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徐快
[摘 要]當前是一個全新的創新型時代,唯有創新方能有所作為,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必須增強創意、創新、創業“三創”意識,努力學習研究,成為“三創”人才。高校可通過“工作坊”模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大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以工作坊為載體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三創;工作坊;職業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104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18-0-02
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能夠有效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工作坊在提高大學生職業能力與培養“三創”精神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正處于以創意、創新、創業為發展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具有“三創”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存在“模式化”的問題,實施方式單一,缺乏具體的實踐性和針對性,缺乏創新創業平臺,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使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難題。因此,高校應以工作坊為抓手,構建大學生“三創”能力培養模式,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1 實施“三創”工作坊的原則
工作坊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能夠親自參與和體驗,并在體驗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等。在工作坊中,通過導師的啟發和引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促進大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的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1 統一性原則
課程教學方案設計應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要求,做到科學性、合理性。工作坊的實踐目標要與課程的教學目標相統一,根據教學要求合理安排工作坊的活動時間與活動內容,根據學科的特點依序漸進,促使學生多參與、多實踐,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以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術。
1.2 啟發性原則
《論語·述而》中提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工作坊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轉變角色,把教學的主體地位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與實踐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啟發學生去探索未知的科學領域。工作坊的教學模式互動性極強,非常考驗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如果只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相關知識技術的研究與摸索,非常浪費時間,也會耗費學生的精力,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作為知識與技能的先知者,能夠為學生的實踐指明方向,為學生答疑解惑,讓學生少走彎路,還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以課本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大膽質疑、大膽探究,啟發學生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師的一步一步啟發下,學生不僅能掌握好基礎知識,而且能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并熟練運用,讓學生明白“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1.3 實踐性原則
實踐是一種動手動腦的活動,既能夠培養大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點尤其重要。但目前的教學很少有具體實踐活動,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而大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是通過實踐活動實現的。所以高校與教師應以教學要求與目標為方向,精心設計工作坊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學習;應整合與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開展創業大賽、職場真人秀、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三創”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 以工作坊為載體發展大學生的職業能力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急需大批量的具備創意、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三創”型人才。因此,高校應以工作坊為載體,大力推進“三創”教育模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職業能力,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2.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擁有一支高素質、實踐能力強、創新教學水平高的“三創”教育師資隊伍,是培養“三創”型人才的關鍵所在。高校應積極鼓勵教師樹立創新意識,努力學習,開拓視野,外出培訓或到相關企業做兼職,或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等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與實踐能力,豐富教學與實踐經驗。高校也可以組織專家、學者等到校內對教師進行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水平。或是邀請一些勇于創新且較為成功的企業家等到校任教,在工作坊的實踐活動中,讓他們結合實際為學生開設相關的課程或講座,讓他們講述創新創業的艱辛與經驗,講述如何鼓起勇氣直面失敗等,使他們成為學生的榜樣,以此引導和啟發學生,從而更好地激發大學生的“三創”激情,幫助他們走出困惑,更快地進入角色,為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奠定基礎。
2.2 開設多元化的教學結構
以工作坊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突顯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著重于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大學生的“三創”精神。因而,高校應根據實際開設多元化教學結構,完善并優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高校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只要把創新創業課程作為必修課之一就可以了,而是應以市場需求為方向,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掌握所需基本技能,從而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而且相關課程應與工作坊實踐活動相結合,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通過競賽等有效途徑來培養大學生在未來創業時所需要的各項技能,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
2.3 搭建工作坊實踐平臺
高校大力推進工作坊“三創”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其目標不僅要讓學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更要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樹立起創意、創新、創業意識,掌握好創新創業的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高校應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以工作坊為載體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可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利用企業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高校也可以通過與高新園區等機構合作的方式,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有利的條件和環境,讓大學生在實踐摸索中提高職業技能,開闊眼界,激活創新思維,為將來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2.4 創設工作坊微信公眾平臺
“三創”工作坊教學模式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創業的實踐平臺,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工作壓力和社會環境。工作坊依托相關課程,通過教師、校友、專家或是企業家的指導和啟發,組織引導大學生開展各類創新實踐活動。各類工作坊之間既是獨立的,又有聯結,為了發揮出群體效應,高校有必要將學校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室、教師科研實驗室以及虛擬實驗室聯合起來,互助互動,形成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高校可以構建“三創”工作坊微信公眾平臺,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在線讀物和視頻,方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線研究與討論,實現資源共享,激發教師與學生創新創業的活力。在“互聯網+”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為創新創業提供了一個大舞臺,高校工作坊通過結合線下指導和線上互動,既可讓師生互助、交流探討,分享創新創業的喜悅,體驗成功,又可推動建設其他創新創業平臺,整合與優化校內外各方資源,促進高校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2.5 搭建創新創業展示與交流舞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今時代關注的焦點。在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李克強總理指出: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既要樹立創新意識,熟悉創新創業理念,牢固掌握理論知識與技術,又要投身創新創業,積極主動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當前,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開拓學生的創意思維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在“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歷史背景下,高校應樹立“人才資源”意識,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積極作用,不僅要努力培養“三創”型人才,讓大學生擁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和適應能力,更要為他們搭建一個展示創新創業成果與交流的大舞臺,為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知識、交流經驗、互助協作的平臺,讓他們用自己的創新作品向社會證明自己的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此,高校可制定創新創業學分機制和獎學金激勵機制,對于重大的研究項目可根據實際派發研究資金,解決學生的資金問題,加大學生的創新動力。高校應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專業競賽,也可以通過學生創意工作坊或專業社團等形式,激發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積極進取,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更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體驗成功,收獲自信。
3 結 語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國家民族的崛起需要高素質的“三創”型人才,培養大批量的“三創”型人才是高校的使命。為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與時俱進,創設“三創”工作坊,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平臺,并引導學生開拓創意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創業能力,以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小琴.高職“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通訊,2016(9).
[2]柴亞東.工作坊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3(14).
[3]尹志洪.創新創業導向下應用型本科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7(2).
[4]黃大鵬,李鵬.關于創新教育與高職德育的結合探討[J].職業,2017(31).