教材》里指出,如果教師認為一本教材不合適,那么有四種選擇,即省略、補充、改編和更換[2]。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學方式──“補充”
在省略、補充、改編和更換教材中,“補充”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重要途徑?!把a充”是指補充與所學課文相關的文化材料。除了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外,通過補充與所學課文相關的英語文化,特別是基于專業應用和素質培養重點導入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跨文化知識,就可變課堂為“文化島嶼”,在學生面前展現出真實的英語專業文化,達到英語教學與學生專業相結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以汽車專業為例,目前我校該專業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為“希望英語”,該教材主題分明,每一單元均有一主題,包括歷史、政治、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慣、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由于課本更注重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對相關主題文化的介紹明顯不足,因此教師可以“補充”與所學課文相關的專業文化。下面分別就每一單元主題如何導入汽車文化展開論述:
1.歷史主題
如果所學單元主題為歷史或課本內容涉及歷史,就可從中外汽車發展史導入汽車文化,譬如可以介紹汽車100多年的發展史:從國際上看,汽車從問世時期代表地位和財富,發展到進入流水線大規模生產時代后平民化,從此平民的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也融入汽車當中,為汽車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礎[3];從國內看,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是1901年袁世凱花費重金購進一輛第二代奔馳小汽車送給慈禧的祝壽禮物,之所以將小汽車(car)譯名為“轎車”,因為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上看,“轎子”是達官貴人乘坐的,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以至于到了改革開放前,私家車是不允許在中國存在的。在此背景之下,盡管中國當時也能生產轎車(紅旗牌和上海牌),但都是為方便高級領導工作而生產的領導專車[4]。改革開放后,中國汽車工業才開始逐漸重新萌芽,但是由于起步晚,中國汽車真正發展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目前還很難擁有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
介紹完中外汽車發展史,可進一步將主題引向深入,說明中外汽車文化如何在汽車商標上體現地位和身份,例如西方文化為了對有權力、地位的人表示尊敬,通常在其姓名前加上爵位、職位或其他身份名,反映在汽車文化上,便出現了以爵位、職位和其他身份命名的汽車商標,如凱迪拉克公司有“元首”,克萊斯勒公司有“君主”、“男爵”,日產公司有“總統”、“公爵”之車名。
2.政治主題
由于中西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中外在汽車品牌命名上迥然不同,為此在學習涉及政治的單元或課文時,可導入政治對汽車文化的影響。例如,從中國汽車發展史上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輛小轎車誕生于1958年,當時一汽以法國一臺經濟型小車為原型,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小轎車,取名東風金龍。同年,“紅旗”也試制成功,這輛以克萊斯勒C69為原型車打造的國產小轎車,充滿了中國特色,也顯示著身份和政治地位,如紅旗標志、富有特點的尾燈、修長的車體、流暢莊重的外表、黑色的油漆等。在汽車品牌命名上,由于深受政治因素影響,紅旗轎車的品牌命名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同樣,中國的汽車品牌東風、解放、躍進等也反映了中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即便一些以地名命名的汽車品牌如北京、長城、黃河等,也不無政治色彩的含義。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汽車品牌的命名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如獵豹、城市獵人和旗艦等。對比之下,由于中西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國外汽車品牌大多以人名、地名和動物名等命名,如以人名命名的有林肯、奔馳、福特、克萊斯勒和保時捷等,以地名命名的有桑塔納(美國加州一座常刮旋風的山谷)、道奇(美國堪薩斯州一小鎮名)和切諾基(印第安人一部落之名)等,以動物名命名的有雷鳥、美洲虎、藍鳥、云雀和雷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