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 馬光德 李朋飛
[摘 要]目前,我國特色小鎮項目發展迅速,而政府部門的財政資金不足將是影響其發展的最大阻礙,采用PPP模式可有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本文將探討特色小鎮項目PPP模式的可行性,并分析PPP模式下各方的職責以及運作框架,希望能夠為我國特色小鎮項目融資提供借鑒。
[關鍵詞]特色小鎮;項目融資;PPP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90
[中圖分類號]F283;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18-0-02
1 特色小鎮的相關理論
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其內涵是具有當地特色,并且提供旅游、文化、社區功能等為一體的發展平臺。而后國家發改委指出,特色小鎮是一個包含多個領域共同發展的區域載體,并非傳統行政單位上“鎮”的概念。居住功能、產業功能、旅游功能是特色小鎮的3大基礎功能,不是單純的房地產開發,不是某一個特定景區,也不是單一的產業園區,而是三者有機結合的統一體。簡言之,特色小鎮建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特色,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為原則,精確定位產業模式,科學規劃發展前景,深度打造當地特色,打造集“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融合性平臺。圖1為特色小鎮的內涵示意圖。
真正的特色小鎮能夠將產業融入旅游,充分挖掘區域產業的特色,從而延伸產業發展,構建產業下的居住發展與配套設施的網絡架構。特色小鎮應用產業的活力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形成產業良性循環,不僅是要加快特色小鎮的發展,還要保持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此,要調動區域內的人參與到產業中去,通過大家的參與、服務及傳播帶動特色小鎮全面發展。
2 特色小鎮的開發模式
2.1 政府主導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特色小鎮項目全部由政府出資開發,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特色小鎮的建設方案和運營方案,在項目生命周期內由政府全權負責,建設方和運營商扮演的角色為代建和代運營。該模式適用于財政實力雄厚的政府,同時要有良好的運營和管控能力。
2.2 政府與企業共同發展模式
政府與企業合作開發,即我們常說的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該模式下,政府確定項目立案,并選擇私人企業共同合作建設特色小鎮項目。政府和選定的企業談判,磋商最終的合作方案,簽訂協議,雙方共同成立項目公司,政府根據資金情況可選擇占股比例,企業負責前期開發建設,項目建設完畢后在一定時間段內擁有經營權,通過經營收入得到投資回報,到期后再歸還政府或者長期合作運營。
2.3 企業主導模式
由社會企業完成投資建設運營,可由一家或多家企業組成,通過用戶付費獲取收益,適合于擁有強大運營能力、有經驗的企業。優勢是項目由企業開發,政府無須投資和管理,減輕了政府的各種負擔,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能夠激發私有資本的活躍度。劣勢是項目要有持續的盈利模式,否則企業不愿意開發。
3 PPP模式
3.1 相關理論基礎
PPP作為政府和私企之間的合作模式,已被廣泛應用到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如機場、高鐵、城市污水系統、能源系統和公眾健康設施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越來越依賴PPP模式來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為政府減輕財政壓力,另一方面可以讓社會企業從中獲取一定的商業利潤,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增加人們的幸福感。所以,采取PPP模式是一舉多得的方法。
3.2 特色小鎮PPP項目的可行性
筆者針對國內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以及PPP模式的特點,探討PPP模式引入特色小鎮項目的可行性。
3.2.1 政策環境
2016年10月,國家發改委提出將PPP模式應用到特色小鎮項目建設中去,在推進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鎮建設的通知中鼓勵政企合作,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投資強度,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調動社會資本積極加入特色小鎮項目的建設中。同時,政府對采用PPP模式建設開發的特色小鎮項目給予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從而吸引私有資本投入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
3.2.2 經濟環境
特色小鎮的項目需要巨大資金作保障,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能夠有效解決建設前期的投資問題,減輕政府財政壓力。2014年,國務院開始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從而使地方政府債務受限,以政府為主導的融資模式不再適用。因此,政府在特色小鎮項目中采用PPP模式,不僅解決了政府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且社會資本投入也得到了相應回報。
3.2.3 社會環境
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參與投資特色小鎮,除了可以獲得基本利潤外,還可獲得其他經濟收入。閑置的民間資本、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參與特色小鎮項目,通過PPP模式來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既可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又能保證民生的基本需求,從而使政府以有限的資金滿足民生,提升社會民眾的幸福感和認同感。
3.2.4 技術環境
從我國開始引入PPP模式以來,PPP模式在我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各地紛紛成立PPP主管機構(PPP中心等),國家也出臺了相應PPP規范性文件。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我國多項大型項目中也開始引入PPP模式,而且國外的經驗也可供我國參考,同時PPP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在技術層面上,我國特色小鎮項目引入PPP模式是可行的。
4 基于PPP模式的運作框架
針對特色小鎮PPP項目,政府應完善政策做好引導工作,堅持市場化運作機制,在項目前期立項、規劃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依靠社會資本的資源整合能力、招商引資能力、運營管理能力來盤活項目,為特色小鎮提供全生產鏈服務。
PPP模式下的特色小鎮項目參與方主要包括政府、開發運營商(社會資本)、金融機構。政府部門負責前期整體方向指引、政策支持和專項基金補貼,主要負責前期通過招投標選擇最佳合作方,授予項目公司特許經營權,部分項目的付費與補貼。社會資本可以是一家企業,也可以是多家企業組成的聯合體,與政府合作成立特別項目的公司(SPV)作為PPP項目實施主體。在特色小鎮PPP項目中,金融機構在項目資金方面尤為關鍵,大部分資金來自金融機構。由于特色小鎮PPP項目經驗匱乏,可以成立服務其項目的咨詢機構,承擔政策咨詢、運營管理服務、技術支持等重要職能。PPP模式下的特色小鎮組織結構圖如2所示。
(1)地方政府。政府會給予政策扶持等優惠措施,然后通過公平公正的招投標方式選擇最佳的合作方,授予項目公司特許經營權,在全過程做好監督工作,為保證社會公眾利益做好公共產品定價監督,最終保證項目順利進行。
(2)金融機構。特色小鎮項目資金需求大,社會資本以及政府資金短缺,因此SPV需要通過融資來滿足特色小鎮項目建設,通過與國際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信托投資機構等金融機構以項目為融資對象獲取開發建設資金。
(3)開發運營商。特色小鎮開發建設完畢后,其后期長達20~30年的運營情況是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特色小鎮項目中應引入專業的運營商,開發運營商通常由兩家或多家企業組成的聯合體。
(4)咨詢機構。由于我國特色小鎮PPP項目起步較晚,而PPP項目建設期長,且運營期長達20年甚至30年,風險較大,因此需要咨詢機構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與指導,為項目解決融資難題、提供技術支持。
5 結 語
建設特色小鎮的目的在于合理規劃利用當地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等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經濟狀況,促進其經濟發展。特色小鎮PPP項目不僅能夠實現最初的建設目標,而且能夠減輕政府財政壓力,為社會企業提供盈利平臺,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加速城鎮化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盛世豪,張偉明.特色小鎮: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J].浙江社會科學,2016(3).
[2]曾江,慈鋒.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16(12).
[3]王振坡,薛珂,張穎,等.我國特色小鎮發展進路探析[J].學習與實踐,2017(4).
[4]翁建榮.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J].浙江經濟,2016(8).
[5]蘇海紅,王松江,高永林.特色小鎮PPP項目運作模式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17(6).
[6]魏蓉蓉,鄒曉勇.特色小鎮發展的PPP創新支持模式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10).
[7]林峰.特色小鎮的PPP投融資模式[J].中國房地產,2017(5).
[8]馬光德,王騰輝,鄭生欽.PPP模式在特色小鎮項目的應用研究[J].建筑經濟,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